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资源与自然资源研究

时间:2022-07-31 04:28:08

气候资源与自然资源研究

1气候资源特点及其利用

1.1川、台、盆地区的发展探索

兰州市的河谷川、台、盆地相对面积较少。两个最大的断陷盆地:一个在榆中县的菀川河谷,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这里就已开始农业生产;另一个是永登县的秦王川,约470km2,现正在开发中。作为秦王川生命之源的“引大入秦”之水,跨流域东调120km,有效灌溉耕地约6.67万hm2。起初,从其它地区大量移民,其主导思想是大力发展农业,解决温饱问题。现在看来,这个定位明显偏低。“引大入秦”把优质的水与肥沃的土结合起来,必须要用科学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规划前景蓝图。比如在粮食种植方面可考虑良种培育,蔬菜种植方面可考虑反季节蔬菜的无公害种植等。注重开发水产养殖,扩大虹鳟鱼等水产品的养殖规模。探索生态平衡与循环经济的发展走向。目前,在该盆地的南部正在建设一个湿地公园,面积274hm2;对防洪、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都有好处;对兰州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将起到难以估量的助推作用。兰州市区内的河谷川、台地大多在黄河沿岸,多为城市用地,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较少。因此,开发小规模、高附加值的城郊特色农业,应是城郊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红古区的蔬菜种植和七里河区的百合种植历史较长,然而始终未能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未能提升到科学化、规模化发展的层面上。比如百合生长期长,若在同一块土地上复种,就会出现减产、蜕化等问题。种植户用适宜当地种植的农作物倒茬,收效不明显。近日偶得信息,说有人在试验用适宜的中药材种植与百合倒茬,效果突显。为了尽快推广这一经验,当地政府应培训农户掌握种植药材的技术,获取药材和百合的双丰收。

1.2南部和西部二阴地区的发展探索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兰州市大力发展高原夏菜产业,应是气候资源与土地资源的最优搭配。老蔬菜种植区的生产技术改造、管理能力提升等问题已是农业科技部门长期的研究课题。笔者仅对新开发的二阴山区种植“高原夏菜”及存在的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兰州市南部和西部的高寒、阴湿(二阴)山区,历史上一直是农业的滞后地带。近十年来,在海拔2000m以上的高寒二阴山区开发的“高原夏菜”产业,已显示出其蕴藏着的“能量”,有待今后大力开发。“高原夏菜”生长在独特的气候与自然环境中,其特点是:生长期长,病虫害少,无农药污染,色泽鲜亮,菜香浓郁,营养丰富等,是真正的绿色无公害食品,在一些大城市已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好的口碑。目前,全市的种植面积已达5.33万hm2以上,是农民致富的重点项目。然而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小觑,如生产粗放问题,在蔬菜种、长、收过程中检测管理不到位,不够科学化、系统化;品牌意识不强,只当作普通的反季节蔬菜来种植、去销售,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同为高原气候的云南省,近年来也将高原夏菜作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虽然起步较晚,因其生产标准高,品牌意识强,已经和北京农产品市场实现了无缝对接;当天收获,当天运走,价格上高于同类蔬菜40%,依然供不应求。在同一市场里,兰州的高原夏菜与之相比,都不能与其相媲美。若要把“高原夏菜”打造成兰州市的一张名片,农业科技部门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制定出应时适地的检测、管理规范,并加以推广。政府部门应在技术支持、种植户培训、科研创新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如此这般,这张“名片”将走遍全国,也会走出国门。

1.3东北部干旱地区的发展探索

兰州市的东北部是榆中县的北山和皋兰县部分山区,这里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地陡墒薄,干旱贫瘠。当地人对广种薄收的传统方式早已不报希望,大多数人员都在外打工,或寻找其它生活出路。根据《甘肃农业》载文:山杏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有着很好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却少被人们开发和利用。经过了解,杏树不但是重要的经济树种,而且还是优良的生态树种;具有喜光、耐旱、耐寒、耐贫瘠,以及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等特点,反映出它有极强的适应性。其根系发达,具有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固碳释氧等良好的生态功能;是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的优良树种。据专家对山杏分析,所含的油脂、蛋白质、维生素E、B17等成分,广泛用于医药、食品、工业油、高级化妆品等行业。由于富含苦杏仁挥发油,是美国人的第二大嗜好风味,广泛用于日化业。其药用价值,中国人早有认识。研究表明,杏仁中富含的维生素,能抑制和杀死癌细胞。其综合开发的产业链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气候类似兰州北山的河北省某地,已从山杏林木中获得了可观的效益,当地农民称其为“不吃草的羊,不占地的粮。”可谓“绿色银行”。兰州市如果要将山杏之类的林木种植业发展起来,需要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转变只重视“以劳务输出解决温饱”,而忽视因地制宜实现致富的思路;对区域发展要有宏观、长远的规划,借助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东风,让荒山早日披上绿装。皋兰县的什川乡利用百年梨树发展起来的梨园观光农业,成为兰州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为果农带来了效益。但因缺乏科学规划,盲目自发,出现了服务项目雷同,特色不够突出,接待水平低,露天环境条件差,冬季难以吸引游客等问题,值得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兰州周边修建类似什川果园观光、休闲项目,在其发展空间和前景方面也具有一定潜力。

