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2-07-30 11:55:25

浅谈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摘 要】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中一个全新的概念,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技术保证和支持体系。 本文通过区分基本概念,主要阐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详细意义和所包含的基础内容,对于检测的基本方案和国内外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做简单介绍,且指明在监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今后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根据中国环保总局对环境监测定义,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测和测定,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传统的环境监测,如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污染监测,仅仅局限于对单因子的测定与评价,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我们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力度。

1.基本概念

1.1生态环境

已故中科院院士黄秉维先生对于生态环境一词的解释于文章中明确指出:生态环境就是环境,应包含污染以及其他各种环境问题,而不应将生态与环境二词分开解释。刘昌明和沈国舫等院士对生态环境一词作如下解释:所谓生态就是与生物关联的关系总称,以群体的形式存在,而环境则属于客体。生态环境诠释的自然环境并不包括所有的环境问题,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就是环境。

1.2环境监测

所谓环境监测就是指正确使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系列现代科技手段,持续性地或者是间断地对三者污染因素实施现场勘测,进而准确判断环境质量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监测的范围呈多方面发展,其中还包括对工业污染源的检测以及生态环境的检测,进而使检测对象由狭隘的污染环境的因子扩展到生态变化和生物的监测,其目的主要是及时、确切、全方位的展现环境质量状况,从而为污染源控制、环境管理和规划等提供科学、合理依据。

1.3生态环境监测

由于目前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存在较多异议,所以本文选取一种观点加以论述。所谓生态环境监测就是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生物监测,其主要功能就是监测与评判大自然和人类变化在生态系统里的相关反应,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化学监测以及生态监测。具体说来生态环境监测指运用生命系统和与生命系统存在关联的系统变化作用于监测环境质量和变化的工作中。

1.4生态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的联系

环境监测作为研究以及检测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是科学研究环境的必备手段。生态环境监测则使用各项技术检测手段以及生命系统对自然与人为举止的评判,进而将二者对环境的危害、影响和对应变化规律加以分析总结,从而为环境质量的控制、评估与管理提供科学理据。

2.发展历程

2.1国外

环境监测一词首先是由欧美发达国家于十九世纪末提出的,在美国主要是由卫生部门带领、指导全国范围内的空气、土质、水质、污染物的监测工作。随着国家逐步发展壮大成立了国家环保局并由其统一指挥监测工作,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国家环保局有力落实其环境监测的主导功能。上世纪初马森等人提出的污水生态系统标志着生态监测的发展;克列门茨将研究指标定位于植物个体和群落作用于农、林、牧业中,积极倡导将高效率检测仪器视为植物这一观点。

2.2国内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有所发展并且于省市之间创建了环境监测站点,提出了生态环境监测应以“五化”为目标、数据以“五性”为标准、质量以“五报”为反应形态的具体要求。直至目前,我国已推出四百多项环境准则,包含了土质、水质、大气、噪声、废物等各个领域。

3.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3.1检测的基本原理

3.1.1代表性原理

即将有限的断面和点位代替无限的整体环境情况,其主要反映空间状况;运用有限的采样频率代替可变动的整体环境情况,主要反映时间状况;运用有限的数据量反映整体环境信息。

3.1.2规范性原理

将环境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与检测的精准性、可溯源性以环境监测的技术规范化(标准化)、监测制度化的形式加以体现。

3.1.3完整性原理

检测过程运用要素与相素以及压力三者混合监测程序达到反映环境内涵的复合性和完整性的目的,并将环境监测的系统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3.2检测指标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①化学指标;②生态学指标;③环境质量指标;④生物学指标;⑤环境建设指标等。

4.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

缘于本国生态环境监测的起步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容易缺乏统一有序的监测标准且对于技术规范的制定尚未落实,只是在海洋和农业方面推出了较为具体的技术章程制度。制约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监测地位、作用、性质均无规范性法律法规;②运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与各项机制不符合监测需求;③无有力财政措施作为平台;④监测队伍缺乏规范性且资质与机制尚处于青涩阶段;⑤监测体系不完善缺乏连贯性,监测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有待提升。

5.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3S技术是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方向,是其发展的主要技术基础,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遥感手段将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3S”技术的核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美国、欧洲、日本和我国都在制定新的观测计划,国内北京、上海、重庆、厦门等地都在推进基础数字化工作,推广GPS定位观测,这些计划的实施将为区域环境监测提供重要的数据。传统监测手段,只能解决局部监测问题,而综合整体且准确完全的监测结果必须依赖三S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把遥感、航照、卫星监测、地面定点监控有机结合起来,依靠专门的软硬件使生态监测智能化,使生态资料数据上网,实现生态监测网络化,是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监测人员的重点工作内容。

生态监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态监测将为更深层次的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最终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

生态监测的总体趋势是:三S技术和地面监测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审视生态质量;网络设计趋于一体化,考虑全球生态质量变化,在生态质量评价上逐步从生态质量现状评价转为生态风险评价,以提供早期预警;在信息管理上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满足要求,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被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逐步认识和掌握。 [科]

【参考文献】

[1]李文峻.浅谈生态环境监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01):62-63.

[2]丁琼.生态环境监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01):78-79.

[3]屈红艳.生态环境监测及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0):55-57.

上一篇:框架理论指导下的外贸信用翻译 下一篇:浅析多元法律文化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