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体育教学的一些认识

时间:2022-07-30 08:08:44

对中学体育教学的一些认识

过去三十多年是我国经济社会突飞猛进的黄金岁月,公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史无前例的提高,然而学生的体质却不仅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相反呈背道而驰的态势,这种强烈的反差确实发人深省。孩子的体质差,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一个潜在危机。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今天的孩子,若干年后将走上社会,他们的体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兴衰。倘若现在这个状况不能得到改变,那么在不远的将来,从校门走出的将是一群手捧高学历的“身体废人”。本该是创业的一代,却因为弱不禁风而变成“虚弱的一代”,这将是我们民族不能承受之重。如果是因为民生艰难、缺吃少喝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下降,那么我们还可以寄希望于生活好转,但是在日子越过越好的背景下孩子的体质却越来越差,我们又该指望什么呢?

其实,增强体质要靠两条腿,一条腿是营养,另一条腿就是锻炼,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体育锻炼这条腿不但成了短腿,甚至还没有了腿。在文化课分数第一的教育评价体制下,学校体育早已成了“鸡肋”。在操场上打篮球、踢足球的孩子不是没有,然而这些孩子却几无例外被赋予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差生”。学生在题海之中沉浮,学习时间已逼近或超过身体机能的承受极限,重重压力之下,身体机能紊乱,体质下降。其实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体育活动开展不到位、体育教育设备跟不上、膳食营养不合理都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

多年的学校体育教学使我们感到,在文化课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体育教学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小课”或“花瓶”,有的学校甚至把达标等同于体育,使体育仅仅局限于达标训练,所以有些地区试行了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当然很有必要,但对体育应试褒贬不一,利与弊的争论也存在,但是通过一些一线教师教学观察、了解和实践,认为体育应试利大于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首先,它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中考加试体育的导向作用,促进了学校重视体育,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加上中央精神的落实,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程,落实一小时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高体育课堂质量,体育教师从内心发出感叹:“体育的春天来了。”其次,学生是直接的最大受益者。中考加试体育,表面上是应试,但学生一旦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则终生受益。有的学校每年对升入高中的新生摸底,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较高,这说明通过加试体育,学生初中体育课得到了加强,经过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质得到了增强,给终身体育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学生是直接受益者。而且,随着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不但改变了睡懒觉的习惯,自觉锻炼,还带动了全家人都参加体育锻炼,体育也进入千家万户,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若认为做到以上这些就足够了,认为体育考试就是万能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体育考试只是分数的体现,体育的精神意义和体育的崇高境界却被淡化和遗忘,长此以往,无疑使学校体育走进死胡同。身体素质测试和体育应试分数显示的只是生理指标,而体测查不出的心理疾病同样是一个隐患。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学校体育,呼吁理想的学校体育。理想的学校体育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在学校,体育课往往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这不仅因为在体育课上学生可以参加自己深爱的游戏与活动,更因为体育可以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充分享受清新的空气、和煦的阳光,呼吸自然的气息。但是,也有一些学生最讨厌上体育课,因为体育中考的存在,迫使部分学生从事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体育项目,尤其是体质较差或体重过重的学生,被迫做不适合自己的运动,被迫接受统一的达标测试,被迫咀嚼在运动中失败的苦果。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尊重这些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现代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更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张扬个性,在体育活动中发现自我,享受自我。要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开展体育活动,在体育项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体育课堂上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只有充满乐趣的体育教学,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才能收到真正的实效。

二、注重磨炼学生的意志

近些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呈现萎缩状况。而由于独生子女的“独”,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受挫折的能力和果断、自控力、坚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难得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孩子从小被喂娇了、抱赖了、惯坏了,有的成了“胖墩”,有的成了“豆芽”,还有的成了“药罐子”等。这与时展对人的强健体魄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桑新民等在《教育哲学的对话》中谈及现代体育的有关问题时说道:现代教育很需要一点儿斯巴达教育的精神,就是强调体育训练,加强身心磨炼,要让学生吃点苦头,摸爬滚打,强壮筋骨,增强体质。因此,唯有进行强有力的体育运动,让学生心智“苦”,筋骨“劳”,不断体验欢快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信念才会得以形成,也才能承担起“天降大任”,永不言败,永不停歇,形成坚韧不拔的品质。学校体育必须承担起磨炼学生意志的责任。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和爱国情操

体育作为一种竞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有效手段;体育运动能培养个体的合作意志,并求得两者的内在统一。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而且要让他们学会合作。要引导学生成立自由组合的体育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指导学生进行对抗团体竞赛时,要鼓励学生敢打敢拼,更要鼓励学生默契配合,反对个人英雄主义。体育教学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和机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让学生了解各种体育知识,又让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努力进取,为国争光,使体育活动成为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

四、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处在激烈变化的时期,他们同时又身处纷杂的社会环境及沉重的学习负担之中,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因此,对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形成健全的人格,是现代教育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做到既让学生勇于争光、勇于拼搏,又让学生正确对待名次、成绩,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坦然面对竞争,并培养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科学训练,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

这种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地追求卓越,挑战自我,才能做出非凡的成就,才能拥有辉煌的人生。在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更快、更高、更强”奋进,培养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向上,在某种意义上比形成某些体育技能、获得某些体育成绩更重要。

现实的体育应试固然重要,理想的体育课更不能忘记,要让学生明白体育在人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让学校和体育工作者学会两条腿走路,培养文武全才。

上一篇:农村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下一篇:宜兴中等专业学校数学分层次教学实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