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

时间:2023-09-16 03:47:48

教师信息化教学

教师信息化教学篇1

关键词:信息化 中职教师 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211-01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当下,信息技术的运用已逐渐融入到人们生活、工作以及学习的各个层面当中,并且我国中职院校信息化的建设方面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近些年来,伴随着信息化教育的逐渐深入,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在职业教育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所以,加强对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具有极为重大且现实的意义。

1 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中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信息意识薄弱,一些中职教师对信息缺少必要的敏感度,不会主动的收集信息,且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亦或者是获得信息的渠道少,且并未清楚了解到在教学工作中网络信息资源与数据库的重要性。第二,信息技能较差,大部分中职教师缺少一般的文献检索知识,没有掌握信息检索系统的基本结构,进而无法将自身对信息的要求充分、正确的表现出来,进而对检索的效率带来极大的影响。第三,信息综合水平不高,部分中职教师无法对信息展开有效的综合分析,即高效的组织、处理以及评价信息,进而促使信息增值,最终实现知识创新的目的。

2 信息化环境下提高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

针对上述对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分析,进一步强化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极为有必要的,应当通过有效措施,提升教师的信息意识与水平,以便将信息教学的作用充分展现出来,进而达到提升信息化教学质量的目的。

2.1 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在中职院校内,强化对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教育的宣传,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手段,展开形式多种多样且具有实质性的信息技能运用交流,尤其是信息技术运用在新知识的学习、教育教学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互动、交流上。在不断的宣传与学习下,促使中职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有效的转变,且使其清楚的意识到:信息化教学并非只是简答的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设备的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和教学方法是否相适应的问题[1]。换而言之,在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教师倘若没有与时俱进,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与观念,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能,那么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则无法获得本质上的提升。

2.2 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

中职院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在职现代化教育技术培训,以便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师的计算机运用技能与水平,提升各专业教师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水平,强化教师网络信息运用技术能力,提升教师计算机管理教学运用技术能力,从而使教师能够充分运用网络在数字化情景内展开自主学习与探究。换而言之,就是通过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运用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从而使教师具备对所需要使用的信息资料,能够进行真实性、有效性以及正确性判断的能力[2];具备运用网络展开协调学习与互动的能力,即在已经的网站内的数字化资源与信息交流平台,和其他人展开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亦或者是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实现彼此间的互动学习;具备运用网路和教学内容展开整合性学习的能力,即在网络上搜索所需要的资料,以作为自身教学的基本素材,然后将其和课程有关的课件或电子文稿相整合。通过对教师的有效培训,使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渐渐转变成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但是,在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充分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与信息技术水平,因人而异的制定培训计划,以便实现培训效果的最大化。

2.3 把平时的工作实践和信息素养培养有机结合

信息的运用是信息素养的最高层,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其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利用信息来对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问题进行处理[3]。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当积极主动融入信息素养的培养,首先,教师在面对各种形式与内容时,应当把信息技术看作是取得信息、处理问题的一个主要认知手段,进而对教学过程予以优化,最终实现学科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其次,学校系部必须进一步强化对学校网络的建设,把一些重要的通知都放在校园网上,促使教师主动利用信息技术获得学校或系部的信息。教师只有在平时的工作中对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进行检测,方能真正提升其信息素养。

2.4 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信息技术

要想实现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仅仅依靠教育部门与学校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学习。因此,应当鼓励教师在课余时间展开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以促使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技能实现大的突破,进而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并非是一朝一夕的,所以,教师应当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培养计划,明确各个时期的学习目标,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其信息素养的有效提升。

3 结语

综上,迈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在这种大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脚步也越来越快,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而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以及引导者,教师是无法游离在信息化进程以外的,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在建设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且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中等职业院校及其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思想观念,采取各种措施与手段,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与提升,以便为发展教育信息化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牛浩.信息时代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9):41.

[2] 郭江燕,黄山平.勤于学习、乐于实践、善于反思―― 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0(11):205-206.

教师信息化教学篇2

[关键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影响着学生培养的水平,是教师培养的关键环节。本文分析了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方法。

一、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教学环境的制约因素。信息化教学离不开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支撑,如多媒体教室、录播系统、校园网的覆盖、教学软件的引进等。部分高校虽然在硬件上达到了相应的水平,但信息化软件资源(如电子图书、教学平台等)的引进、维护和利用还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这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主要的支撑条件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二)教师教学观念的制约因素。教师教学观念的陈旧是制约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人为因素,这取决于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理念的认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等。(三)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制约因素。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依然是以传统的专家、领导、同行、学生等多方评价,评价中是否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信息化教学时代的重要评价指标,这是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的考核评价制度。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教学环境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整个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应配置符合国家标准和满足实际需要的信息化配套设施,如加强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录播室、数字化实训室、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进程的建设。结合本校的实际,推进教学资源平台建设,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资源建设,为信息化时代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条件保障。(二)政策机构的保障。制定相应的政策奖励措施,如将教师信息化水平纳入教师职称评聘校内考核的重要指标、制定的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的政策、加大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奖励政策等。同时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领导力度。(三)加大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力度。通过各级别的培训项目,注重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信息化评价的能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级、市级等各类相关的优质培训项目,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及教育技术方面的校本培训,包括对信息化教学理念、教育技术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培训以及对课程网站建设、微课制作、文字图像素材处理软件、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动画的制作、网页的制作等一些基本的技术进行培训。(四)加强信息化项目的开展。以各种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为依托,提高教师信息化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建设精品课程项目、教学资源库项目、网络课程项目、教学媒体资源素材项目等。鼓励教师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和专业教学的整合,从根本上促进教师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施教学。通过组织开展各种信息化相关教学大赛,如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微课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以获奖教师做示范带动作用提高教师参与度。通过鼓励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如开展云班课教学改革、开展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等,可以鼓励教师把信息化教育技术渗透到日常工作中。注重信息化技术、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五)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考查效果。加强对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方法途径的座谈反馈,考查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效果,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模式。

