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分析

时间:2022-07-30 06:03:08

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及其基本研究状况出发,以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模拟实验为例,设计了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型(NLC-TD)教学模式,且从学习者、助学者、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等几个方面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说明了进行网络共同体学习的过程,并阐述了该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等三方面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网络学习共同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开放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097(2009)12―0068―04

一 引言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深入发展,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类课程特别是实践性课程的远程教学成为备受各界关注的环节。比如在管理类专业中,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就是一种模拟式教学方法,它利用计算机辅助模拟教学过程,训练企业经营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从广义的角度上看,工商管理模拟也是一种案例教学方法。但与通常的案例法不同的是,在这里所描述的企业背景和事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属于一种“动态的”案例教学。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益于培养学生在各种复杂多变的经营形势下的决策行为,从而实现教学由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到转变观念、训练心理素质这一层次的飞跃。

虚拟实验室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源头。而如何在开放教育师生分离状态下引入模拟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当前工商管理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我们在工商管理实验教学中尝试了“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本文在以下称之为NLC-TD教学模式)的探索。该模式的直接目标是:以网络系统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主体,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优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 网络学习共同体及研究简析

1 网络学习共同体

从古至今,教育时刻体现着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尽管最初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同在一个教室中参与教学活动,彼此间很容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而在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中,学习共同体必须经过有意识的设计才能形成。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过程,是学习者的活动和经验与课程内容相互作用,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新的知识建构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工具、情感支持和众多学习者构成的学习环境都对学习效果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网络教育蓬勃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网络学习共同体应运而生。所谓网络学习共同体(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也称为虚拟学习共同体(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一个交互的、协作的网络学习组织,其成员之间通过使用网络工具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获取知识、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在学习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

2 网络学习共同体研究简析

在国外,学者们很早就开始了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Rheingold(1993)最早提出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认为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共同体是在网络上由许多人经过长时间的公开讨论之后所产生的社会化集合体,是促进知识发展的重要方法。Moller(1998)异步远程教育的研究中按照交互活动在学习中所发挥的不同支持作用划分了学习共同体的三个构成侧面:学术性支持(Academic Support)、认知性支持(Intellectual Support)和人际性支持(Interpersonal Support)[1]。Johnson(2001)认为,在网络环境下,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建立不同于面对面的情形,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模式包括四个要素:形成、规范、执行和解决冲突[2]。Harris(2002)在对网上众多基于课程的远程协作项目(Tele-colaborative Projects)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将18种远程协作活动结构分为三大类:(1)人际交互;(2)信息收集和分析;(3)问题解决[3]。近年来,研究越来越多地集中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人际交互等社会性研究的维度上。总之,从国外学者的研究看,网络学习共同体主要是由学习者、助学者和信息流等三个方面组成,设计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是促进社会性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学习者在团体内通过共享信息、资源和彼此的思想、观点、创意、劳动经历来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使“学习即生活”的理想变为现实。

在国内,裴新宁(2001)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进行了“学习者共同体”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初步证明“学习者共同体”的研究和设计是实施建构性教学的入手点[4]。张建伟(2006)认为学习共同体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社会强化和信息交流[5],且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于凌云和蒋立兵(2006)对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设计了基于目标的导学型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模型,说明了进行网络学习的过程[6]。杨卉(2008)阐述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过程的传播方式,包括其传播要素内涵、关系、在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独特的传播过程,并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出了建议[7]。刘奇和陈长虹(2008)研究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原则,提出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设计框架,制定了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过程模式[8]。显然,国内研究者已经认识到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在教育领域具有深刻的影响,是落实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且也不断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了相关探索和实践。

三 NLC-TD教学模式的要素构成

基于国内外文献,结合以上文献及况姗芸(2005)、郑晓薇和任艳波(2008)等研究[9][10],本文针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受众特点,提出将“任务驱动”与“远程导学”放在现代网络环境中,形成“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型(NLC-TD)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由学习者、助学者、网络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组成,各要素在共同体中相互依托、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并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NLC-TD教学模式要素关系图

