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外城市滨水地区开发经验分析的我国城市滨水地区规划设计探索

时间:2022-07-31 10:56:03

基于国外城市滨水地区开发经验分析的我国城市滨水地区规划设计探索

摘 要: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中地理位置最为优越,开发潜力最大的地段之一。本文从解析国外优秀的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案例入手,总结出国外滨水空间开发可取的经验。然后以阜阳颖河东岸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为研究对象,从尊重现状、延续文脉、体现本土气息、强调滨水空间可达性、满足居民亲水性等方面作了相关探索,旨在为国内同类城市的滨水空间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滨水地区;阜阳;城市设计;探索

Abstract:Water front is one of the most ascendant and potential area in the city. Starting from the case of outstanding foreign urban waterfront spac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um up some good experience of the the foreignWaterfront. Then, it takes the urban design of the Yinghe east coast waterfront in Fuya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gives some planning innovation in respecting the status quo and the continuing the context, reflecting the local flavor, emphasizing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waterfront spac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resident hydrophilic, aiming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waterfront of the other domestic cities.

Keywords:waterfront;fuyang;urban design;Explore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065-04

1 前言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宝贵的公共资源,与城市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城市滨水地区在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增加老城吸引力、促进当地旅游、娱乐活动、保护历史、促进第三产业发、促进就业等诸多方面体现出重要价值,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滨水区域设计的表现方式和追求目标不尽相同,但共同之处在于通过不同层面的城市设计,对滨水区域整体环境建设进行控制和引导,以创造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国外不少滨水区域的设计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如美国巴尔的摩内港的开发、英国伦敦道克兰码头区的改造、卡迪夫湾改造、日本横滨大阪滨水区域的开发等。总结这些成功的城市滨水区域设计策略,对我国城市滨水区域的设计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见图1~图5)。

2 国外滨水地区开发建设的经验借鉴

国外滨水区开发建设兴起于三十多年前,期间出现许多成功的案例,如巴尔的摩市内港区、多伦多城市滨水区、东京滨水区等等。很多学者针对国外滨水区的开发模式、空间结构、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站在传统的人文复兴立场上对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提出很多可借鉴的经验。

2.1 注重滨水空间的开发建设

水景对人类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无论是开阔的水域还是精巧的喷泉,都能让人产生愉悦的视觉享受。滨水区域亲水空间的营造可以把人群与水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都市水文化得以发展。一个城市的滨水地带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滨水区具有丰富的景观要素、复杂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浓厚的人文生活气息,是城市人居环境的缩影。城市滨水区在更新改造和再开发过程中应充分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并精心设计,让城市居民都能共享亲水的乐趣和魅力。美国巴尔的摩内港经过30年的开发改造,已从被废弃的码头区,转变为能够吸引城市上万游客和造访者的丰富多样的胜地,开发建设中突出了以水为主题的设计概念,为人们最大限度地提供了看水、近水、玩水的设施与条件,规划以环绕水面的“U”字型宽大的滨水游步道为纽带,将内港的各项活动场所联系起来,使滨水环境成为市民大众共有的空间[1]。

2.2 突出符合本土文脉气息的开发思路

各国、各地区滨水区开发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以被动地治理城市衰退地区为主要目的;另一类则是以主动地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目的。而西方城市化的过程总的来看,国外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大多是第一类情况居多,都是沿着城市环境质量恶化―郊区化―旧城衰败―旧城复兴的发展轨迹的产物。因此国外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有其特殊的城市化发展背景特点。我国的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显然与国外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演化进程,以第二类情况居多。而且在国内的不同地区,经济和文化背景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轻易照搬和移植国外开发建设模式是不可取的,而我们应该因地、因时、因具体对象而发挥规划设计和开发运作的主观能动性。并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内在的特质,走出一条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开发建设道路。在城市滨水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地域演进过程中的“历史足迹”和“生态足迹”,并将文化内涵、人文活动风土人情有机结合。