总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对教育教学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完善激励政策、加大教师培训、开展教学研究、转变考核方式等多个途径,不断提高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武马群.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框架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3):1-4.

教师信息化教学篇3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信息化校园建设对教师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产生了极大影响,信息化能力成为教学团队成员必备的基本能力,进而对教师提出新的角色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过程与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学习过程的引导着和促进者、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协作者、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估者、学生完美人格的朔造者、教学的研究者[1]。教学团队把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发展作为提升团队现代化教育技术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2]。

目前,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还不能满足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高校师资教育技术素质不高已成为学校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3],因此探索适合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提升的有效方法或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借助团队平台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适应信息化时代下教育教学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1 学科课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并注重教学反思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意义与基本原则,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中的角色与功能,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模式的基础上,鼓励教师主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使每位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和态度,能运用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指导教与学的实践,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并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熟悉各种常用教学媒体和设备的操作、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教师应把学科课程教学、教法与现代教学技术科学整合,优势互补,提升自身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质满足社会需求创新人才的培养。

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要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即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乃至课堂教学的主宰,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的讲述者、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提供者,学生深化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知识灌输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最终达到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即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大学教师一定要养成经常性进行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在每一次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性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下一次能够有所改善,增强与同行的广泛交流,提高教学反思的效果。

2 组建教学团队教师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肩负着国家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重大责任,因此高校教师应不断自我完善,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本着熟悉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服务课堂教学、引领课堂教学的方针,以教师教育信息化技术能力提升为目标,以合作和研讨为载体,组建教学团队。优秀教学团队合作联盟引导了教师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合作多赢,平等互利、优势互补,从理念上和实践中共同提升所有教师信息化教学工作能力和效率,教师获得了持续发展与理论提升的有力保障。这样,通过教学团队这一持续发展与理论提升的有力指导平台强化相同学科或不同学科老、中、青教师间的协同工作、交流、分享、反思,有利于团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和快速提升,最终服务于课堂教学。

3 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网络信息时代,应该有效利用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一个便捷有效的学习平台。首先,让教师在网络平台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样才有可能使教师形成正确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意识和技能。其次,应着眼于准备、开发和申报与教师教学相关的精品视频共享课程群,让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精品共享课程群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信息素养,有效地改变目前存在的教师课程教学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的现状,使精品视频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课堂教学和精品视频共享教学资源形成相互支持、互相促进的局面,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最后,要构建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问题讨论可以在网上即时进行,也可通过BBS、E-mail等非即时方式进行等。总之,要构建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实时与非实时的全方位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创建最佳的网络学习环境。

4 坚持知识学习,注重实践,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教学工作实际应用能力相匹配

大学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力行者,领跑者,大学教师应把学到的信息化技术,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等运用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即将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活动相融合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学会反思,要在反思中形成实践性知识。对于教师来讲,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经过教学反思后不仅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有力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身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实践性知识,要善于总结,形成系统化的反思,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来促进自己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5 举办信息化技术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培养运用教育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

培训是教师信息化技术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式,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必由之路,是信息技术运用与教育的重要保证。邀请信息化技术专业教师、学科专家举办教育技术专题讲座,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合理有效使用信息化技术为主题,着重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与技能等培训,目的是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即综合应用各种技术资源来创设高效学习环境、优化课堂教学,培养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培训中应该注重不同专业的个性化特色,将技术与不同专业内容相结合,将技术与教学法相融合,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最终实现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能力的提升。

6 树立教学技术理念,自发研修培育教师信息化能力

教育信息化已经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师必须树立教学技术理念,不断地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自发研修是指教师针对在教学、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了解决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能力而自发地、有目的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和相关研究活动;自行通过相关网站学习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教学课件的制作方法。自发研修是培养教师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反思教育行为,有目的地选择内容进行自学、研修。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感悟、体验的归类、提升和解决信息技术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知识的内化,都依赖教师个体复杂的思维过程的完成,这种模式自主性强,学习内容由教师自主选择,教师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在自发研修模式下,教师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是在教师的内在驱动下进行的学习。自发研修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使命感和迫切感,特别有利于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有利于教学设计,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说:自发研修是最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培养信息素养的模式。

