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巧抓彩,抓住时机促生成

时间:2022-07-31 04:35:52

课堂教学巧抓彩,抓住时机促生成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成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拘泥于教学计划是否完成,在三维目标中,不能过分强调知识技能是否训练到位,而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目标是否在教学中是否生成。我们要把传统的以教案为本位的课堂变成过程开放、动态生成的“生成性课堂”。

一、生成性课堂的理论基础

首先,建构主义的理论及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生成性课堂的直接或间接理论基础。

其次,从人性论角度来说,人本身就是生成性的,学生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生长变化的;杜威“教育即生长”意即“教育即生成”。这种生长过程即是一种生成的螺旋式的循环与上升,它表现为经验的不断改造与改组,表现为形成和打破习惯的连续不断的自我超越的过程。从课程论角度说,课程不只是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本课程”,更是被师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体验课程”;从教学论角度说,教学过程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最后,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方面。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生成性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在“同化―顺应―同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丰富的。

二、生成性课堂的意义和特征

在“生成性课堂“理念指导下,课堂不再是预设不折不扣的执行和再现,而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和交流,是充满“变数”的“生成”。生成性课堂能激活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课堂教学的境界。其特征可归纳如下。

1.参与性。知识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积极的心智构建,因此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前提。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达到有效生成的目的。

2.非线性。线性教学的显著特征是课堂教学秩序化或程序化运作,复杂多维的课堂教学极易被简化为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单向过程;而非线性表现为,课堂教学过程错综复杂、灵活多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一条划定的跑道。“生成性课堂”理念要求教师不能对教学过程做简单的线性理解,而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多样变化。

3.创造性。课堂教学过程是由师生通过讨论、质疑、启发、对话、反思、探究等共同完成的;这种较强的“不可预计性”,为课堂教学的创造提供了可能。

4.开放性。“生成性课堂”的内在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才能创造“生成”,开放才能接纳“生成”。任何封闭的学习系统或刚性的学习目标、机械的学习程式,必然抑制学习主体特性的发挥,极大地影响教学中知识的有效生成。因为开放的思维、开放的目标、开放的方法及开放的过程,是“生成性课堂”的保证。

三、如何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1.大胆抛锚,展示学生思维的困惑。

2.精心预设,生成资源中再促生成。

化学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在教学实际活动中,需要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张弛及情感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韵味。

但在评课时,上课老师很坦诚地说,其实实验中学生会多加药品,这是我们上实验探究课必须考虑在内的。多加了药品,会不会与预期的现象矛盾,这在她备课时已经想到了。所以这次精彩的生成,与其说是一次偶发事件的完美处理,不如说是一次精心的预设。

3.预设之外,课后促生成。

在有一次对NaCO和NaHCO鉴别实验中,学生在做CaCl溶液与这两种盐溶液的反应发现将CaCl溶液滴加到NaHCO溶液和NaCO溶液都产生了白色沉淀。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这一问题,可是我却以药品不纯,简单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一开始我认为是NaHCO溶液不纯,后来全部用分析纯试剂重新配制,发现仍然有沉淀。

我经过自己实验发现,用CaCl溶液来鉴别NaCO和NaHCO溶液受这两种溶液的浓度影响较大,特别是NaHCO溶液如果稍微浓一些,与CaCl溶液反应也会生成沉淀。

经查阅资料,据HCO的电离常数,CaCO的溶度积,计算在NaHCO(0.1molL)溶液中滴加CaCl溶液2滴产生沉淀,与在0.01mol•LNaHCO溶液中滴加CaCl溶液2滴不产生沉淀,这两种现象都符合理论计算。课程开放了、生成了,就可能会出现课堂无序的状态。如何能真正成为学生的领路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使学生的学习受到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有效建立对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理解。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主动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及调控自身的教学行为,并善于反思提炼、积极探索。这样,教师既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又找到了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那么生成性课堂教学就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结语

生成性的课堂流光溢彩,姹紫嫣红,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把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如果把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设计中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时时处处有意识地注意生成的一些节点,课堂教学中及时“抓彩”,敏锐地捕捉这些节点,那么课堂必将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

[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3.

[3]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5.

[4]李,涂荣豹.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J].教育研究,2007.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如何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 下一篇:金属的冶炼重难点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