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成都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31 02:26:51

创新驱动成都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对成都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分析,理清成都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科技创新驱动的角度,提出了破解成都市新型城镇化发展难题的对策。

关键词: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驱动;对策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以及项目管理的不成都市当前的城镇化进程转入从量变到质变、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实现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向转变,而“创新驱动”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党的十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充分表明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来说,科技创新将是重要抓手和成功的关键,是当前成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城镇发展中强大的软实力[1]。

二、 现状分析

(一)成都城镇化的主要成就

2011 年底,成都市城镇化率达到6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约16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5.3 %。城市建成中心城区面积达到483.02 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长27.46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地率35.4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17%,用水普及率达到98.17%,用气普及率达到95.58%,市区污水处理率96.73%,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0.68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4.98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45平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226637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量达134790吨,地铁运营线路长度达17.6公里,GDP年均增速保持12%以上,成都工业化水平在达到45.23 %时,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为1.48,处于国际公认的1.4~2.5的合理水平[2]。

(二)成都城镇化的主要问题

1、科技创新未能有效支撑引领城镇化

成都市的新型城镇化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城镇化健康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效支撑和引领。然而,成都市的城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偏低,仍然面临许多体制及其制度上的障碍,如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对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科技创新作用缺乏规划;标准建设滞后,强制性规划少,科技发挥作用的渠道不通畅;科技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等推进力度不够等。

2、城镇化发展质量不优

当城镇化率达到60% 时,社会矛盾往往集中多发,大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城市综合负载能力问题。第一,就业不足。据2012年成都市统计年鉴数据和CHFS公布的2011年数据,成都市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65万人,失业率为0.8%,低于中国城镇整体8.0%的失业率。但该失业率并不能反映成都市总体的真实失业率,因为农村存在大量的劳动力人口,21-25岁以及51-55岁劳动者的失业率最高,成都农村就业率仅为36.54%,城镇就业率为55.54%,均未能达到充分就业;第二,贫富差距拉大。成都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2011年底,城市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23932元,农村居民人居纯收入9895元,前者是后者的约2.4倍;第三,住房短缺。虽然成都市目前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0.68平方米,较上年有所增长,但住房保障制度未能充分落实,打工人员群租现象普遍,大量农村居民转为城镇户口或者要在成都市真正定居,因财力不够,房价、物价高等,难以实现;第四,交通拥堵。成都市整个在中心城区出行车量接近临界点55万辆,并且80%的主要路段以及60%的主要路口已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12个拥堵路段平均行车车速长期低于10公里/小时,在路段车速等级划分中,全部处于最低的7级。第五,环境污染。成都市2011年成都市全年有17天大雾天气,空气质量优53天、良269 天、轻微污染39天,轻度污染3天,中度重污染 1天[3]。

三、 对策研究

相对于成都过去注重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经济水平单方面的提高,应该通过科技创新集群化,集约利用城市空间资源,以现代化为目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提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质量,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通过把科技创新拓展城镇化在城镇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创新空间,将成都市打造为充分运用科技进步的“智慧之都、成功之都”,切实推动成都城镇与生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伟大“成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成都”。

(一) 科技创新推进“产城一体”、“产城融合”,为城镇化提供基础

产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产城融合”将会带来大量就业的机会,特别是能够满足两类人,即有专业技能的年轻农民工和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构筑成都市宜居宜业的发展格局,将大大提高成都市城镇化发展质量。注重“三区合一”,即生产区(园区)、生活区(社区)、校区合一,促进“产”、“城”、“人”融合。园区内规划住宅、超市、街区、游园等生活配套服务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配套设施,集实体产业发展、创新集群导入、完整生活配套设施为一体,让我们的城镇更加宜居,避免出现“堵城”“睡城”“空城”,城市里的人根据产业发展转移到一片集中区域,降低集中对中心城区交通、资源、基础设施等的重复规划浪费,减轻中心城区的综合负载能力。

(二) 科技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为城镇化提供支撑

一是,构建技术内生型、服务增值型制造体系、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产业技术体系,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同时要在强化转移农民、带动农业的作用上下功夫,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速城镇化进程。二是取代低成本劳动力为基础的工业增长模式,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的技术含量,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推进产品创新、产品制造业创新,以更多的自主技术创新支撑产业的发展,实现从“成都制造”到“成都创造”,加强企业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突出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就业多的产业,坚决摒弃浪费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粗放增长方式,实现生产技术人性化、绿色制造、绿色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向经济开发区和重点乡镇集中,解决城镇化农民的就业问题[4]。

(三) 科技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主要突破口

促进成都市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加大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用现代化的新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区域服务业和差异化区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和民生服务。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需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未来中国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来自服务需求的增长,使服务业与城镇化双轮驱动,成为推动城镇化的主要突破口。通过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提高生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建设,着力引进境内外知名商业地产投资商和运营商,提升现代服务业载体的运营管理水平,形成“成都服务+周边制造”、“成都总部+全球市场”的产业发展格局。(作者单位: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振亚,汪荣. 工业化、城镇化与科技创新协同研究[J]. 科研管理, 2012, 30(6):70-11

[2]甄晓飞.科技创新与新农村城镇化建设[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3(3) : 60-63

[3]张晗.基于新农村城镇化科技创新推动效应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12,30(6): 84-88

[4]王娟. 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体制和政策研究_以成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为例 [J]. 宏观经济研究,2011, 2(3): 62-63

上一篇:浅析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下一篇:现代采购管理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