7 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环境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帮助

在教学信息化方面,互联网为知识传播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也为高校师生的学校交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知识分享变得更加容易,互为师生时代已经到来。信息化环境具有交互性、可控性、开放性、虚拟现实的仿真性、同步或异步通讯、远程传输等特征,它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扩展学习空间、改变学习方式、改善学习环境、增强媒体传递。大学教师需要快速面对这种挑战,适应新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提高自身素养,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改变教学行为,从而改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培育的需要。

8 学校高度重视和个人意愿将直接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大学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但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为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积极创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与氛围,为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创造条件。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对教师的业绩考评不能过多看重科研成果,而不重视教学质量。其次,积极创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与氛围,让教师教学工作中处处不离开现代信息技术。

许多信息化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在缺乏学校政策、资金支持的状况下,依然努力不懈,就是因为教师本身具有强烈的意愿。当教师有意愿改变现状时,就会对信息技术的使用采取正向的态度,易于接受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9 教学设计单元包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从教案到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教案侧重教授知识的梳理以及对教材的重新组织;而教学设计单元包侧重教学活动与教育资源的设计。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和知识深层次建构的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高效率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从教案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以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工程。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问题意识,通过教师从传统教案编写上升到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训练,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通过对教学单元包的设计,相信教师对教学方案的设计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不再只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设计,而是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把问题的设计提上日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媒体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真实的情境,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真正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设计,既教给学生了基本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尤其是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便适应未来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必须要在学习中做自省和行为跟进才有成效,必须走:案例学习――反思――亲身实践 + 同伴互助的道路。同时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讲授与探究、课程与网络、理论与实践、自主与协作、过程与结果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作为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峰. 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的内涵、现状及提升[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25-29.

[2]马艳波. 论高等院校在职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育[J].高等教育, 2013, 11: 179-181.

教师信息化教学篇4

[关键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90

[中图分类号]G434;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1

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探索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实际特点及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还要把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很好地融入其中,以保证科学合理地完成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过程和完成的高效率。

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总结相关的教学经验与教训,进而总结出一套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通过进行不断的教学实践,完善相关的信息技术,形成符合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的现代教学技术。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已逐步在各大校园得到普及与推广,在这样的背景下,为适应教学工作的需求,就要将传统的教学技术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具有时代内涵的信息化教学技术。

1 教学中信息技术的选择与使用

从教学的价值层面来看,任何技术与教学活动结合的最终价值都是为了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信息技术的选择与使用也要遵循这样的价值追求。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周期的加快,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信息技术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综合评估,最终决定是否采用新的教学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选择与使用主要应遵循以下2方面的原则。

1.1 要有足够的媒体观念

具体来说,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教师、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互联网多媒体的角度出发,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沟通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媒介,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能,构造良好的沟通平台,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帮忙,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1.2 要有一定的工具观念

即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的媒介和工具所能够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并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思维锻炼、成绩提升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3 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多重功能

为促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要保证在进行信息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充分地发掘信息技术所具备的多重功能,从拟人化和资源利用的角度来调动教学场景的生动性、逼真性,把信息技术的功能充分地运用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采用的周期探索

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探索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事物,与教学的融合还不够深入。与此同时,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都能够很好地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在信息技术的引进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选取。经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可以看出,在引进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对创新性教学方法的使用,并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总结信息化教学方法,这个过程不仅包括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过程,还包括教师形成相应的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过程,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来慢慢适应和调整。

与此同时,在进行信息化教学周期的探索过程中,可从学生和教师的接受程度来进行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过程和效果的反馈。一般情况下,年轻教师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对新兴事物的渴求度也比较高,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前端地位,要鼓励青年教师接受更多先进的技术并逐步推广。

3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形成探索

在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探索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信息化技术和教学活动融合的各个阶段,并根据各个阶段的实际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合理地规划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保持原有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充分将信息化技术的优点融合进教学中,保证信息化技术和教学的有机融合。

信息化教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教师接受相应的信息化技术,初步形成信息化教学的理念;第二个阶段,教师开始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来辅助完成教学过程,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初步探索;第三个阶段,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开始尝试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信息化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第四个阶段,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开始全面的课程教学改革,将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全面地结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个阶段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并在每一个阶段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与此同时,作为教师群体,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也要不断加深自己对信息技术的了解程度,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寻找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詹艺,任友群.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简述[J].远程教育,2010(4).

[2]焦建利,钟洪蕊.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研究议题及其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0(1).

[3]俞树煜.从单一媒体观到环境资源观:一个信息化教育隐含前提的变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6(4).

[4]蒋竞莹.教师专业化及教师专业发展综述[J].教育探索,2004(4).