2.3 强调滨水空间可达性和交通组织顺畅性的有机结合

滨水空间的活力与其可达性密切相关,即人们从其他地方到达滨水区域的机会越多,就越能引起人们对滨水环境的好感。但滨水地区犹如一个巨大的尽端路,通向滨水区的道路都在此终止;当交通干道穿越滨水地区时,往往形成许多支离破碎的空间,并阻隔其与其他区域的联系;而在有轮渡、码头的滨水区,还有水陆换乘的功能,其交通组织的复杂性不言而喻。为了保证游人安全,便捷地抵达滨水空间环境,国外大部分城市目前倾向于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尤其对于规模较大的滨水区域,需要有快速交通支持时,更应确保步行者的安全,但如何既保证滨水区的人行可达性又支持各类交通形式的顺畅交织是一个难题。国外很多城市都有很优秀的滨水地区的交通组织案例,例如,澳大利亚悉尼达令港的改造,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整个港区完全设计成步行区,并进行了详尽的环境设计,对穿越该区域的城市干道与轻轨作高架处理;相似地,挪威奥斯陆的滨水区域开发中则将交通干道置于地下,地面仅供步行者使用;巴尔的摩内港区以高架的步行道将滨水区和市中心相连,而外来进城的车流虽然可直达滨水区,却放在下层的高速路上,直接通向停车场;密尔沃基市利用地形将步行人流及建筑群完全放在高架平台上,平台下面是高速道路。

2.4注重城市功能向滨水空间的有机渗透和重组

滨水区域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具有城市“门户”和“窗口”的作用,滨水区规划以新公共空间原型为特色,提供符合现代生活的设施。滨水区在空间上一直是城市中的特殊地带,是塑造公共空间特色的重要地段[2]。客观上,城市滨水地区不仅要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观赏等功能,还应该凭借其优势的景观环境对人流的吸引和聚集效果,为城市提供购物、娱乐、文化、生活等功能。复合化的功能开发一方面体现的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需从整体上把握开发策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充足与优化,目标是使城市 滨水地区成为混合、立体、开放的城市“中性空间”[3]。纽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港城市之一,南街港位于华尔街和下曼哈顿等著名的商业及旅游景点的步行范围内,原来是曼哈顿岛上仓储性质的码头,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追忆和历史建筑的复兴,现在已经变成了娱乐、购物和休闲的场所。改造以后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氛围而成为纽约最吸引人的地区之一。

3 阜阳市颍河东岸滨水地区城市设计探索

3.1 规划区概况

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辖颍州、颍泉、颍东三区和临泉、太和、阜南、颍上四县及界首市,人口932万,面积9775km2,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市,也是全国比较大的地级市之一。作为安徽省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未来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皖西北以加工制造和商贸物流为主的中心城市。

颍河以东地区,在京九铁路建成后,初步成为城市对外交通的门户,并依托交通优势,相继建设工业区、仓储区及生活居住区。近年来重点完善了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功能,发挥京九铁路交通枢纽,济广、界阜蚌高速公路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加工制造业,建设东北工业区、河东工业小区、河东辛桥物流园区和城市生活居住区。

颍河滨水地区与阜阳老城中心一河之隔,距离阜阳火车客运站约1.5km,两座颍河大桥和一座可通车的蓄水闸横穿颍河,北京路、颍河东路连接东西两岸。涡阳路自北向南贯穿整个地块,是本地块也是颍东区重要的对外交通要道(见图6)。

