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环相扣,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2-07-31 10:58:02

环环相扣,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如何实现有效性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作为一线教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是衡量每一位教师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教材的改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手段的更新,其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倾心“教”和学生用心“学”的基础上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最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有效、和谐地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1.教师的准备

(1)熟悉教材的准备。教材是集大量的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审核并经过实验试用而后才确定的。一名负责任的教师,在课前应该对教材既要有粗线条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即全面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又要对每个单元、每个小节、甚至每个课时的重点知识、训练要求做到了如指掌,即精读教材。小学阶段对几何图形的认识要求在每个年级是不同的,低年级只要求学生认识平面几何图形长、正方形,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知识到了中年级才要求掌握,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在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可见,钻研教材是备课的重中之重。每位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不仅要用好现有教材,更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从而有效使用教材。

(2)编写教案的准备。教案即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案。写好教案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功课。一个好的教案必须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关键、合理灵活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及不同层次的练习、美观清楚的板书等环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善于总结和创造,真正做出“备而能用,有利于教,有利于学”的有效教案。

(3)教具的准备。众所周知,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以直观、具体形象的实物、图片为依托。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准备好教具。教学“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教师应准备好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和有关教具,在课堂上让学生细心观察、动手操作,找出内在的联系和区别,从而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学生的准备

(1)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的主要任务是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听课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课前的预习,通过预习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有疑难,对重点和难点有所了解,并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解决疑难问题,使学习更加有效。

(2)学具的准备。现行的教材十分注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数学知识,同时也重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学具。这样,在课堂教学时,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探究数学知识的奥秘更有保证,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3)学习心理方面的准备。学生要真正学好数学知识,在心理上要有充分的准备,要做到“心到”。这一点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有认真听讲、勤于思考的习惯,不怕困难的精神和攻克难题的毅力等优良的心理品质,这样,学习才会高效。

二、扎实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在课堂上,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很大程度上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合理设计、精心打造。

1.打造人文情境,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新教材注重通过一定量的数学家生平介绍和古今中外的数学趣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提倡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创造激励学生的人文情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创造者、参与者,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给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

教师备课是为了在课堂上最大程度地使学生掌握知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心理因素等方面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灵活地对不同的内容和学生进行施教,做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受益,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重视教材的使用,打好基础关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的概念、例题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在教材的使用上下工夫,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从字里行间找出要点所在,理解书中的难点和疑点。这样才能对概念、例题中所蕴藏的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做到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减少学生机械地复习,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为教师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研究教材,提高教学效率。

三、及时的复习和反思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学生在学习后应及时地进行复习训练,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很有必要。教师应“教而时思之”,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可以反思一节课的“亮点”,也可以查找不足,并进行及时记录和加以分析,这是教师“教”的反思;教师还应反思学生的“学”,要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反思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长期积累,对教学成绩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上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主旨 下一篇:家园合力共创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