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体育课上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时间:2022-07-31 08:53:59

浅谈初中体育课上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 此时,对他们健康人格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体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是各年级的必修课程。体育教学是构成现代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一个能将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过程。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合作学习与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需求的一种体现。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社会适应能力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协调程度。人格健康的人能够和社会保持良好密切的接触,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社会,了触社会;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表现出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

中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倾向性尚未成熟定型,可塑性很强。当代中学生受着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他们头脑中烙印不深,他们的人格导向容易发生偏移。那种单向的、说教式的和灌输式的方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反而会使受教育者形成两重人格和逆反心理,导致各式各样的人格缺陷。据有关调查报道,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增加,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青少年道德素质薄弱,人格扭曲。由此,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显而易见,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仅关系到中学生本身的健康和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体育新课程标准无论是从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还是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撑,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体育活动能使人产生成功感和愉快的体验;体育活动对于个人的自信、自尊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明显降低紧张与焦虑情绪;体育与个性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体育活动可以对良好个性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人际关系的交流包括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更直接、更广泛,容易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这是其他学科很难达到的效果。在这个特定的课堂社会中,个人之间、小集体之间会发生频繁而激烈的思想行为上的交锋,使学生会碰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

在体育学习中如果能意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作用,意识到自己负有某种责任与义务,他就会自觉地调节情绪,态度和行为尽可能地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人的自我意识集中体现在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己的优缺点所抱的态度上。体育学习中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活动。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能战胜任何内外困难,能在逆境中成长,在厄运中创造奇迹。体育活动是一种人为地创设困难、预定目标,并要求参加者必须利用一切可能,努力战胜各种困难,力争取得成功,达到预定目的的活动过程。如两届奥运冠军占旭刚,虽然第三次冲击奥运失败,但他那种克服伤病、顽强拼搏,钢铁般的意志,依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素材。让学生懂得:一个世界冠军的取得,首先是先天的遗传素质和科学的训练,但是与用血和汗作为代价的苦练是分不开的。教育学生,若要实现远大的理想,从小就要养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勇于克服内心矛盾的坚强意志。从现在作起,加强意志锻炼,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体育教育的内容、形式丰富多样,且无不与道德品质教育保持着有机的联系,是道德观念教育的生动教材。无论是在体育课堂、课外活动、体育游戏以及体育竞赛中,学生的个性,思想品德的好坏,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都会裸暴露出来,并直接受到实践的检验,从而加深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解。

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教师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

个性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他的思想作风在处世接物方面的集中表现。良好的个性其主要表现为;认识正确深刻,情感丰富深蕴,意志坚定刚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保证每个人良好个性的发展,才能促进集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寄希望于发挥亿万民众的创造性。

上一篇:生物课堂如何实施高效 下一篇:让网络成为教师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