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西南区大棚甜瓜霜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时间:2022-07-30 08:40:05

摘 要:大棚甜瓜产量高、市场价格稳定,为海南省西南部地区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霜霉病是海南西南部大棚甜瓜的多发病,防治措施不当,会严重减产。本文结合其发生特点,提出严格选地、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及时通风降湿、合理施肥灌水、药剂喷雾和药剂熏烟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大棚甜瓜;霜霉病;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6.5 文献标识码:A

大棚甜瓜是海南省西南地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其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霜霉病是该地区大棚甜瓜的多发病。部分种植户对该病认识不足,采取的防治措施不当,造成严重减产,损失巨大。为此,对此病的发病条件和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分析和实践总结。

1 病原及侵染

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Rostov)。属真菌鞭毛菌亚门,霜霉目,假霜霉菌属。菌丝体无色,无隔膜,在寄主细胞间生长发育,以卵形或指状分枝的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无性繁殖产生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囊梗自叶面气孔伸出,单生或少数2~5梗丛生,无色,基部膨大,主干以上锐角分枝3~5次,分枝末端小梗尖而不锐,有时稍弯曲,上着生1个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或椭圆形,顶端有状突起,淡褐色,单胞。孢子囊在水中萌发产生近椭圆形,有2根鞭毛的游动孢了,在水中游动片刻后,鞭毛收缩,变成圆形的休止孢,萌发产生芽管,通过气孔侵入。卵孢子在病叶组织细胞内形成,球形,淡黄色。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的病残体内越冬,也以菌丝和孢子囊在温室受害株上越冬。孢子囊通过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孢子囊萌发后,自寄主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

2 发病条件

甜瓜霜霉病的发生为害程度与病原菌、湿度、温度、光照、品种和栽培管理条件有关。

2.1 温度、湿度

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很大。因为游动孢子囊和卵孢子的萌发均需要水,湿度越高,孢子囊的形成越快,在干燥的条件下,孢子囊2~3d后即失去萌芽力。

病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孢子囊在5~30℃时均可萌发,侵入温度范围为10~25℃,病害流行的适宜气温为20~24℃。

2.2 光照条件

孢子囊的产生,要求光照和黑暗交替的环境条件。

2.3 品种抗性

有些品种抗霜霉病,但不抗枯萎病,应选育具有水平抗性和抗多种病害杂交种。

2.4 叶片老嫩

一般植株幼嫩叶片与下部老叶片霜霉病较轻,而以成熟的中下层叶片发病较明显,可能是幼嫩叶片气孔数目较少,老熟叶片因钙素积累较多而抗病。成熟叶片内可溶性氮与糖的含量急下降而易感病。

2.5 栽培管理条件

栽培过密,通风不良,浇水过多、湿度过大的情况下易引发本病发生(见表1,2012年东方市感城镇,品种:长香玉)。

注:每个棚每次调查1000m2,取样800株。

3 防治对策

3.1 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适宜在本地种植的抗病品种,如:长香玉、西洲蜜、雅典。

3.1.2 选好栽培地、培育壮苗

应选择地势高、排水好、肥沃的沙质壤土地种植;加强培育壮苗,增强抗病力。

3.1.3 合理密植、改善通风条件、及时修枝、除草

前述3个品种的种植密度不应高于1600株/667m2。要及时修枝除草,棚顶通风道宽度以60cm为好,保持棚内通风透光良好,利于植株健壮生长。

3.1.4 科学灌水,及时排水,及时通风降湿

依据因苗、因天、因地的灌水原则,雨季及灌水过多时,要及时排除积水,并加强通风降低棚内湿度,减少发展条件。

3.1.5 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增施农家肥

每667m2可用农家肥2000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20kg做基肥;追肥以勤施薄施为原则,对弱苗可根外追肥,增强植株长势和对病害的抵抗能力。

3.1.6 及时清除病株

植株发病后及时清除病叶病株,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植株,并远离销毁,减少病原菌数量。

3.2 物理防治

种子用强光曝晒消毒。将种子置于阳光下曝晒1~2d,每隔2h翻动1次,既可消毒种子,也可打破种子休眠,增强种子的发芽力。

3.3 化学防治

3.3.1 种子处理

用50%多菌灵WP800倍液浸种30min,晾干后直播,对霜霉病等多种病害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3.3.2 喷雾

发病初期选用58%甲霜锰锌WP,或72%克露WP400-600倍液或80%的烯酰吗啉WP800-1000倍液,40%乙磷铝WP250倍液或69%安克锰锌WG1000倍液喷雾等,每隔5~7d喷1次,重点喷施植株中、下部。

3.3.3 熏烟施药

可选用45%百菌清FU在大棚内熏烟施药,每次用量3.75kg/hm2。

参考文献

[1] 徐永阳,等.洋香瓜和精品西瓜保护地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2003.

[2] 陈杏禹,等.棚室甜瓜周年生产关键技术100问[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林乙明(1968-),男,汉族,海南省东方市人,东方市农业服务中心,农学学士,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上一篇:春季大棚番茄种植技术要点探析 下一篇:高原地区食用菌液体菌种摇床培养基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