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授课后反思和总结的重要性

时间:2022-07-31 09:05:44

教师授课后反思和总结的重要性

摘要: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及时、认真地进行讲课后的反思、总结。回顾、审视自己的讲课过程;及时修改、补充讲课内容,不断改进和完善讲课的方法及技巧,则会大大有助于教学经验的获得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重点论述了讲课之后的体验最深刻、思路最畅通、灵感最丰富、反思最真实。

关键词:体验;思路;灵感;反思;总结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作为教师,如何尽快地掌握教学规律的艺术,把每一节课讲好,尽快地提高教学水平呢?

笔者认为,在上课之前要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在上课之中按规范施教,规范施教是上好课的根本保证;在上课之后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则是上好课的必要补充。除了抓好这些教学环节之外,教师还应该在课后及时、认真地进行反思总结。因为不管干什么事情,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是积累经验的最佳时机。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因此,很有必要把它提出来,以期帮助教师尤其是那些刚踏上教学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尽快搞好教学工作。

有教学实践的人都有一种体会,那些有待调整、修改和值得补充的方方面面,通常都在讲课过程中露出端倪。及时、认真地进行讲课后反思、总结、回顾、审视自己的讲课过程,分析、研究和处理各种反馈信息,在总结上课的过程中,及时修改、补充讲课内容,不断改进完善讲课的方法和技巧,则会大大有助于教学经验的获得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原因在:

一、讲课之后的体验最深刻

上课,就是教师把讲授内容和讲授对象有机结合起来的实践活动,它是对教学内容和效果的最好体验。这和教师单方面活动的备课阶段不同,备课时虽说也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但此时学生的情况是老师推测、估计出来的,可能还带有一些想象的、脱离实际的成份。而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就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学生,学生那聚精会神的目光,千变万化的表情,各种各样的姿态,时起时伏的情绪,都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一面镜子。时刻关注学生的教师会从中立即体验和感觉到讲课的经验和教训:哪些知识学生不易掌握,还需补充;哪些技能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掌握,哪些技能学生还需在课外多加练习;哪些内容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兴趣,哪些内容不感兴趣;哪些例子有充分的说服力,哪些例子很不恰当,还需更换;哪里的教学语言生动、幽默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里的教学语言乏味、平淡、使学生昏昏欲睡;哪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恰当,无益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等等。教师从这里可以探究出自己讲课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哪些内容该调整,哪些内容该更改,哪些内容该补充,哪些方法要改进等等;还可以探究出学生对讲课各方面的需求特点: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什么,他们最需要培养的技能是什么,他们接受知识的特点是什么,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等等。这样探究的结果,就会使从教者对应该怎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产生许多不同以往的更深刻、更具体的想法。

二、讲课之后的思路最畅通

讲课者都有一种体会:备课时为了要熟悉记住讲课内容,把写得很详细的教案放在面前,通读几遍也不能完全记下来,可是一旦在讲台上面对学生讲上一、两次,对讲稿的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字在稿子中的什么位置都异常清晰。教育心理学总结此种规律为:教师面对面的对着学生讲课,比单独一个人念教案,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要深刻得多,记忆效率也要高得多。这是因为上了讲台,教师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在那种特定的场合,精力高度集中,眼、耳、手、脑紧密配合,情绪最为活跃,思路也最为畅通,进入角色的教师不仅对讲课内容的思考、思路异常清晰,而且学会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教案原有的安排,使讲课的内容、步骤、方法等更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其著作中多次指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一个好的教师,并不见得能明察秋毫地预见到他的课将会如何发展,但能根据课堂本身所提示的学生的思维逻辑和规律来选择那唯一必要的途径而走下去。”①上课时的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在下课之后还将暂时持续一段时间,此时,讲课者如能适时地、认真地把上课的过程从头到尾回顾、梳理一遍,必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备课时不很畅达的思路此时必定会畅达;讲课中杂乱的地方,这时也会很快理顺头绪;教案中脱离学生实际的地方此时会改变得切合学生实际;甚至是一些原来“踏破铁鞋无觅处”的贴切生动的词汇,此时也会“得来全不费功夫”,一些在备课时“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典型例子,此时也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讲课之后的灵感最丰富

首先,在讲课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全神贯注于讲课活动,既要注意自己的讲授内容,又要注意面前学生的反应,有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语言的表达、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发、求知欲的激发、注意力的保持、积极性的调动等方面超常发挥。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驾驶学生思维的艺术,绝不在于事先把自己的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只讲事先准备好了的东西,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况来讲当时需要讲的东西。”②这里说的“当时需要讲的东西”就是“灵感的火花”、这种灵感的火花是随着讲课的激情出乎意料地闪现出来的,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也是良莠并存的,而且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在授课的时候是不可能把它记录下来的。讲课者如果不及时地对它们进行整理、辨别、记录,适时地把它们修改、补充进教案,到以后时间久了,势必会时过境迁,难以补救。其次,处在讲课激情中的教师在下课之后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在这种反思过程中,还可能会产生出一些讲课时的没有产生的、切合实际需要的奇思妙想、巧言佳句。所以,从教者在课后进行反思,把有关教学活动的一些“灵感的火花”及时捕捉住,记下来,对自己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是十分有益的。