1 关键要素:教师

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助学者就是教师,他们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是网络教学设计的实施者,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学习者制订不同的学习策略,引导学习者自主选择任务和与其他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他们还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反馈和引导,进行共同体内部各种形式的交互行为的管理和监控。而且教师在组织指导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负责设计网络教学,针对不同的学习共同体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料和网络资源。在必要时还提供除了学习之外的情感支持,使学习者感觉到虚拟共同体的存在,产生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情感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在教学目的的指导下,完成对学习者的学术性支持并对学习者完成学习目标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 核心要素:学生

在现代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学习者无疑成为了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在该框架下,学生不再是一个相对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团体成员的角色,在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架构上进行交流和沟通,参与到更为广泛的教学活动中。他们有选择参加不同学习共同体的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甚至是选择该目标相关的某一个具体任务的自由。学习者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可以独立完成或与其他人协作完成,也可以主动寻求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助学者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

3 支撑要素:网络环境

该教学模式的支撑就在于以网络环境进行交互学习活动。网络学习环境应该满足学习共同体进行合作学习和情感沟通的要求,尽量整合不同的网络交流工具,使共同体成员之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网络环境是按照设计思路进行网络学习管理,师生之间实时进行学习交互的根本保证。学习者之间也会方便的进行协作学习,相互帮助来完成学习任务,使学习者能够感觉到虚拟共同体的真实存在,进行学习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交互活动趋于活跃,增加集体归属感。学习者利用网络工具,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

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者在共同体中相互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评价,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4 保证要素:学习任务

任务或者说问题是学习共同体活动成效的一个重要保证。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围绕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与学习者进行交互活动,学习者之间也针对学习目标进行协作学习,在线教师以学习目标为参照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共同体成员通过学习目标进行相互评价。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在交流中对学习者进行指导,设计要完成的作业,提供所需的学习资源,引导学习者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索和获取,对学习任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目的要素:增能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直接目的在于优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换句话说,增能是学习共同体活动的一个基本目的。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全面和协调发展,有利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把加强综合能力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人才,更加注重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 NLC-TD教学模式的架构及创新点

1 NLC-TD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

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远程教育活动,包括教师活动和网络学习共同体活动,包含确定活动方式以及多个活动方式之间的顺序和流程。通常,一个完整的活动应包含准备阶段(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激发学习动机等)、启动阶段(合理分解学习任务,分配子任务等)、协同阶段(团队协作、积极交流等)、教师引导(学习技能和方法辅助、明确评价指标、准备学习材料等)、评价阶段(任务评价、问题反馈等)等几个环节。其具体架构见图2所示。

图2 基于NLC-TD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

在NLC-TD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协同工作: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验目的,将目标学生群体合理分割为一个共同体下的不同协作小组;并塑造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共同理念和认知文化;进而将实验任务划分为较小的任务集合,并向学习共同体提出;网络学习共同体根据需要进行协同交流,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教师不间断地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协助导学,将已解决的问题给予合适的评价,对于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就实验设计和评价总结及时反馈给网络学习共同体。

要说明的是,网络学习共同体是由对共同主题感兴趣的一群人进行交流的社会群体,其实质意义是为有相同或相近价值取向和偏好的人提供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之中,共同体成员能感受到自己属于这个群体,能与团体其他成员一起进行学习活动,拥有自己特定的身份和身份赋予的意义,能获得群体成员的尊重和信任,拥有一种感情上的依赖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2 NLC-TD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1)教学形式:问题驱动,团队学习

该教学模式可随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在基于网络环境支持下的学习共同体中构建“合作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网络学习共同体可进行智慧共享,通过内部讨论的方式解决一些普遍性的简单问题。而对于一些内部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首先在共同体内部经深思熟虑的讨论形成反馈,然后再请教教师,由教师进行讲解并及时反馈给网络学习共同体。这样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同时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部讨论,可以加深共同体成员对问题的认识。

