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离异家庭子女的成长教育

时间:2022-07-31 03:22:09

浅谈离异家庭子女的成长教育

摘要: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的发展,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一代的发展基础之上的,只有实现了人的健康发展,社会才能够蓬勃发展。但是,由于家庭离异势必会影响其子女的身心发展,给他们造成许多精神上的创伤,而这显然是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的。基于此,本文将探讨社会发展客观上需要弄清家庭离异对其子女的心理发展究竟有何影响,这些影响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从而更好地调整和创设适应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条件,期望他们走出困境,克服消极心理而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支健康力量。

关键词: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性格发展;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90-02

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在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样的特殊的社会现象。①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西方各国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离婚的急剧上升而早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夫妻离婚不仅会造成彼此的心理创伤,乃至带来长期难以平复的痛苦,而且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是极其严重的。尽管这种消极影响在夫妻正式离婚前的不和谐家庭中业已存在了,正如美国精神病医生德斯帕特所说的:“不是离婚给孩子造成种种影响,而是离婚之前的夫妻不和状态已经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离婚不过是这种不和状态的结果而已。”②

一、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

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的成才有着重要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与保证。如果一个人经常并过度地处于焦虑,孤僻,自闭,暴躁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中,是很难在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并取得成就的。而离异家庭子女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经历,大多会出现以上心理不健康的情况,具体有以下表现:

1. 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作用于他们与同龄人的交往活动,影响到他们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造成他们胆小怕事,自信心丧失,易怒,走极端,自卑感强,不相信他人的性格,甚至不愿意与人交往或是与人交往相处能力低下,结伴难度增大。

2.易缺失生活和学习上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信心。比如不爱钻研和思考问题,以及不按时完成作业或者自己马虎潦草,最终导致对自己的学业漠不关心,学习状态和成绩都明显下降。

3.易出现认知障碍。有的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极端自私,情绪不稳定,节制能力较低;有的纪律松弛,自我约束力不强,行动的目的和动机短浅,只顾满足眼前欲望,不及后果,有强烈的本能和嗜好并易为其所支配。在学习上表现为上课不认真,自己不听讲还爱干扰别人,经常迟到或早退等。

当然,以上各方面只代表了离异家庭子女总体上会出现的情况,而每个人的具体表现是不尽相同的,都存在一定差异。

二、消极作用集中表现的方面

与完整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由于部分家庭环境剥夺,父母性别角色缺失,父母的不良情绪,不良家庭环境,不良教育方式,社会舆论,家庭关系失调等因素将影响将对子女良好人格的形成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这些消极作用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智力发展方面

智力是一种偏于认知方面的能力系统,它的基本成分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部分。生育家庭的各种环境都制约着儿童智力的发展。有关研究表明:在智力发展方面,离异家庭子女的发展是远远不及完整家庭子女的,这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的明显落后。

(二)情绪情感发展方面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那种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肯定的、积极的情绪情感;反之,妨碍和干扰需要得到满足的东西就会引起否定的消极的情绪情感。

(三)社会适应性方面

有人对单亲家庭子女结伴难易、好朋友数量、交往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不管形成单亲家庭时子女年龄大小,这方面都同样受到消极影响。例如:幼儿在心理行为上更多地表现为退缩;小学生情绪低落,或较多的引发行为问题;初中生焦虑严重等③。而在儿童对其与父母关系的自我评定中,单亲家庭的子女与完整家庭的子女对其与父母关系的自我评定得分几乎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十分显著的差异。

(四)性格发展方面

在性格特点方面,离异的单亲家庭子女比完整家庭子女更容易产生不良的人格倾向,比如孤僻,自闭,冷漠,抑郁等。这些主要有以下不良因素导致:

1.不良情绪的影响

由于性格的形成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儿童反复体验某种同一情绪状态,就会逐渐将其固定下来,并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情绪和情感过程包括主观的体验和客观的外在表现。④如长期生活在压抑的情绪中,则易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成为对他人、对社会都极端冷漠,缺乏信任感的人;而如果儿童长期被紧张、不安的情绪所主导的话,则易形成焦虑、神经质等人格倾向。{5}

2.不良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与儿童性格的形成密切相关。首先,父母的不良教育态度与儿童性格极为密切,如:过分溺爱的态度,孩子性格多为任性、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而过分严厉的态度下,孩子性格多为: 孤独,自卑、怯懦、抑郁、冷酷等。

三、对离异家庭子女健全人格教育的建议

父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具有榜样的力量,他们的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启示作用。⑥教育家哈巴特说:“一个父母胜过一百个校长。”⑦ 一个负责任的父母,要以身作则地显示出有涵养,有耐心,有毅力,坚持原则及其他的性格特点来,以此教育孩子。当然,学校和社会也在教育孩子健康成长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注重增强家长的自身素质,争做健全人格的表率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家长素质,这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无论是正常家庭的家长还是离异家庭的家长都不例外。而作为离异家长,应当尽量避免在子女面前流露自己的反常情绪或行为。

(二)高度的教师教育责任感和科学的教育方式

教师在学校里应在获知这些离异家庭子女的特殊情况后,尽可能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鼓励他们,将其注意力调整到学习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使这些孩子在家庭中缺失的关爱,在集体中得到补偿,让他们学会用学习和各项活动的喜悦来冲淡家庭离异的阴霾,走出心理阴影。

(三)适当的社会关注和必要的社会道德规范

社会应重视和完善离异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治疗机构,这样既可以帮助离异的父母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以及教育孩子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帮助离异家庭的孩子正确地认识父母的选择,排解内心的疑惑。社会上也要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抵制不良的婚姻家庭观念,以此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帮助和关爱离异家庭子女,是我们的责任。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才有可能尽力改变离异家庭子女的不良认知观念,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注释:

①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②Google, W.J.“After Divorce”, N.Y. The Free Press .1956.

③戴斌荣.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缺陷与教育[J].天津师大学报.2000(01).

④沈政、林庶芝.生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7页.

⑤高湘萍、刘春玲.学校心理病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

⑥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35页.

⑦俞润生.家庭教育成败百例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上一篇:提升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创新途径探讨 下一篇:石家庄:脱“庄”不能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