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牵手时尚 跨界演绎当代艺术

时间:2022-07-31 10:53:12

陶瓷牵手时尚 跨界演绎当代艺术

毫无疑问,陶瓷是典型的中国符号(china)。但陶瓷之所以成为中国符号,命名却来自西方的猎奇视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其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它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大自然、文化、习俗、哲学、观念,而且在于它所反映的方式,它是一种立体的民族文化载体,或者说是一种静止的民族文化舞蹈。这是由陶瓷的特性决定的,一件件作品,无论题材如何,风格如何,都像一个个音符,跳动着,弹奏着,合成陶瓷文化的旋律。即使是“瓶罐”、也是以“瓶罐即艺术”的观念自由表达着陶艺家的生存经验。因此、现代陶艺纯属于艺术家个体面对心灵的艺术创造。具有从古老的陶瓷母体中脱离而形成独立的纯艺术特征。在当代艺术日趋多元化和符号化的今天,艺术家在介入语境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寻求着出口。民族还是世界,传统还是当代――材料或表达方式选择之意义正逐渐被急速革新、瞬息万变的时代削弱。艺术家试图从中国文化传统领域中做出当代实践的倾向,艺术家是在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向泛滥的图像及泛滥的阐释语言宣战。创造,成为创作主体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实现个体精神价值的媒介。当代瓷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艺术化的花瓶、餐具、等器皿。陶艺这门古老的艺术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寓所,扬弃传统陶瓷精致、规整、对称的古典审美趣味,向着随意自由、更富想象力、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具有从古老的陶瓷母体中脱离而形成独立的纯艺术特征。

陶瓷作为中国传统艺术,通过当代艺术家的演绎,与时尚界擦出火花,体现了现代的艺术精神,陶瓷不再是古香古色的传统艺术,更可以作为奢侈材质,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实现个体精神价值的媒介,使古典与现代相结合,走向国际。

刘建华:纯粹的光滑艺术语言

一直以来,陶瓷都被视为传统工艺美术材料,而刘建华是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家中,第一个把陶瓷材料和装置结合,进行试验创作的艺术家,扩展了陶瓷艺术领域以及人们对陶瓷艺术创作的理解。选取传统的陶瓷作材料,采用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震惊了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界,材料和手法的突破,让世人耳目一新。他暗示人们只有从个体角度来研究中国文化问题,才能摆脱对于中国文化的标签化认识、观光猎奇的眼光和当代艺术内部的机会主义心态。或许,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当代艺术重返中国社会,为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下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命运提供了一个有价值有尊严的“中国答案”。

当代艺术:您最初是怎样接触陶瓷的?

刘建华:陶瓷是伴随着我个人的成长,融入在我的生命体里面的。因为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时期,我14岁就进工厂了。我在工厂工作了8年,专门学习了解这个材料,所以对这个材料从情感上也好,从我个人成长发展的一个轨迹也好,跟我个人都是有关系的。后来我读大学,就离开工厂,考上大学以后其实就跟陶瓷这个材料基本上没什么关系,那个时候也很简单的认为这辈子可能再也不会用这个材料做了,可能更多的接触一些新的东西。因为学的雕塑专业,学习纯艺术,了解的材料都是铜、不锈钢、木头、石雕这些这方面的材料。后来大学毕业,89年去了昆明,在艺术学院里面担任老师,才有这个机会去思考。我一直在寻找自己发展的思路,寻找自己的创作方向。在这个过程里面,我就发现材料上的呈现比较重要,如果有一个好的想法,或者有明确的个人创作风格,但是用什么媒介来呈现,呈现的效果怎么样,那这个是比较重要的。那几年发现,瓷的材料和我个人有关系,并且根据那8年的工厂工作经历,能够感觉到我用陶瓷,没做之前就有一个基本的预期,能够根据我的想法产生一个很好的效果,于是大概从97年开始做这个准备,确定一个具体的创作。

当代艺术:您怎样想到用陶瓷演绎当代艺术呢?

刘建华:其实那个时候大家用瓷的材料做的也很少,大部分人到现在对瓷的看法可能停留在一个陶瓷工艺美术范畴去看待它。当代艺术是一个非常包容开放的空间,让你去展示思想、观念、艺术实践、创作。我突然有一个想法,就是怎样把这个陶瓷的材料,这个工艺美术的材料,带到当代艺术里面,改变大家对工艺美术材料的看法。不管我是提升也好,跨越一步也好,那10来年的铺垫很重要,完成个人创作上的一种观念上的转变。我发现陶瓷有很强的魅力在里面,它有一些既定的技术层面上的一种方式,它有它的风格,也有局限性,那我决定把这种东西展示出来,所以用传统的装置方式来进行创作。

当代艺术:想到了您的作品发表以后会有这么大的反响吗?

刘建华:确实没有,因为我每一次创作可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感受里面,全身心在进行自己的工作,到现在也是这样。我唯一能把握的可能就是作品最后的一个效果,这是真正去考虑的。但是这个作品出来以后,他会有一些什么不同的反响,还是要看大家了。

当代艺术:陶瓷作为传统材质之一。您认为它有什么独特之处?

