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发掘语言灵动之美

时间:2022-07-31 04:52:21

走进文本发掘语言灵动之美

[摘 要]对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备,合理运用教材,深入走进文本,通过品味教材语言,感悟语言形象之美,展开想象,体验语言情境之美,迁移仿写,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兴趣,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关键词] 感悟形象;情境联想;迁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6-0062-02

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教师激情生动的表达,学生绘声绘色的描绘,无疑为语文课堂增添了浓浓的语文味。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习得的过程,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是非常善于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学习语言的氛围的。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备,用好教材,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比较、想象、迁移运用中领略到语言的灵动之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感悟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

一、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形象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依托语言文字的土壤,让学生通过比较、联想等方法仔细品味语言,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感受语言的形象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悟力。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月亮湾》,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从村前到村后具体描述了月亮湾景色的美丽。教学中引导学生逐句品读,在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村子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时,师生进行了以下对话――

师:读了这一句,你的眼前出现了一条什么样的小河?

生: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条像月牙一样弯弯的小河。

师:假如去掉“月牙一样的”,你再读一读,(生读)你觉得好不好呢?为什么?

生:不好。因为“月牙一样的”写出了小河的样子,去掉了,我们就不明白小河是什么样的了。

师:那你们家周围有什么?给老师说说,像作者一样说明白,好吗?

生:好。(想了想)我家院子里有一棵脸盆粗的银杏树,我和小伙伴经常在树下做游戏。

第二自然段的第五句是:春天,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教学中,教师美美地读着,学生也跟着老师美美地读。

师:你觉得这句写得美吗?把你感受到的美通过朗读读出来,好吗?(生读)

师:读得真好!这句中作者把什么比作灿烂的朝霞?

生:作者把树上的桃花比作灿烂的朝霞。

师:作者为什么把树上的桃花比作朝霞?

生:因为桃花是粉红色的,就像朝霞的颜色。远远望去,桃花都连成一片了,看到的就是粉红的一片,像天边的朝霞。

师:这个比喻句写得很美,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生读)

以上是《月亮湾》一课教学的两个小片段。通过词句的品味朗读,学生脑中呈现的画面是丰富多彩的,这样的朗读和品味,对提高学生的语感是大有裨益的。

二、展开想象,体验语言情境之美

小学教材中的语言风格多样,或细腻,或凝练。我们在对这些不同风格的课文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通过启发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情境中,让学生深入与文本对话,从而通过教材这个“例子”,感受语言之美,学会多角度地鉴赏表达。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诗,展现的是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的遐想。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意境丰富,在教学中以读为主,通过读去品味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如何让学生深入到文本情境中呢? 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幻变成小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想象自己在荷叶、小河、花丛、草丛、天空中的感受。孩子们兴趣盎然,一下子就走进文本中去了。随着画面的变化,在小小的荷塘里,大大的荷叶像一把伞,“伞”下小鱼儿在做游戏,“伞”上的雨点在吧嗒吧嗒地“唱歌”……

师:“我”看见小小的荷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我”为什么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

生:因为小鱼可以在荷叶下嬉戏,所以“我”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生:因为雨点可以在荷叶上“唱歌”,所以“我”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生:还有蜻蜓飞累了,可以停在荷叶上休息。

生:青蛙也可以在荷叶上跳舞。

……

师:是啊!荷叶给小雨点还有小动物们带来了那么多的快乐,难怪大家都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现在我们都来做大大的荷叶,来招呼小雨点和小动物们到我们这儿好不好?[生边表演边描述:(例)雨点雨点快点来,我可以给你当舞台,唱歌跳舞做游戏,你开心来我愉快!]

三、迁移运用,欣赏语言创作之美

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迁移仿写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如何选择迁移训练的内容,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准迁移点有效训练。小学课本中有许多描写生动的句段,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通过迁移仿写内化运用语言。

《台湾的蝴蝶谷》是苏教版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第三自然段具体形象地描写了蝴蝶谷的迷人景象:先总写“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再分写“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作者抓住黄蝴蝶和几种颜色的蝴蝶在山谷中翻飞这两种情况来写,句子写得生动优美,是一个很好的迁移训练点:山谷里还有哪些蝴蝶呢?你能照着前面的句子写一写吗?孩子们经过动脑筋,写出了山谷中其他颜色的蝴蝶飞舞的样子:有的山谷里聚集着无数红蝴蝶,远远望去,就像一团团火一样。有的山谷中有粉色的蝴蝶,上下翻飞,就像天边飘动的云霞……大家美美地欣赏着自己写的句子,内心涌动着小小的成就感。像这样的训练点很多,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潜心会文,善于发掘。

教材是孩子们学习规范语言的样本,让我们用好教材,深入走进文本,品味语言,让多姿多彩的文本语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营养,让灵动优美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表达,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永远成为孩子们学习语言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殷长青.语文教学:涵泳功夫兴味长[J].语文教学之友,2010(10).

[2] 龚文华.让语文课彰显语言魅力[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3).

[3] 赵金敏.别让“语文味”变了味[J].小学教学设计,2008(19).

上一篇:国际教育视野中外语教育特色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下一篇:Wi―Fi特性及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