教师信息化教学篇5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师角色;角色转换

信息化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生活各领域,而信息化给各级各类教学更加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学资源的拓展、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使教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面对这些改变,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是否能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解放出来,改变在传统教育观念下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重新塑造教师角色的崭新形象,成为信息化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那么,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如何转变呢?本文探讨这一问题,并以《审计》课程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一、课前教学设计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教育体制下,教师只是教材忠实的执行者和实施者,虽然他们每天都与课程打交道,但他们更多的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的来开展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比较单一、低效,教师难以实现自我决策。然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势必不能适应需要,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教材执行者转换为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者。

以《审计实务》课程为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会计和审计专业一般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以审计工作程序为导向,审计工作任务为载体,建立工作任务项目化的教学体系;课程直接对应审计业务岗位,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教学内容就是系统化的审计的工作内容,审计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到各审计任务之中。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网络化的教育资源,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新型的教学思路必然要求课前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准备。一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准备,现在普遍应用的ppt和authorware软件等都是很好的多媒体形式,但是这些必须提前精心准备。二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项目化教学下,各项任务要如何开展,如何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审计过程的必备技能,这些都必须经过反复的设计才能达到目的。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通常进行探究式教学,基于问题或案例展开教学过程,这时,教师的角色就不能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而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写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和目的。这种模式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但是不能因此忽视教师的作用,作为引导者,教师如何成功的组织主动性的学习活动呢?第一,通过合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生动、活波、多种形式的学习和研究,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第二,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第三,对学生学习效果即时识别、诊断和反馈,即时进行个别指导和调整,因材施教。

以审计初步业务活动为例,在考虑是否承接业务时,可以创设一个学生都熟悉的学习情境,教师走出中心位置,走到学生中间,采取自主探索、小组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每个小组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分析了解的情况,决定是否承接审计业务。教师以一个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指导学生的程序和方法,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证据等。

教师在创设的模拟情境中和学生交流,探究问题,不断发现疑问解决疑问,相互沟通,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技能,而且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

三、考核评价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考核评价中应该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和期末成绩评价方式,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多种形式的过程化考核。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可以从单一的评价者变为:

一是考核评价方式的设计者。以《审计》课程为例,明确课程质量控制标准,构建由社会同行、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小组互评、组内评价、教师评价以及过程评价等。

二是学生情感的教育者。《审计》课程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审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情感成熟的过程。以“审计初步业务和活动”为例,在考虑是否承接审计业务时,首先要评价客户的诚信情况,其信用风险高低情况;其次要评价事务所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情况。这些都是审计岗位必须要遵守的职业道德要求。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时,要合理分工,共同协作。这些情感需要,使审计课程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技术问题,而是融入学生未来工作的情感需要。

四、教学反思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完善,教学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后教师的反思。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反思什么?教师的角色和传统教学中有什么不同?许多教师已经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反思,并且在和专家、同行、学生的交流中丰富教学内涵,提升教学质量。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使教师、学生大大扩展了学习半径,一方面能直接和专家进行交流,另一方面能在互相交流中反思教学,提高学习效率。以审计课程为例,著名的微博账号“马靖昊说会计”“汪本良注册会计师”都是业界专家,他们的微博和微信内容不仅专业而且有趣,还免费。教师和学生利用这些社交媒体,不仅可以获得前沿的专业知识,还能向专家直接求教。在这其中,教师已经不是传统上的“权威”了,应该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综上,审计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和资源,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转变角色,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怡青.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教师角色转换.当代教育论坛,2010,(2)

[2]于丰,杨小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新要求.中国建设教育,2008

[3]李群.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理论与实践,2006

教师信息化教学篇6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模型建构

显而易见,中职师资质量提高的应该从两个途径并行,一个途径是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这一条件目前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的今天,我们已经成为了人力资源的大国,并下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因此,中职教师在入口选拔上已经具备了较大的空间。如果各地适应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需求,适当提高教师待遇,则不难将优秀的人才吸纳进教师队伍。第二个途径是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这是着眼于大多数师资的长效措施。因为伴随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等变化,一方面,教师队伍的结构会失调,需要的专业教师人手少,需求不足的专业师资则可能剩余;另一方面,即使专业对口的教师随着时间推移也会面临着知识、技能、理念更新滞后,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再者,教师对中职教育特点的把握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和适当的科学的指导,过去在这一点上由于职业教育地位的影响,师资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师资队伍的新陈代谢严重不足。在职教师的培训涉及的面比较广,但仅以教学质量提高的角度看,当前提高中职教师的信息教学能力是重中之重,这是中职教育步入现代化的基石。从信息化教学能力考虑,及中职教师的教学实际,笔者构建以下的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如图1),以供教师专业发展参考借鉴。