刘建华:第一,陶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整个技术过程。在运用这个材料的时候,它需要很多手段、很多工艺过程来支撑,这个过程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我们在进行其他一些材料的实践创作的时候,一般是能够掌控的,但陶瓷在制作过程中很难控制,它在不同的温度里面,会产生非常奇妙的变化,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你可以把它放在一个创作的内容里面来看待。第二,陶瓷通过特定的工艺手段,呈现出一个你自己又能期待,但是又不能把握住的一个状态,我觉得这个也是它非常有意思的一点,从古至今都是这样。你可以尽量去施展,通过一定的窑温去呈现,只能用技术去指导它,却不能够完全驾驭,还需要不断的试验,这也是陶瓷的魅力。这是陶瓷和其他材料不一样的地方,它有时候让你很兴奋,有时候让你很悲凉,比较极端,这个也是艺术家必须去面对的,这是属于陶瓷的特质。第三是陶瓷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陶瓷本来就是中国发明的,然后传到国外去,在历史文献里又说了中国CHINA,中国的发音和陶瓷有关系。可以说陶瓷有很深厚的历史,所以特别是运用到今天,通过艺术家的反思认识,把他带到一个比较高的创作形态里面去,陶瓷会产生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出来,和其他材料确实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代艺术:早期的《旗袍》系列作品是一个什么样的创作思路呢?

刘建华:最早我是做的旗袍的作品,大家很多人了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在自己的创作里面一直强调,一个艺术家不要一成不变,不要一直延续一个既定的想法,那样的话对我个人创作生活里面也不带来任何冲动。一个艺术家不能给自己带来冲动,其实也不能给观众,给别人带来冲动,所以我希望有变化。大家也知道,陶瓷本身有一个历史的线索和一个历史的背景,我自己比较喜欢宋代的釉色、造型、器皿,我觉得那个时候是比较纯净的一个东西。但是今天我们缺失这样一个东西,我觉得今天来看的话,就应该怎么样能够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人文背景、历史、哲学的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做一个符号的展示。以前我们受西方艺术的影响,很多东西可能有一个模仿、跟随的这样一个过程。到今天来说应该有一个独立的语言呈现给大家,于是我开始创作

《旗袍》系列。

当代艺术:后来的陶瓷作品都是单色的。为什么转变风格了?

刘建华:其实我就想陶瓷的特质和情趣。当初做完旗袍系列以后,我也在想,做旗袍一直做下去市场会好,可能会有很多展览,可是那个时候已经没有冲动了,我就开始考虑其他的方式。以前

是一个传统的、装饰的、华丽的、丰富的颜色来进行,从清代延续的一种装饰手法。我需要一个变化在里面。《日常易碎》的创作和那些年的生活状态和感受有关系。我的小孩94年出生,大概99年身体总不好,经常去医院,所以我特别担心小孩生病,一生病就去医院,打吊针。医院里面那种压抑感,那种单色给人的紧迫感、恐惧感,还有人的生命的脆弱感,时时会困扰着我。2001年前后发生过几次空难,感觉很压抑,让我觉得任何人的理想也好生命也好,都特别脆弱。陶瓷的材料表面特别坚硬,但特别易碎,这是这个材料的特点,所以我想,我应该开始创作了。于是我就找来生活里家里朋友用过的东西,进行翻制,有一点反雕塑的概念。我准备还原一个单纯的东西,所以我把颜色全去掉了。陶瓷有个特点,一样大的东西,翻制以后会收缩,所以他和日常的有区别,加上我把所有的颜色都抽离掉,所以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地平线》也是一个虚拟的东西。艺术家的作品一定是超前的,媒体大众不一定马上能看的懂,他需要时间的积累。

当代艺术:您喜欢不停地变化?

刘建华:瓷的材料具有很深厚的历史渊源,同时它有很强大的弹性空间在里面。那么作为艺术家我一直在强调,艺术创作上自己线索的变化,你看一个艺术家的时候并不是看他的哪个作品,参加哪个展览,或者得了什么奖,有什么拍卖纪录。这些元素当然很重要,但是所有的元素构成了艺术家的重要性在于,他发展的线索与轨迹。如果从市场来说我可以在上面画很多图案,画青花、粉彩,很好卖,别人很好懂,很装饰,但是我不能走这条路。我觉得作为一个严肃艺术家,作为一个对自己作品有要求的艺术家,那你应该清醒的看到自己再走什么路。只能往前走,哪怕自己不知道往前走是个什么效果,但还是应该往前走,至少是一个态度。

李晓峰的LACOSTE“青花瓷PoLo衫”

早在2000年,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就联手LV打造视觉奇迹标签,独创将小花、蘑菇、樱桃或多彩图案用在经典Monogram系列上,推出的樱桃包等款式引发了消费者一阵抢购潮,同时也引领了时尚跨界与艺术家合作的风潮。村上隆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动漫与时装精品、西方与东方之间,找寻到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他始终认为,一流的作品就是被很多人理解的作品。信奉这样的圭臬,移植到时尚工业也不例外,取得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平台,甚至反过来让西方开始对东方产生了兴趣。

2010年10月25日,法国知名时装品牌LACOSTE携手中国当代艺术家李晓峰,在北京艺术高地798举行了盛大的中国首发式。展示这件由317片青花瓷片连接而成的polo衫,和一件棉制的polo衫,棉质polo衫图案采用的是蓝白的陶瓷碎纹形式。其中西贯通的跨界理念和大胆原创的艺术呈现方式,象征着LACOSTE关于艺术与时尚的互动再次在中国大地上取得硕果。

当代艺术:陶艺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您为什么想到用传统艺术来演绎时尚?