四、讲课后的反思最真实

一堂课结束之后,听课者都会产生一些自己的感想,从教者需及时的了解听课者的反映。其反映大致来自三方面:一是领导方面的。在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校级领导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听教师的课。二是同行方面。学校里经常开展一些同行听课、评课的评教活动。以上两种听课反映虽然不是日日都有的,但却是值得重视的。它往往带有指导性、方向性,也往往是正确的、全面的。三是学生方面的。这方面的反映最多、最经常、也是最应该重视的。商业活动中把商品的购买者――顾客当作“上帝”,在教育领域,学生作为精神产品的接受者、使用者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教育学、教育法等方面的知识,往往能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对所听的每一节课的方方面面进行全局性的审视、评价,也有的学生会提出一些课堂上未能弄清的疑难问题,而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师在备课、讲课中未能估计到的疑难点或者是教师自认为是学生已经明白,不用多讲的问题。所以,从教者很有必要及时、主动地了解各方面的反映。这是因为,听课者在刚刚听完一节课之后,印象最深刻,感受最多样,疑难点会模糊,评价也不易全面,反映往往失去真实性。因此,讲课者在课后要及时、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到听课者中,真诚、虚心、尊重的态度征求对教学的意见、态度、建议,就可以获得真实的、全面的有关教学的情况,不断改进、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讲课之后及时地反思、总结,是非常必要的,不可忽视的。那么,如何进行课后的反思、总结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反思的时间要及时

从教者在讲课之后进行反思、总结,时机要把握好。最好是在讲课刚刚结束后就抓紧时间,“趁热打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总结,并把反思的结果记录在“案”,以备下次讲课时吸取经验,不蹈覆辙。

(二)反思的态度要认真

反思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最佳时候,反思者需积极、主动、认真、仔细,不能流于形式、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只有认真、勤奋,才能使反思活动有效。

(三)反思的范围要适当

反思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思绪不可漫无边际,而要适可而止。下课之后,情绪依然处于兴奋之中,思维异常活跃,如果不加控制,就会“浮想联翩”,内容越想越细,例子越想越多,头绪越想越杂,这样就会导致教学内容“杂草丛生”“节外生枝”,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水平,反而会影响以后的教学效果。

(四)反思的内容要选择

要把握好反思的范围,就要对反思的内容有所选择。主要应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讲课之后,从教者要进一步钻研和领会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因为有了讲课时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储备、学习习惯等情况的实地了解,如教学目的是否明确;任务是否完成;内容是否充实、符合实际需要;重点是否充分突出;难点是否抓的准确;例子是否富有说服力;知识的教学与思想的教育是否有机结合在一起;对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处理是否具有科学性;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是否恰和等等,都应重新反思、总结、详细记录在案,以备下次讲课时借鉴。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共同使用的某种特定次序的活动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展开,智力活动及操作活动的进行,总有一定的方式,这些方式z总是按照一定程序顺次进行,不同方式及其不同的排列组合,便构成不同的教学方法。按照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教师在备课时按照本节课的内容和初步了解的学生情况选择一定的教学方法,但这时选择的方法可能是“一厢情愿”式的,不合实际的,需要经过课堂检验。正如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的那样:“‘教’的法子要依照‘学’的法子,要遵循‘学’的规律,并最终要落脚到‘学’上”。③因此,教师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不断尝试、反复比较、最后抉择。实际上,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通过及时的效果反馈,主动、积极地作出调适,从而使教法与学法尽快地相适应达到和谐。

3.教学效果。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教学效果怎样,主要是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方面考察的,从教者要适时收集学生及同行、领导等方面给自己提出来的有关教学方面的意见、建议。其大多数是正确的,但也难免会有一些误解的、错误的。所以从教者对这些意见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正确的意见采纳,吸收。错误的、误解性的也要妥善处理。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尽可能客观、公正地作出自我评价、总结,并把这些评价记录在教案上。只有这样不断总结,善于总结,才能精益求精,不断提高。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从教者在课后及时地、主动地并善于反思,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必将能够加快到达教学艺术彼岸的高度。

注释:

①②分见前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

227――228页、第550页。

③孙绵涛主编:《高等教育学概论》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1年第1版,第182页。

作者简介:

汤子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党总支书记、教授,59岁,仡佬族,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教育与教育管理。

上一篇:浅谈《周易》的八卦图式对中国传统建筑模式的... 下一篇:声乐教学中的心理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