在本模型中,围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形成,应该关注四个方面的提高。一是理念的更新,不更新教育理念,就会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有抵触心理。在传统中职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如果因循守旧,就认识不到职业教育的新形势、新阶段、新问题,就不会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没有理念先行,没有态度上的转变,即使开展教育技能培训也难收到良好的成效;二是专业教学技能的形成与提高,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不能以知识为本位,学科为本位,要以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目标。[2]因此,教学法上要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和相应技能的提高。要将动手做的比例提上去,将坐下听的比例减下来。这就得打破课堂中心的教学惯例。开展组织形式工、多种教学方式的技能教学。如果没有相应的教学技能,教师引导作用无从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也缺乏现实的基础;三是教学媒体设计开发能力,中职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动作技能的教学,比如,用视频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操作规范的教学导入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方法,是全世界的普遍经验。如果我们真实工作场景练习的条件创设不足时,就可以多采用视频录像教学。当然这种形式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看视频了事。实践证明,学生观看录像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这就要求都是采用小视频分段教学,否则,其效果也不能体现出来;二是对工作技能的虚拟现实,以驾驶技能为例,多种虚拟方式都可缩短学生形成实际操作能力的时间,而且相应的教学投入大幅度减少。但是教学媒体的设计开发确实不是单个教师所能完全胜任的,因此,也必须组建中职教学团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开发;可以采用专业教师+媒体设计师+教学设计师的开发架构;三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的拓展。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开发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多媒体手段是非常重在的方面;四是教学设计能力。我们知道,教学设计在我国的应用局限于学校正规教育。事实上,作为始作俑者的美国。其应用较早是在军队训练,后来是企业培训,现在更形成了绩效技术。对技能的训练如何进行需求分析、如何实现方案优化、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何进行流程设计、如何评估成效等都有一整套不别于学校正规教育的方法体系。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如果不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中职教学从根本上实现科学化、信息化、模块化就无法落实。

在本模型中,围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几个关键内涵之间是一种动态关联状态,更新理念是起点也是终点,一种能力的形成可以作为另一种能力的基础,相互之间互为依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循环结构。

基于模型的实践研究

能力模型是基于实践的理论建构,是否符合实际还要在实践中检验。在笔者主要参与的课程整合培训中,笔者要培训设计上极力打破将整合培训当作电脑技术培训的旧模式,在理念更新上培训中我们尝试对国内外,特别是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教学特点进行总结,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供学员反思,并要求学员撰写学习博客,把想法说出来、强化认识结果,潜移默化。在专业教学技能上,我们提供较多的视频案例,现场分析,要求学员现场评点,以找准差距,发现不足。在媒体设计能力上我们提供丰富的工具箱,这些软件工具适应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学得会、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3]此外,开阔思路,从多种途径获取教学资源或进行合作开发。打消如果电脑不精通就做不了的思维定式,在专业内容上要知道怎么做(knowwhat),在媒体开发上要知道资源从何处而来(knowwhere),因此,我们在教学别突出了对资源库的利用及搜索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取消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路径,尝试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先进行设计尝试,在对设计作品分析的基础上再引入教学设计的知识、方法、理论等。这样的模式学员领会就比较深刻,对理论的作用也有直接体验。以摆脱教学上的随意性、经验性,步入科学化、精致化阶段。按照这种培训与试练思路,在中职教师信息化设计教学大赛中,作为后发展地区和民族地区,笔者所指导学员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中也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在笔者近年来作为主要参与人员的中职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项目中,参训教师的调查反馈同样得到了较高的评价。这证明了这一模型在实践应用中是具有指导作用的。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将不断对模型进行完善,以使其对我区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让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上针对自己的发展水平,找准起点,把握方向,以收到良好的成效。

教师信息化教学篇7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6-0063-04

一、引言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专列一章全面部署“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任务。在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显然,这些任务和目标的落实都离不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事实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是一个全球性的研究课题,许多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该问题。从研究内容来看,大多数研究集中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结构、标准以及培养策略等方面,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农村教师这方面的能力却鲜有关注。为此,我们开展了本次研究。

二、概念界定、问卷设计与实施

1.概念界定

教学信息优化能力是信息化教学能力中的核心能力,虽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但对教学信息优化能力研究过少,迄今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定义。“优化”是一种思想,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目的是使事物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意愿。教学信息优化,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信息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使教学的目标顺利达成。研究指出,教学信息优化主要包含两个层面内容:一种从教学信息表达和传递的层面出发,认为教学信息优化就是对教学信息内容和形式的优化,是对教学信息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选择、控制和调整,是对整个教学信息传递过程的优化;另一种从信息调控层面出发,认为只有利用多种反馈信息,准确灵活的调控教学,才能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研究将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列为三个维度,具体如图1所示。

2.问卷设计

笔者在文献研究、与部分教师进行座谈的基础上,以图1分析框架为基础,编制了“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性知识调查问卷”。问卷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个人的自然信息,涉及性别、年龄、教龄、职称、任教学科以及以前是否参加过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培训等信息;第二部分为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量表,依据孙绍荣(2001)提出的“信息功能类型”和张倩(2012)在“中小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研究”中对有关教学信息能力优化途径建议,从“教学信息表达优化能力、教学信息传递优化能力和教学信息控制优化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共10题;第三个部分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效果量表,共包括8个题项。后两部分每题项均参照里克特(Likert)量表设计,采用4级语义差别,请被调查者在1-4的符合程度中进行选择。