2部分动植物资源调查及利用

2.1植物资源

2.1.1森林资源

兰州市的森林资源受气候干燥因素的影响,总量较少,且多为天然次生林,森林覆盖率仅为6%。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的兴隆山、马衔山和西部祁连山东南麓的连城、奖俊埠岭等地。树种主要以耐寒、耐旱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市区的南北两山早年荒无树木,建国后,居民依托黄河,提水浇灌,经过60多年的大力营造建设,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皋兰山和白塔山为主的两大人工林区,成为市民夏日休闲纳凉的好去处。随着兰州新区的发展,连接主城区的3条公路已修建完毕;新区的绿化、公路沿线的绿化,以及南北两山等处的绿化,应在以往绿化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常抓不懈。

2.1.2药材资源

兰州市野生药材资源384种,享誉全国的中药材有甘草、当归、大黄、党参、柴胡、黄芪、麻黄、祖师麻等。这些野生药材资源多半分布在森林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方,产量低。除了甘草、当归等几种中药材实现成片种植外,其余几百种药材均未实现大面积种植。七里河区在二阴山区开发种植的甘草、当归、党参、柴胡、黄芪、贝母等药材生长良好,病虫害少,品质优良,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科研跟进,将药材地与百合地倒茬种植,为解决百合常年种植中出现的“连作障碍”(黄化)问题,探出了一条新路。目前,榆中、永登两县的药材种植业发展较快,2013年,全市种植面积已达7800hm2,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趋势明显。为推进这一新型产业的持续发展,有关部门应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提前规划,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避免盲目种植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向规模化、基地化发展迈进,逐步培育壮大产业。

2.2动物资源

兰州市的野生动物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和西部的两大林区中,类型较为丰富。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麝、黑鹳、藏雪鸡、金钱豹。金钱豹属于华北豹亚种,主要分布在兴隆山、马衔山一带,是兰州地区特有的亚种。其体型与虎相似,且只有虎的三分之一大小,属于中型食肉猫科动物,处于所有动植物食物链的顶端,属高等级动物。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猞猁、水獭、马鹿、黄羊、蓝马鸡、雪鸡、血雉、白鹭、石豹等。最具地方特色的是兴隆山林区的麝,又名香獐子,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小型偶蹄类食草动物,常年生活在山地的阔叶林、灌木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有时随季节的不同作垂直性的迁移。麝的食量很小,所食的植物种类却很广泛。雄麝肚脐和生殖器之间有香囊,俗称麝香,有特殊香气,可制香料,亦是上等中药材。自古以来,就有“一两麝香一两金”的说法;目前,天然麝香的价格约在1200元/g左右,远高于黄金的价格。1990年,全国麝香的收购量还在400kg,但是到了1995年,收购量仅剩15kg。全国范围内麝的数量在急剧减少,目前不足十万头。兰州市境内的连城林区、兴隆山、马衔山皆有麝分布,其中兴隆山林区麝的数量达到5000只以上,是全国少有的高密度区。这主要得益于对保护区科学、严格的管理。麝香的用途主要是在香料和中药材中,麝香是“百药之王”,著名药品片仔癀,就含有麝香成分;其对枪伤刀创、恶疮虫毒有惊人疗效。国际著名香水“香奈儿5号”中就含有天然麝香。如果麝香一旦消失,将导致270种传统急救中成药停产,有关部门应从战略高度引起重视。随着科技发展,麝的半野化养殖和活麝取香技术已逐渐成熟;将成为山区民众致富的一条新路。

3结语

面对兰州市特殊的气候资源和特有的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和最优开发,必须科学规划、科学决策、科学利用、科学开发,方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景阳 单位:兰州市五十三中学

上一篇: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 下一篇:自然资源保护措施与成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