3.2从历史要素和现状要素入手确定合理的规划意图和定位

从历史上来看,沿颍河地区一直是阜阳城区发展演变的主要地区。早在公元前1000年的胡子国,阜阳的先民就在泉河与颍河之间择地而居;唐宋至民国时期,阜阳城区沿泉河两侧发展,以泉南为主;改革开放以后,颍东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地区。进入新世纪后,由于京九铁路的阻隔等原因,阜阳城区开始向南拓展,颍东区将成为阜阳城区内的副中心。从现状发展条件来看,颍河东岸地区主要存在的是用地性质混杂、人居环境较差、城市功能不完善、滨水空间开发不足等问题,基本上是由于城市弱质区域长期缺乏经济发展动力及政策倾向所造成的,与国外城市由于郊区化引起的旧城衰退的原因有所差别。颍河东岸地区远没有达到整体严重衰退的程度,滨河地区的开发是为了加强滨河地区的经济活力,充分发挥其优势条件,满足其作为公众活动的城市开放空间的社会职能所进行的更新改造。因此,规划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挖掘颍河东岸地区的发展潜力,如何振兴滨水地区的经济环境,如何带动整个地区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如何为滨水地区注入新的活力,如何保护城市的历史人文资源,如何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基于上述的前期分析结果,规划试图通过优化滨水地区用地功能、打造特色突出的城市滨水空间、完善区域交通体系、灵活处理机动车道与步行道路的关系、减少过境交通对该区域的影响、建立滨水绿色生态廊道等方面的努力,使得颍河东岸地区成为阜阳城区内重要的生态景观中心,连接河东与河西的重要纽带和桥梁,颍东区近期重点发展的区域,以休闲娱乐、商贸、居住、观光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片区(见图7、图8)。

3.3 从人的环境心理出发,强调城市结构和环境的可识别性和可意向性,体现人本规划

凯文林奇认为城市美不仅要求构图与形式方面的和谐,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人的生理、心理的切实感受,他将城市分解为人类可感受的各种空间特征,建立了空间环境与人的直觉意向之间的关系,强调要通过路径(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mark)来组织人们对城市的意向体系。

规划在阜裕大桥与纬五路之间,涡阳路以西,颖河以东,纬五路以南,钟鼎路以西布局商务会展区,作为颖东的核心,也是集中体现阜阳城市发展成就的地区。在这里,阜阳大桥、纬五路、涡阳路、钟鼎路、颖河是“边界”,亲水平台、步行通道、滨河开敞空间是“路径”、各功能地块(文化娱乐区、商业休闲区、商务办公区、滨河休闲区等)是“区域”,不同功能的建筑和下沉广场是“节点”,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影剧院等市“标志”。通过“边界”“路径”“区域”“节点”和“标志”的组合构成一个集购物、娱乐、会议、展览、咨询、酒店、观光、休闲与油气游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商业副中心。通过建筑的自然退进、错落布局,建筑围合空间将形成空间感受丰富的步行街。综合考虑承担的城市功能于滨水景观的衔接,通过亲水平台、步行通道、开敞空间等将滨水休闲功能于绿色生态景观引入商务中心(见图9)。

3.4从妥善处理工业化遗留印记的细节问题入手体现本土文脉气息

目前颖河东岸现存铁路专用线一条及多个油库、颖东区物资燃料总公司煤场、木材公司、汽车修理厂、颖东区水利局仓库、盐业公司仓库等十多家大型物资仓储用地,可见本地区是阜阳市沿河传统的物资交流转运中心。铁路专用线和多处仓库都已经废弃。规划吸取了国外针对城市旧码头、旧港口及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理念和方法,认为铁轨、油库等地物正是阜阳城市工业化发展的宝贵记忆遗存,是城市发展文脉和历史轨迹的体现,不建议盲目地拆除。规划中从宏观功能组织及用地完整性的层面到微观的城市设计及景观塑造的层面统筹考虑,首先建议拆除北部横跨涡阳路的部分铁路,目的是为了保证北侧功能开发和用地布局的完整性;其次建议保留南部的一段铁轨及油库,在保留其工业遗迹本貌的基础上略作改造,结合滨河绿地进行改造,形成具有城市工业印记的滨河文化景观区。