3.问卷实施

2013年10月份,L省专门针对农村中学教师、围绕 “学科知识结构优化、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方式转变”这三大主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全省培训规模约5000人。笔者的导师有幸负责信息技术应用专题培训材料的开发和部分教师的授课工作。为深入的了解目前农村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信息的优化情况,我们利用这次机会,通过问卷的方式对L省部分农村中学教师的教学信息能力进行了调研。此次共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并全部收回。其中,男教师占41 %,女教师占59%;教龄在1-5年的占33%,5-10年占17%,11-15年占20%,15年以上的占30%;文科教师占29%,理科教师71%;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占88.7%,未参加培训的占11.3%。

三、调查结果

1.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信息能力的总体水平不高

为了解农村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水平,本研究依据前文分析,将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分为信息表达、信息传递和信息调控三个方面,其整体情况见表1。总体来看,教师的教学信息优化能力整体水平不理想,尤其是在信息调控方面教师的能力明显不足,均值只有1.84,相对来说信息表达能力稍好一些。为解释这一结果,在问卷中对教师“以前是否参加过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培训”一项做了调查,有88.7%的教师选择了参加过培训,一方面说明各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对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十分重视,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培训机会,并取得一定成果;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培训重点多集中在对教师操作技能的培训方面,忽视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调控教学的意识培养。这说明技术和知识的提升并不是培训的全部内容,在以后的培训中应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加强培养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和学校的管理之中的能力。

2.信息表达、信息传递和信息调控的能力

(1)教师信息表达的能力较为理想

信息表达的主要目的是 “化复杂为清晰”、 “使信息可理解”,优化学生学习效果。对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各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教师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相对较强,却无法灵活应用于学科教学实践中。表2中,教师在“图表呈现教学信息”、“绘制图表熟练”和“一直用多媒体材料教学”这三个题目的得分分别为2.68、2.76、2.82,均在平均分以上,可见教师经过培训,电脑技能水平普遍较高。但“难转易的能力”一项中,教师得分只有2.39,相比其他三项明显偏低,虽然教师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的能力不足。因此,教师的培训方向应从“如何用”向“如何教”转换,根据教师自身缺陷进行针对性培训。

(2)教师信息传递的能力略有欠缺

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传递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除了应具备较强的信息表达能力外,培养高效的教学信息传递能力也十分必要。但数据表明,教师教学信息传递能力并未达到人们预期。如表3所示,62%的教师 “经常利用多媒体教学”,且大部分教师认为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这说明,多数教师乐于利用计算机技术促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促使知识掌握能力”和“促进思考体会能力”的平均得分却只有2.44和2.33,促进效果差强人意。在整个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传递者(教师)和信息的接受者(学生)之间存在认知差异,必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信息损失。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生角度考虑,让信息本身变得更为清晰、易理解,可真正做到的教师为数不多。这可能是因为在培训过程中虽然向教师渗透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但并未促成教师观念的真正变革,教学仍旧摆脱不了传统范式。

(3)教师信息调控的能力明显不足

教学信息调控优化在教学过程中并不传输教学内容信息,但却是保证教学内容信息顺利传递的首要条件。教师对教学信息的调控主要包括课堂和课外两方面调控。从调查数据来看,教师的教学信息调控能力水平并不乐观,教师在“利用网络获取学生信息”这一题目中均值为1.97,26%的教师选择了3(经常使用)或4(一直使用);“了解学生情况反馈家长” 一题的均值也只有1.71,15%的教师选择了3(经常使用)或4(一直使用)。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调控多在课堂范围内进行,课后调控欠缺,缺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反馈的意识。 “利用网络获取学生信息”和“了解学生情况反馈家长”这两个题目的标准差分别为1.000和0.868,说明教师在信息调控优化能力上发展并不均衡,这对改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所以,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建设,不应仅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教师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3.相关因素分析

(1)农村中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与自然信息的相关性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农村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的不同影响因素,在问卷的第一部分设计了性别、年龄等自然信息问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年龄与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具有较强负相关性(P值为0.025,小于0.05)。其中,年龄与信息表达优化能力、信息传递优化能力这两个维度分别在0.01和0.05水平上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为 - 0.257、- 0.214;年龄与信息调控优化能力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值为0.391,大于0.05)。也就是说,年龄越大的教师其教学信息优化能力越低,主要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年轻教师信息素养本身较高,另外年轻教师对新事物的接受心态较积极。因此,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最好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培训策略,保证培训的高效性。

(2)农村中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不同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中,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共分为信息表达、信息传递和信息调控三个维度,但各维度之间具体关系如何,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统计结果见表4。农村中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各维度均与总体优化能力呈显著相关,且两两维度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在0.01显著水平上)。即一种优化能力得到提升,另一种优化能力也会随之提高,这三种优化能力相辅相成,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在提升教学信息优化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优化能力间的均衡发展。

(3)农村中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与教学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显示,信息表达、信息传递、信息调控均对教学效果有极强的影响作用,且P均在0.01显著水平上。研究指出,优化教师的教学信息表达和传递能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加速知识理解,而优化教师教学信息调控能力,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接受教学信息的状态,确保教学过程顺利实现。因而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加强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四、问题与建议