李晓峰:这件事情有个前提,是LACOSTE的一位负责人,在瑜舍看到我的作品后,觉得有点意思。就邀请我为他们的“假日收藏”系列设计一件T恤。我就采用我所熟悉的材料来进行设计,这就是“青花瓷POLO衫”的来由。我一直在做自己的作品,很少关心时尚,其实这次是不小心撞进来了。

当代艺术:传统材质非常多。您为什么偏爱陶瓷?

李晓峰:我以前的创作形式主要是油画及运用综合材料进行山水画的探索。在创作《瓷衣系列》之前,我进行了几年的探索,采用水油性混合物,蜡等综合材料表现山水,希望通过从材料方面的革新,来改变一下中国山水的固有面貌,从而表达作为一个现代人对传统山水理解,从视觉上,力量上、尺寸上对传统山水做一些探索,将西方造型方式中的一些感受用到山水形式中。进行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材料的绘画实验,有了一些突破,后来又想从瓷器上来学习古代民间艺人的绘画,那种不同于文人绘画的表现方式,当时想从民间的绘画上找到当时我正在进行的综合材料山水画的突破口,渐渐的对瓷片上的画片入迷了。

当代艺术:最初创作《中山装》的灵感从何而来?

李晓峰:对陶瓷入迷之后,我喜欢不断的收集瓷片,甚至亲自去工地和民工一起挖瓷片,在这个过程中,亲眼见证了北京的许多建筑从最初的历史感很强的建筑,经过拆迁、重建到今天这个样子。出瓷片多的地方,当年一定是很繁华的,居民集中。瓷片在我这里从一片片体变成一堆堆。每当我把一大堆瓷片铺开,就看到幽兰的一大片像起伏的山丘,像波光粼粼的河水,这种感觉无法用语言来述说。我想我是否可以做点什么。一开始想做一个八米高的的形象,使它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员,但不知道怎样去实施这个的计划。我曾经考虑过直接用线或铁丝直接缝在布上,再一想,过于草率,不符合“瓷”这种能够与时间抗衡的特性,所以一直搁着没有实施。后来经过一些摸索,决定还是先从小的做起,所以就试着做《中山装》。这种由中山先生设计的服装,在形式和意义上非同寻常,是西方文明融入中国文化后的“物”的体现,我就采用最东方的材料来表现他,这样就出现了第一件作品――《中山装》。

当代艺术:作为艺术家,为什么决定要和时尚品牌做这样一个合作?

李晓峰:这算是一种尝试吧,我希望我的生活有无限可能,同时我的创作也需要灵感,看到这个提议的时候,我就觉得可以。希望能够呈现一个不一样的作品,于是就合作了,一切凭感觉。

当代艺术:在制作LACOSTE“青花瓷POLO衫”的过程中,灵感从何而来?

李晓峰:这是对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一种感受吧。青花瓷衫的图案来自元代、明代瓷器上的莲花水草图案,间杂着一些汉字,如“冷”“热”“薄”“命”“言”“贵”等等,中间夹杂着一些凤凰、腾龙、鳄鱼的图案,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

当代艺术:这个系列和您以往的“瓷片衣”设计有什么不同?

李晓峰:Lacfose公司的瓷衣系列是我作品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就像以前我的作品《中山装》、《旗袍》。Lactose系列与其他瓷衣系列,外在形式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概念是不一样的。这次做的作品,全是新近特定烧制的,在瓷片图案上有我的一些思考,如:怎样将Lacfose的符号与传统的青花图案结合,除了传统的图案外,还要绘制一些什么样的图案?表达一些什么?作品的造型怎样?……因此与原来作品中的内涵不一样。

当代艺术:您的理解,艺术和时尚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李晓峰:经过这次尝试,我觉得时尚和艺术从来没有分开过,他们一直是一起的,可以说,时尚是艺术的一种衍生品,他的生命要靠艺术来供给。两者我都喜欢。

当代艺术:如果可能的话,您以后还会和其他时尚品牌合作么?

李晓峰:如果有我喜欢的合作形式,还是可以合作的,毕竟时尚和艺术是有关联的,同样具有美感。我并不排斥这样的合作,至于和谁合作,怎样合作,那就得看具体情况而定了。

上一篇:古根海姆美术馆寻找翻译的缝隙 下一篇:年轻人的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