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计算机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时间:2022-07-31 05:09:15

中学计算机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促进其提高自身素养,是中学教育的宗旨。因此,加强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正确运用计算机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教学;培养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141-01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明确指出,中学信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不少农村中学刚刚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学生对计算机还不是很了解,只知道计算机容量大,里面的东西应有尽有。故此计算机教学既不能打消学生对计算机的新奇感,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计算机给我们带来的帮助。计算机课堂教学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注重信息意识的建立

信息意识或者说信息情感意识是指学生在进行信息活动中的感觉、知觉和情感等心理品质,具体表现为是否具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持久的注意力。高度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迅猛的信息化潮流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增长急剧化、信息处理现代化、信息手段多样化、信息传播全球化、信息运作规范化、信息活动产业化都给人们以巨大的震撼力。著名的互联网专家尼葛洛庞帝曾说过:"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因此在中学计算机教学中注重信息意识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信息社会中,我们不断被动地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作为学生最初接触丰富的网络资源时,就很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所以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意识的建立时主要是强调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包括提供信息、指导方法和启迪思维等,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让学生学会注意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学会与他人交流各种信息,同时还要让他们具备信息安全意识等。最终完成建立中学生信息意识的教学目标。

2.要注重信息知识传授

信息知识或者说信息科学技术知识是指学生对信息学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对信息源以及信息工具方面知识的掌握,这些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各个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方法,包括相关信息的本质、特性、运动规律、系统构成及其原则、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作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随着社会信息化教育步伐的加快,社会要求中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也越来越多样化,不仅要求中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信息媒体的特性,掌握现代媒体的传播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中学生通过对信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使其自身能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其它学科的学习,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我们还要注重对中学生进行信息知识的传授,使其自如地运用信息知识。

3.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验信息时代的学习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传统教学经常沿用"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这样的"三部曲",这还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围绕着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来开展教学,教学过程应体现为新"三部曲",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实际到理论,由个别到一般,体验探索的过程,从实践中得到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二者同样重要,这也许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麻烦",但这个代价是值得的,是完整教学过程所必须包含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可以将我们日常生活中遇见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问题,设计成课堂教学的典型范例来加以分析,先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最后给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建议,让学生自己比较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都是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建构过程,切实从学习中提高信息素质。

4.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便可迎刃而解,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成果很大部分体现在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上,有些教师认为上机是同学们自己的事,只要照实验书本操作即可,教师总是被动地等同学们提问,教师要主动引导,有意识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上机任务要进行精心设计,体现信息素质教学的理念,不仅要进行单项训练,还要让学生完成贴近未来工作与生活的综合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探索与成功的乐趣。

计算机课程应成为学生学习和实践网络教学的入门课与示范课。当前网络教学资源十分丰富,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会使用网络课程开展自主学习,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上机时间,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5.要注重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或者说信息伦理道德是指在信息的获取、使用、制造、传播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不得危害、不得侵犯社会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信息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人类产生了各种危害。网络时代的价值观日益混乱,网上五花八门的道德观让人们变得迷惘。作为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虚拟的网络对于他们就更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信息化时代推崇多元化的价值观,但却不欢迎没有信息道德的社会公民。因此,我们就更应该通过中学计算机教学这个平台对中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信息道德感的、面对各种各样价值观信息能做出正确判断的、会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积极的、健康的有为青年,并且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国家的建设中去。作为现代化信息社会的中学生,应该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意义,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与影响,要有信息责任感,能抵御信息污染,并且自觉遵守信息伦理道德,自觉规范自身的各种信息行为,主动参与理想信息社会的创建中去。

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职业精神,学生的基本素养才能得到发展。在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教学担负着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任,所以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因地制宜,开展好农村学校体育活动 下一篇: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