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压力源的性别、年级差异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2-03-31 05:32:29

大学生压力源的性别、年级差异的比较研究

摘 要: 为了解大学生的压力来源,作者对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结果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面对不同压力源均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大学生 压力源 性别差异 年级差异

“压力”在一个人心理方面的影响近年来已经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大量的研究表明,当人们感到压力时,心理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绝望、急躁、沮丧、消沉、失眠、做噩梦、退缩和忧郁孤独感等多种心理反应,严重的会引发精神病,甚至导致自杀。大学生因心理压力而产生心理困扰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高校每年都要面对大学生因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冲突等而自暴自弃的无奈。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南昌市高校大一到大四的在校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测试,试卷发放共400份,实际有效问卷387份,其中男生188人,占总人数的48.58%;女生199人,占总人数的51.42%。大一的学生49人,占总人数的13%;大二的学生124人,占总人数的32%;大三的学生78人,占总人数的20%;大四的学生136人,占总人数的35%。来自城镇的94人,占总人数的24%;来自农村的293人,占总人数的76%。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朱林仙2007年编制的大学生大学压力源问卷。该问卷总共有21个题目,分为五个维度: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压力和经济压力。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信信度系数分别是:学习压力分量表信度为0.785,就业压力分量表信度为0.707,人际关系压力分量表信度为0.765,恋爱压力分量表信度为0.403,经济压力分量表信度为0.603,信度指标很好,符合本研究的要求。本问卷采用5点量表记分,高分表示大学生压力源水平高,压力大。反之,压力小[1]。

本研究对所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二、结果

(一)大学生压力源的各维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处理后,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压力来源大小依次为: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经济压力和恋爱压力。

表2的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压力源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T=0.309,P>0.05),但在具体维度上,如学习压力(T=-4.890,P<.01)、人际关系(T=4.157,P<.01)、恋爱压力(T=3.864,P<.01)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三)压力源的年级差异检验

按照统计分析的要求,对压力源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检验,需要进行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见表3。

表3结果显示,压力源在不同年级的大学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50.509,P<.001),并且各维度上也存在年级显著差异。各年级的压力的大小依次是:大一,大四,大三,大二。

三、讨论

压力来源当中,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分居一、二位。就学业压力而言,在如今的校园内,期末考试、各种资格证考试及学位考试是不少学生感到头痛和郁闷的事情,由于课程重,任务紧,加之父母的期望,以及同学间的竞争,学习成了很多学生的一大心病。市场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就业形势极其严峻,身在校园内的大学生也能时常深感这种压力,不少学生感到前途渺茫。这就要求教师及早对学生进行学习和就业指导。

大一学生的总体压力感是四个年级当中是最大的,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有些不一致的[2]。在各维度上压力中,大一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尤其突出,这主要与大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及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有关。Stern用“新生神话”来描述大一学的“天真、热情和理想”:他们对将要开始面对的大学生活充满憧憬,然而这些美好憧憬极少成为现实[3]。这就要求大一新生尽快从高中三点一线的学习方式当中跳出来,从而更好地去适应自主学习的大学方式。面对崭新的人际环境,大一新生应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建立友谊,多参加校园活动,在学习之余,好好享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男女大学生在压力源方面并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学习压力、恋爱压力维度上男生表现出比女生更大的压力。这取决于男女大学生面对压力的应对方式的不同。女生更易于寻求社会支持、结伴而行,采取诉苦、写日记、在网上发表心情语录从而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当然也与以往的研究表明的一样,“男生不擅长表达情感,他们的压力可能越积越深”。[4]

参考文献:

[1]朱林仙.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浙江大学,2007.

[2]王小运,邓莎莎.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探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8,(4):254-258.

[3][4]李虹.大学生校园压力的年级与性别差异的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职业技能竞赛在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高等职业教育工科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