鉴于问卷调查对象局限于L省农村中学教师,发放样本数量较少,得出的某些结论或许并不具有广泛代表性,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很多问题上各农村学校的中学教师都在所难免。从此意义上来说,本文的研究成果还是具有一定指导价值的,特别是在当前农村中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能力所存在的问题方面。以下就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信息能力现状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做详细阐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1.在政策方面:统筹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各项保障机制

教育经费一直是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瓶颈问题,它间接影响了教师信息能力的养成。尤其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更为不足,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允许各地通过集资和合理的收费来补充资金,以解决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办学条件问题。在政策体制上,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的监督管理,确保培训的顺利进行。教师的社会地位常与其文化和专业素养成正比,而社会地位取决于经济地位。因此,在政策法律上,提高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要相应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这样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实现“自善其身”。

2.在学校方面:健全各项奖励机制,建设“信息化”校园体系

如前所述,随着中学教师年龄的增大,其教学信息优化能力在逐渐降低。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仍有部分农村中学教师对日益普及的信息技术充耳不闻,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不积极主动的学习而是采取逃避的态度,这就需要学校行政领导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接受信息教育的积极性,并鼓励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和教学管理之中。加强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建立校局域网,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建立学科网站,完成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之间的融合,为教师教学信息能力的养成提供良好的氛围。

3.在培训方面:转变培训重点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具备较强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无法灵活应用于课堂。然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具有“如何教”的专业技能。因此,在今后的培训方向上,应从“如何用”向“如何教”过渡。教师渴望通过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但思想上仍被传统教学范式束缚,无法真正将信息技术融于学科教学。在后续的培训中,应把推进教师观点变革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考虑到培训内容当中,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教学信息优化能力的认识。教学信息调控是教学内容信息的顺利传递的有力保证。教师的适当调控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转化与吸收,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技术和知识的提升并不是培训的全部内容,加强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和学校的管理之中的能力培养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4.在认知方面:纠正错误认知

目前农村中学教师对媒体教学有两种严重的错误认知,首先,教师认为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就是由“人灌”改为“机灌”,加大知识传递密度就能提高教学效率,根本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教师成了教学的“旁观者”。然而,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信息资源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另一种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并未被纳入高考课程,是副科,教师和学生都没给予充分重视,教师不愿花时间对这种新型教学方式进行钻研和推广,这种消极的态度妨碍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以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2]张倩.中小学教师教学信息优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3]李葆萍.我国城乡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差异及原因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4).

[4]孙绍荣.教育信息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宋修岩.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培养[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6]翟小宁.中学教师能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0.

教师信息化教学篇8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0-0072-03

一、引言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深刻变革,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环境及教学资源建设力度的加强,如何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迅速引起一些研究者的关注,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相关论文有二百余篇。这些研究主要讨论了哪些内容,重要观点或结论有哪些,还存在哪些不足?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所关注的。

二、文献情况

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以“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模糊检索,经主题相关人工筛选后确认相关研究论文194篇。其中,期刊论文69篇、研究生学位论文125篇。

从被下载情况来看,次数在100以上的文献有145篇,占总文献数的75.9%,说明大家对该问题十分关注。从引用情况看,引用超过10次的有8篇,占4.2%;未被引用的有68篇,占35.6%,说明研究者之间缺少深入对话,尚未形成明显的研究共识。文献时间分布情况见图1。

从图1可看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存在四个变化显著的时间点。2001年从无到有,2006年和2011年的显著增长点以及2013年的显著下降点。其中,前三个点分别发生在三个重要事件之后: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2005年4月,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以及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任务的提出,这说明国家的重要举措和相关文件出台对该领域的研究影响较大。从2013年开始,文章数量有下降趋势。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进展

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研究者从本世纪初开始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问题。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构成”、“现状与影响因素”以及“发展与提升策略”等方面。下面分别就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进展予以分析。

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随着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越发意识到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与构成的清晰界定与合理使用,对研究工作的科学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等至关重要。但目前尚没有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和构成进行独立分析的专文,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解有以下几种: ①李娟(2011)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定性为“理论和实践”:教师为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所具备的信息化教学态度、信息化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学技能以及信息化教学实施和信息化教学研发的理论与实践。②马若明(2005)将信息化教学能力指向“优化教学”:教学人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能力。③李欣(2012)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课堂教学”范畴: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综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④赵健(2010)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理解为“利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教师利用信息与传播技术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综合利用水平。⑤王卫军(2009)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界定为“综合能力”: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

(2)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

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目前大体有以下三种方式:①直接表述。这类研究大都先罗列其它研究者的观点,再采用“综合以上……,我认为……”的句式陈述自己意见,并作为立论起点展开讨论或研究。②理性思辨。这类研究通常是从“能力、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等基本概念分析为起点,以一定理论模型(如TPACK模型)为基础,通过分析归纳,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进行分析,通常具有一定创新性。③要素提取型,对现有文献资料分析,识别出各文献涉及的关键要素,提取“交集”部分,作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

总体上看,目前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采用第一种方式的文献较多,采用第二、三种方式的相对要少。在具体构成上,多数研究者关注或比较赞同的要素主要是: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2.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与影响因素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影响因素的研究与培训实施、政策制订等具体工作密切相关,当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整体水平和实际效果还无法令人满意,促使更多研究者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

