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

时间:2022-10-16 11:37:27

作者简介:王晶(1986.3-),女,河北邢台市,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

摘要: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之死成为两千多年来一直热议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从容赴死给他带来了广泛关注。他对城邦法律的遵守使得后人在不断通过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进行解读,苏格拉底之死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深思的事情。

关键词:苏格拉底;审判;意义

一、苏格拉底之死的背景

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他的母亲是一位助产婆,父亲是一位石匠,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但不久之后就放弃了,因为他想把一生精力用来思考和讨论哲学、伦理和社会政治问题。他一生贫困,但对自己的石匠工作并不十分卖力,只要收入够一家糊口就不多干了,他宁愿上街去和人聊天。当时的雅典所有的执政官均由全雅典公民抽签出任。他们认为只有这样的方式才是遵从了神的旨意,这样朴素的政权组织形式成为了后来民主制度的雏形。然而,就是这个看似民主的社会却让城邦成为无知者的天堂。

“我知我无知”因他干了一件帮助人们寻找知识的事情,而那些没有知识的人,成为了审判苏格拉底的陪审团成员,现在可以断言,这个由不具有相关知识的人组成的陪审团,干了一件无知而错误的事情,他们把苏格拉底这位最具有智慧的同胞且为城邦坚持不懈的同胞,判处了死刑。

苏格拉底之死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雅典与斯巴达之间发起的一场战争。斯巴达是寡头政体,雅典是民主政体,战争的结果是斯巴达胜利了。斯巴达占领了雅典就强迫雅典实行斯巴达的僭主政体。他们扶持了30个僭主来统治雅典,后来斯巴达政治力量衰弱以后,雅典人又了三十僭主制恢复了民主制。苏格拉底死于399年,所以他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度过的。在战争期间,苏格拉底曾三次从军出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城邦的热爱。但是,当这个城邦被无知者统治而逐渐走向没落的时候,苏格拉底开始清晰的认识到必须要让具有相关知识的人做相关的事情,这才是这个城邦应有的出路。

二是城邦民主制度的衰落,由于民主制是实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制度,与其他的政治制度相比,民主制度作为一种完整的政治制度最初产生于古希腊。雅典城邦是有奴隶、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和自由公民组成。奴隶和自由人不享受公民权,所以,苏格拉底时代的民主制是极少数公民才享有的民主。伯里克利在《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①雅典民主制的衰落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由于城邦的小国寡民特征已经不再适应当时雅典的发展,直到被马其顿王国征服,代表着雅典民主制的终结。

二、苏格拉底之死的经过

在苏格拉底70岁的时候,他被雅典城邦的公民大会以侮辱雅典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进行了审判。古希腊城邦是建立在宗教仪式和神话之上的,且信奉多种神。在古希腊“不敬神”是一项比较大的罪名——世界上第一个解释月光为太阳光反射并据此正确解释日食的思想家阿那克萨戈拉,因为他的学说冒犯了神灵,而被,不得不逃离雅典。状告他的人认为,苏格拉底从不敬神,还向年轻人宣扬他的离经叛道的主张。苏格拉底认为他是尊敬神灵的,因为有些神是外邦的神而不是本帮的神,所以那三个人对他的控告是进行污蔑的;而蛊惑青年是因为苏格拉底在外面与各种人进行辩论的时候,一些游手好闲的小青年就在那里听,有时为了听苏格拉底的演说都不去上课了,而家长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去找苏格拉底理论,由于苏格拉底能能言善辩把家长说的哑口无言,回家教育孩子,孩子也和家长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来进行辩论使得家长就很生气,所以就状告苏格拉底。

审判苏格拉底的陪审团由501人组成,就像现在法院的审判一样,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别为自己进行辩护,然后再进行宣判。随后陪审团进行第一次投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在第一轮审判中,他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使得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审判团以281票对220票表决他有罪。很显然,如果有30个陪审员把有罪票改投无罪票,陪审团的两派意见就能成为平局,苏格拉底就能释放了。而原告建议判处死刑,法庭允许他自择刑罚,苏格拉底再次发言。在第二轮审判中,苏格拉底公然指责由抽签方式选择陪审团的无知,引起了审判大会上全体人员的一片哗然。他的这种态度,使审判团发怒,审判团以360票对140票判他死刑。显然,即使苏格拉底再狂妄自大,他也罪不至死,这不是一个理性的判决,也不是一个法治的判决,而是一个带有浓重个人情绪色彩的判决!

苏格拉底在审判的最后对陪审员和法官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各走各自路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这两条路哪一条比较好,谁也不清楚,只有神知道。”②可见当时苏格拉底已经想好了,即使死去,神还会保佑他。因为他一直认为是神谕给了他最智慧的头脑,所以,他从政界人物、诗人到手艺人中找人进行辩论,最后都是他胜利了,他认为是神谕给了他力量并且认为自己是最智慧的人。

在监狱关押期间,苏格拉底的朋友们都劝他逃走,他们买通了狱卒,为他制定了详细的逃走方案。但是令所有人都吃惊的是,苏格拉底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是不能违背的,这是作为雅典公民的他应该履行得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接受了来自他最爱的雅典人民对他的宣判。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之后,在狱中度过三十天。延缓执行处决是由于宗教礼仪方面的原因。雅典娜每年都要派一条“船”到提洛斯岛去。在它返回以前的这段特定时期内,不得处死任何犯人。在这段时间,法庭准许苏格拉底的亲友入狱探望。

离别的时候到了,他喝下了那杯毒酒。当他躺在床上想起了一件事,急忙地说:“克利托,我还欠阿斯科莱普斯一只鸡,你一定替我还给他。”克利托说:“我一定照办,但请你想想还有其它话要对我们说吗?”对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没有给予任何回答。可见,苏格拉底是多么的守信用啊!他欠这个世界的一只鸡,已经委托他的朋友归还了,而这个世界欠他的东西太多,他得到偿还了吗?

三、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

苏格拉底之死在西方历史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因为当时雅典实行的是一种直接的民主政治,最高权力由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掌管,一个人是否判处死刑,需要有公民投票来决定,这应该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了,但它还是处死了有德行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以死向我们阐释了:法律必须被信仰,即使它不是正义的。

正如,苏格拉底说的那样,死是一个哲学家最后的自我实现。他用渊博的学识以及他的死亡,唤起了那个社会对知识的尊重,从而开启了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现在的西方知识文化传统而苏格拉底本人也因此在学识和人格上都成为了2500年来追逐真知识的人们心中的楷模和标杆。

历史的验教训已经告诉我们,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前提条件就是国内外的稳定局势,国内的稳定又是压倒一切的大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稳定也意味着有秩序。在我国,宪法规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任何人做了违法的事情都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及注解:

[1]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刷馆,1960年,第130页。

[2]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商务印书馆,王太庆 译,2004年,第55页。

上一篇:同构联想在广告设计中的功能与应用 下一篇:浅析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