另外,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于代表性、广泛性的问题,先由学习共同体自己提出问题,再由集体协商如何在学习中解决这些问题,如此的过程,就使得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更加符合生产及经营的实际,在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之间架起了桥梁。很多学生把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带到学习中,由学习共同体进行集体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并给出最终的解决方案。

(2)教学设计:环环相扣,逐层递进

该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主体,在网络学习共同体系的运行机制及运行模式下,发挥学习共同体活动的教学优势,形成操作性良好、目的性清晰、更易达成的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远程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基于网络共同体的工商管理模拟实验,不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跟着老师的操作步骤作鹦鹉学舌状的模拟,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体会到工商管理模拟实验的快乐而不是枯燥无味,毕竟这是一个综合的学科,一个具有很强现实应用意义的实践环节。

在远程教育中所构建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进行智慧共享,通过内部讨论的方式解决一些普遍性的、实践性的问题。而对于一些网络学习共同体内部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首先在共同体内部经讨论形成深思熟虑后的反馈,然后再请教教师,最后教师进行评价解答并及时反馈给网络学习共同体。这样,提高了教师答疑的效率和效果,同时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部讨论,可以加深共同体成员对问题的认识。通过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使得学习共同体之间的社会性互动推进了知识的不断递进和衍生。

(3)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务求实效

该模式运行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为网络学习共同体设计恰当的合作任务。任务具体,易于精确观察和测量;任务明确且具有可接受性;网络学习共同体赞同并接受合作任务;任务要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参与合作任务的制定,可以使成员看到自己的责任和价值,满足成员需求多样化特点的目的,使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保持一致性,增强成员对合作任务的认同感,从而对个体行为产生激励作用。另外合作任务的设计要从教师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这有利于教师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任务。

此外,设计合作任务时应把任务设置在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所提出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原有知识、生活与工作经验),任务过难或者过易都会适得其反。总之,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实践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任务,诱导学生有所感悟,从中获取新的认识。另外,可以在培训活动开始之前,告知学生教学活动的目的和任务,让学生清楚教学结束之后要达到的目标,对教学有一个明确而全面的认识,学习起来也较快。同时,明确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有助于学生抓住实践教学要点,提高教学成效。

五 小结

“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型(NLC-TD)教学模式”大大超越了一般分组学习和共同学习的认知,在理念上和方法上都优化了学习团队的建设实践。该模式立足实际应用,在网络共同体的基础上,将教学改革的动力充分调动起来,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适应现代各类网络或者远程教育的发展需要,甚至对于一般教育培训也具有适用性。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但我们相信,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型(NLC-TD)教学模式如果在实践中经过认真的检验,其运用价值可以逐渐得到释放的话,其预期社会效益将直接惠及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网络教育)的施教机构及教育接受者,这将是我们更加关注的研究。

――――――――――

参考文献

[1] Moller L.Designing Communities of Learners for Asynchronous Distance Education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1998, 46(4): 115-122.

[2] Johnson C M. A Survey of Current Research on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001,(4): 45-60.

[3] Judi Harris. Structuring Internet-Enriched Learning Spaces[EB/OL].

[4] 裴新宁.“学习者共同体”的教学设计与研究 [J].全球教育展望,2001,(3):10-15.

[5] 张建伟.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EB/OL].

[6] 于凌云,蒋立兵.基于任务的导学型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理工高教研究,2006,(1):85-87.

[7] 杨卉.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的传播方式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6):16-19.

[8] 刘奇,陈长虹.网络学习共同体及其构建策略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3):127-130.

[9] 况姗芸.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05,(4):33-35.

[10] 郑晓薇,任艳波.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网络交互学习系统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1):31-34.

上一篇:基于罗杰斯学习观的移动学习及其实现方式 下一篇:社会化标签在北京市精品课程集成平台视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