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

时间:2022-07-30 09:49:02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27-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创造始于问题,激发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言简意赅地说过:“创造始于问题。”[2]袁振国教授在《教育新理念》中指出:“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天然禀赋,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3]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定律的发现,就是始于牛顿、阿基米德的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消除潜意识中总认为“创新那是大学的事,基础教育主要是打基础,也就是说主要是传授知识”的认识,理清创新的概念认识到:就个体而言的,一个学生不是与别人比是否有所创新,只要发现了他未发现的东西,就是有所创新。树立起“创造始于问题,激发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的新理念。

二、创设氛围,保护好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究学习”的内涵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开展实验、调查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4]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表现为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学习。有了问题意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才会主动探寻事物的究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要创设氛围,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总有这样的感觉,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举手发言的越来越少了,提问题的就更少了,我们往往怪学生,其实根子在教师,在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保护好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问问题浅薄或荒谬,应该说是正常现象。如果回答都是正确的,提问问题都是高质量的,倒是不正常的了。但我们往往肯定和表扬回答正确的学生,而对回答错误的却批评甚至嘲笑;对一些学生提出的看似怪异的问题要么不理,要么呵斥,结果学生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降低了,到了中学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欲望就逐渐没有了。

课堂教学要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转变理念,创设氛围,改变评价标准,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5]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必须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一是创设宽松环境,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师生进行平等对话,从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二是开放提问时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三是尊重学生劳动,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只有做到这些,才有可能保护好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努力实践新理念,逐步由知识教学向问题教学转变。

袁振国教授倡导“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提出要冲破观念障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要求教师以问题贯穿教学,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他把中外教学进行比较,“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6]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教学为主,是“去问题”教育。 在教学中的行为,我们大多还停留在知识教学上。潜意识里认为教师主要就是传授知识,课堂把知识讲完就行了,忽视了问题教学,有时也让学生质疑,但流于形式较多,难有实效。我们必须逐步由知识教学向问题教学转变,让问题成为教学的纽带,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

要实现让问题成为教学的纽带,就要改变课堂结构,改变评价机制,把问题教学作为主线。除了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激励学生,让学生乐问外,我想还要在下面几方面下工夫:一、培养他们的怀疑精神,激发怀疑意识,有怀疑才会发现问题。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爱问。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问。培养好奇心,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产生问题;培养怀疑心,让学生提出创新见解。四、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善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逆向性问题。逐步由知识教学向问题教学转变。

“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让我们以问题为始,以问题为终,以问题为荣,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吧”。[7]我们要深入学习新版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实践,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入手,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版

[2]《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叶圣陶教育文集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5][6][7]《教育新理念》,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让语文教学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下一篇: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思考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