此外沿滨河大堤现有2条110kV的高压线,位于涡阳路与规划的滨河路之间,向南沿大堤延伸。根据国家有关规定,110kV高压线路两侧至少各留出10m作为高压走廊,高压走廊内不得有任何建设活动。因此,高压走廊的存在对本来相距不足600m的涡阳路和滨河路两条主干路之间的城市空间产生了严重的分割,并且由于高压走廊沿颍河大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滨河景观的打造,对游人的进入产生了一定的阻隔。本地规划中对高压走廊进行了调整,主要结合道路、防护绿地进行,将原有110kV高压线改成沿涡阳路东侧的道路绿地内进行高架,在和谐路上向东延伸,沿钟鼎路向颍河南延伸。

3.5从交通体系构建和驳岸设计入手解决交通可达性和居民亲水性的难题

现状区域内城市道路交通不够顺畅,缺少次干道和支路,道路功能结构不明确,防洪大堤和滨水驳岸偏重水利工程,防洪大堤堤顶较高,是导致颍河东岸地区滨水景观塑造不足,滨水地区的可达性和居民亲水性无法满足的根本原因。

首先,规划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将城市交通和滨水游览交通分流、车行交通和人行交通分离。规划地块内道路以方格道路网为主要骨架,主干道形成“两纵三横”、次干道形成“三纵四横”的路网系统;规划由步行和非机动车为主的慢行交通体系;规划形成水陆畅通的游览交通系统,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和通畅性。

其次,在满足城市防洪功能的要求下,设计灵活多样的驳岸形式,强化滨水空间的亲水性。目前防洪大堤仅为了满足防洪要求,在堤顶铺设一条宽约8m(其中4m水泥路面)的大堤路,大堤西侧经过两级台地的抬升和人工堆土,堤顶标高比东侧城市用地高出2-5m的距离,行走在大堤下的人较难看到水域景观。规划中根据滨水空间功能定位和景观营造的差别,采用了分段式改造方案。滨水地区整体驳岸设计由北向南依次分为四个部分(详见断面图):①骆家沟路-北京路段:兼备防洪功能的滨河路距离水面较远,具有较宽阔的滨水开敞空间,堤面与两侧的高差一般在2-3m,规划此处为生态湿地公园,驳岸设计灵活,断面形式自由;②¬¬北京路-颍河路段:此地段的滨水地区地势平坦,空间较为规整,具有良好的亲水条件。结合此处城市空间定位为商贸中心和高档滨水居住区,本段的驳岸设计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自然式驳岸,利用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植被的配置形成具有灵活层次感的驳岸空间,多以植被为主;另一种为台地式驳岸,结合亲水平台、亲水步道等形成规则的阶梯状驳岸,多以硬质铺装为主。③颍河路-阜裕大桥段:此地段保留原有防洪大堤,大堤与两侧存在一定的高差,且常水位较低,一般为24-25m。本段的驳岸设计拟在保留旧堤功能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时代景观特点,故规划中结合现有斜坡式驳岸形式,形成滨水步道和休闲步道,两者之间以踏步相连;同时防洪堤与滨河路之间以护坡绿化相连。④阜裕大桥南段:现状驳岸的利用情况与骆家沟路-北京路段的情况相似。故此处的驳岸处理方式同样采用开敞式湿地公园的形式,大堤改造为滨水休闲步道(见图10~12)。

4 结语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滨水区域的规划与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城市尚在组织和编制滨水地区的概念性规划阶段,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滨水城市设计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我国滨水区域开发建设与西方国家在国情背景、目标和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国家城市滨水区域开发是以传统产业的衰退和第三产业的兴起为特征。而目前我国滨水区域的规划与建设大多出于城市空间的快速拓展和城市形象塑造的需要。因此,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规划概念和开发模式,而应充分研究和挖掘地域文化的特质,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滨水区域设计理念和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引导我国滨水区域开发和建设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杨继霞.城市滨水地区开发研究――以宿迁项王故里景区开发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8-16.

[2]运迎霞、李晓峰.城市滨水区开发功能定位研究[M].城市发展研究,2006(6):113-118.

[3]焦胜、曾光明、何理等.城市滨水区复合开发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3):397-400.

上一篇:豫西塬上地区下沉式窑洞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下一篇: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