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探究学习展示环节的实效性

时间:2022-07-31 07:31:01

浅析探究学习展示环节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采取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在不同的学科学习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获得创新实践能力和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探究学习是以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研究和学习的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交流,与传统的接受式教育有本质区别。探究学习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或小组)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在教学和科研中主要从宏观上研讨有哪些因素影响探究学习的效果,一般是从情境设置和小组探究这两个环节入手,而忽略了在探究完成之后的交流展示环节的功能与作用。其实,展示交流环节是检验学生探究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环节。笔者浅谈探究学习展示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提高探究学习展示环节实效性的方法。

一、影响探究学习展示环节实效性的原因

1.主观原因

第一,学生展示交流方式方法单一。现在,探究学习展示交流环节中采用的模式主要是“发言人”到前面或是站起来表述探究的结果,再进一步只不过是小组内同学或其他同学补充说明而已。第二,学生的展示交流仅能表述出探究“知识”的结果,不能表现出思维过程,更不能完全表达出探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学生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学习氛围营造不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所以学生不能全神贯注地倾听,导致学生参与度低,效果比较差,不能达到展示交流的目的。

2.客观原因

第一,课堂时间比较紧,知识量比较大,只能探究出小组内的结论,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全面展示交流。第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能力差距过大,达不到探究目的。

二、解决探究学习展示环节实效性问题的方法

展示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展示的学生来说是表达情感的过程、交流思维的过程、知识自我内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增强自信、提高能力。对于参与交流的师生应积极捕捉到展示过程中的闪光点,积极思考自我认识的不足,同时解决自己探究的“死角”,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一般性的说教式展示方式达不到交流展示的所有教学目的,更实现不了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能力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能力的目标、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等,所以在探究展示环节中应根据知识内容探讨不同的展示交流方式。只有展示的方式方法适当才能高效实现教学目标,才能使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更加深刻,才能达到探究学习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要想达到探究学习的高效,应改变探究学习过程中展示交流环节方式过于单一的状况,学生应该动起来,在互动的基础上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充实自我(小组)探究的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形成科学结论,所以,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展示交流方式方法,比如创设情境展示、角色展示、多媒体展示、游戏展示等多种展示方式,达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互动目的,解决探究学习展示环节中吸引力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效果不佳等问题。展示交流是在个人或者小组成功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班集体内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沟通及相互学习,促进学生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最终对不同探究观点进行分析,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三、运用探究学习展示环节实效性方法达到的预期效果

新课改下的教学本质是一种合作与交流的活动过程,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单向“动”得多,师生、生生多向“动”得少;教师调动学生的思维“问题”较多,学生思考“回答”得少。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得十分热闹,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过程,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能提高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甚至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探究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主导者教师还是作为主体的学生都应努力创设探究学习展示的氛围,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热情,教师引导学生营造一个分享、欣赏的心理环境,并进行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在交流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并不断生成智慧和完善人格的目的。

总之,探究学习促进了在知识实践过程中进行情感沟通和经验的交流,探究学习过程应运用科学合理的展示交流方式,通过良性互动交流,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使学生思维活跃,拓宽学生智力发展空间,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认知能力。

上一篇:谈美术课堂教学中乡土美术资源的引入 下一篇:纳洛酮治疗肺心病并发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