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大多数研究集中在“信息化教学意识、态度,信息化教学知识与信息技术技能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应用”等方面的调研,主要结论如下:①多数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有积极影响,愿意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程教学,但一些学校没有足够的条件来实施信息化教学,许多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②在信息技术使用方面,基本上具备了简单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以及上网检索相关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备课等能力,但在音频、视频、动画资源处理以及二次加工上还有待提高。③大部分教师还不能将信息技术与日常教学活动有效结合,信息技术主要用在备课和辅助讲授等方面,在实施信息化教学新模式、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学习、调控教学等方面还很薄弱。

也就是说,目前中小学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意识,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但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及实施能力还有待提高。

(2)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不同学者关注的角度和切身体验不同,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有不同理解和认识。有学者(王卫军,2012;王燕,2012)在分析相关研究后指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内部与外部、学校与社会、职前与职后等不同张力中向前发展的,其影响因素有教师个人内部因素,也有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水平的动态性因素,也有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境性因素。

3.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策略

当前大量研究集中在内涵、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等理论层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阶段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呈现一定的阶段性。有学者指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形成独特教学艺术风格阶段(谢利民,2010)。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的划分,国内研究比较深入和成熟的首推郭绍青教授及其团队,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过程划分为“迷茫、准备、模仿、积累、熟练和创新”六个阶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2)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在提升策略上,研究者批评和建议最多的是培训。批评的原因主要是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内容、组织和方法不合理,培训缺乏连续性,培训受益面有限。主要建议有:加强培训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价,将培训“场”下移到学校和日常课堂;培训开展前,对培训模式、过程、内容和方式进行科学设计;开展区域协作、校际协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立培训长期与阶段性目标,保证培训连续性。让教师进行问题研究、教学反思和自主学习,建立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动力机制,也是研究者们比较关注的。

(3)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模式

关于培养模式,人们提出了“职前在职一体化、培训应用研究一体化以及城乡互动协同发展”等模式。郭绍青(2010)等提出了城乡互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协同发展模式;郭炯(2013)等在总结多年教师培训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推进过程中实施了“培训、应用、研究一体化”教师发展思路和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研究的问题与建议

1.关于内涵与构成研究的共识、问题与建议

研究形成的共识: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从事信息化教学活动的主体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信息化教学活动任务被完成的条件和方式的反映,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它是由若干项具体能力构成的综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是“如何教”的能力,更是“促进学”的能力。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①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性质问题。在教育学中,通常把教师能力分为基础能力、一般能力和学科教学能力等层次。信息化教学能力属于一般能力还是学科教学能力或是兼而有之,目前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讨论。②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的内容问题。当前的研究过于注重“操作、设计、实施、评价”等,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大小及其程度缺乏系统研究和权威成果。③能力结构问题的研究,科学的方法是“文献分析、建立理论假设――实际调查、探索主要因素――验证性分析、确定组成结构”,当前研究没有完全满足上述科学方法的要求。

关于信息化教育能力的性质、内容、关系和方法等基本议题的研究,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还需要进行科学系统、专门深入的研究。

2.关于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的共识、问题与建议

研究形成的共识: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高,具有较强的意识,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但仍有很多不足;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呈现一定的复杂性;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

关于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问题是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单调。目前,大量研究采用的手段是基于“填答”的调查问卷,采用的方法是基于“数字”的描述性分析。为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①转移研究“阵地”。把从问卷上发现问题,转移到信息化教学现象和规律发生的实践场域――学校和课堂。②研究范式转型。从定量研究向质性研究转型,从“宏观”走向“微观”,再回到“宏观”;从基于行为科学的研究到阐释学转型,从“计算”走向“观察、对话、纪录、描述和解释”。③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除了调查统计,还要综合使用个案研究、现场勘察、参与观察、视觉分析以及论述分析等质性方法。

3.关于发展与提升策略研究的共识、问题与建议

重要研究结论: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可划分为不同阶段;加快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需要多种机制的支持,目前其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动力不足、条件限制以及持续支持不够;重视系统培训和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教师个体实践经验积累和信念的形成,保证培训的针对性、连续性和实效性,提升教师研究问题能力、教学反思水平和自主学习质量,是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本策略;职前、在职一体化,培训、应用、研究一体化以及城乡互动协同发展是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模式。

存在问题:教师能力的提升是个人经验的建构和信念的形成,某些研究却认为是意识态度与理论知识的提升,是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是对教师应该具有能力的探讨和回答,忽略了教师实际需要;教师能力发展需要学校文化和制度的支持,当前的研究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①针对不同能力阶段教师,研究具体评价标准、培养策略和发展模式。②借鉴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视野和理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和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③重视建立有利于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学校文化和制度的研究,重视实践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素娜.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探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3):53-56.

[2]赵兵川.山西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34-136.

[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4]马若明.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5]樊文芳,张军征.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问题及培训改进[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1):52-55.

[6]赵健,郭绍青.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4):28-31.

上一篇:会计信息化建设范文 下一篇:特色农产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