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人大对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的思考

时间:2022-07-30 07:18:47

关于加强人大对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的思考

党的十报告对人大工作提出了三个加强的要求,其中一个就是加强预算决算的审查监督。党的十报告指出,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党的报告第一次要求人大加强对“钱袋子”的监督,并且这个要求是全方位的,不留死角的,可见其责任使命之重大。

目前,我国的预算包括四大类,除公共预算、基金预算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外,以社会保障预算为代表的一些其他预算,还没有纳入统一管理。比如,数量较大的土地出让金、政府性基金等,均没有纳入全口径预算决算管理。所谓“全口径”,就是在预算决算管理上不能有例外,不能有些部门收了钱、花了钱却不受控制和监督。

加强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监督,对于贯彻落实好党的十精神,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此,从依法履行人大职责,做好人大工作,发挥好人大重要职能作用的角度,谈谈体会和认识,供参考。

第一,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财权是公民的重要权力之一。议会起源于税收。“不出代议士不纳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这样的理念在西方国家由来已久。未经人大(代议机关)同意,不得征税,这样的理念,在中国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还有较大差距。中国的传统习惯是政府决定征税,征些什么税、征多少,往往都是政府说了算,老百姓交“皇粮国税”天经地义。这是有待探讨的。现代社会是民主法治社会。征税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民生福祉,不和老百姓商量,不经代议机关——人大同意,政府直接决定,既有悖民主精神,又容易导致政府权力的滥用。同时,也与宪法和法律的精神相悖。因此,我们要重视发挥人大在平衡国家财政收支中的“守门”、“把关”作用。一方面,要增强政府尤其是财政、税务机关的法治意识,在国家税收上坚持严格按法律程序办,税率、税种等一定要按经人大批准同意的规定执行,人大通过的,就是法,不得以政策代替法律,不得随意变通人大决定,更不得以言代法,想当然,想增加税收,就增加税收,想减免税收,就减免税收。同时,未经人大同意,政府财政部门也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支出,或者变更财政资金的用途,挪作他用。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措施,加强经济民主的宣传教育,逐步增强公民的依法纳税意识,该公民缴纳的税收,必须足额缴纳入库。未经人大审议决定的事项,公民有权拒绝交税,并有权提讼。人大通过的有关税收方面的决定,公民必须坚决执行。通过自律和监督,促进财政税收更加公开、透明,更加民主、科学,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加适应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要。

第二,要建立财政预决算报告提交人大审议前实行双重审计的制度。对政府提交的财政预决算报告,先行审计,严格把关,是提高人大预决算监督质量、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因为现行的人大预算监督机构人员少,尤其是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同时,也不可能、也没时间和精力对政府提交的预决算报告进行审计式检查,只能借助外力。这是客观实际,也是现实情况。为了增强审计的客观公正,建议建立双重审计制度。一方面请政府审计机构,组织力量对财政预决算进行审计,提供审计意见,作为人大审查批准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聘请社会审计机构,对预决算进行审计,查找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因为代议机关的财政监督,实质上是从财政资金方面制约和监督政府的活动,对国家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在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财政决算的过程中,审计监督具有重要作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议会设置有审计机构,专司对政府财政收支活动的审计监督,但我国目前实行的审计体制是政府审计,从审计性质和工作实践的效果来看,政府审计仍属于内部审计监督性质,这种审计受政府的制约和影响比较大,具有诸多弊端。双重审计,不失为现行体制下的现实选择。这样,既可克服在现行体制、机构隶属关系下,政府审计机关自己审自己的弊端和不足,又有利于发挥社会审计机构的作用,互相监督制约,提高审计质量,为人大依法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第三,要适时监督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西方议会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是管得非常死的,它们宁愿政府关门,也不会轻易让步。相反,我们的财政收支则比较随意、宽松,长官意志主导的工作思路比较突出,人大通过的决定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案”、“铁案”,政府想加大投资,就加印钞票;想上项目,就通过多种平台借钱搞建设;有了钱,就盲目对外投资、买债券,至于有无风险、有无必要、投资损益等等情况,纳税人则一无所知;税收任务完不成,税务机关就提前收、加起收。如,2008年,全国就有62个县级国税局违规向169户企业提前征税或多征税款23.4亿元(见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寅吃卯粮”、“竭泽而渔”,就会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政府领导施政行为的短期化,使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难以克服的隐患,人大的权威也受到影响,人民的利益也受到损害。为此,建议借鉴广东的做法,将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与人大相关机构的电脑联网,以便适时了解情况,经常查询国库的异常支出和收入,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当好纳税人的“看门狗”、“守门人”。通过制度化的措施和强有力的监督,努力避免政府在财政收支上“先斩后奏”,或者“不奏”,导致人大权力旁落或边缘化的问题,管好人民的“钱袋子”。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到一个小小的餐馆就餐,机打发票也是和税务机关联了网的,税务机关可以适时管控税收。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的财政收支与人大联网已经不是技术和可行性问题了,关键在决策。

第四,要依法审议决定政府的重大投资项目。政府的重大投资项目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把重大项目管好了,就管住了大半的财政资金。同时,也加强了对政府工作的监督,规范和调整政府的施政行为、执政导向,确保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为此,人大要通过视察、调研、专题询问等形式,了解重大项目的建设、资金使用等情况,适时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重大项目顺利进行,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建立重大投资及项目人大审议决定制度,比如,三峡工程就是全国人大通过的,地方人大要通过规范重大事项决定权,明确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决定重大项目的资金额度、资金来源、项目选址等权限和程序,广开言路,多方听取意见,必要时可以组织专题询问和辩论,以规范政府行为,用好有限的财力,避免行政冲动、盲目决策、盲目投资,推进民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

第五,要全方位推进财政预决算的公开透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人大要建立公开平台,设置专门的网站栏目,适时公开财政预决算和审计报告,包括一级科目、二级科目,部门预算, “三公”经费,有的还可更细。同时,对存在问题和疑问,还可定期组织财政税务机关相关人员接受人大代表和公民的询问,刨根问底,释疑解惑。这里,要注意克服怕字当头的思想,杜绝给公开设置障碍的行为。需要说明的是,只要是正当的、合法的、合理的收入和支出,没有什么见不得天的,公开了,老百姓不仅没意见,相反还会理解和支持政府的工作。一些地方怕财政预决算公开,是因为其中可能有一些违法违纪的问题、可能有一些见不得人的东西,而这些正是需要监督和纠正的。比如,接待费居高不下的问题、高消费喝茅台酒的问题、公款出国出境旅游问题,等等。通过公开把问题暴露了,政府闻过则改,天塌不下来,相反,还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推动建立长效机制,预防腐败和政府行为的发生,增强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使国家政权建立在坚实的群众支持基础上,从而更好地巩固执政地位。

(作者单位: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上一篇:宪法修正案与“中国道路” 下一篇:地方性法规中的“部门利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