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07-30 04:23:05

浅谈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443

主席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健康的教师,就是良好的教育开端。早在1996年,联合国的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现在这种痛苦已经在教师和其他群体中体现出来了。因此,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改善教师内心状态,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应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下面,主要从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以期运用于实际,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及表现

1.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理发挥成最佳状态。

根据上述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社会适应标准和发展性标准。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王极盛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为:⑴智力正常;⑵情绪稳定而愉快;⑶意志健全;⑷统一协调的行为;⑸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⑹行为反应适度;⑺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2.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而具有不同的涵义。心理学工作者在确立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时也主要从认知、情绪、人际关系、意志品质、人格、自我意识和人生态度这几个方面来考虑。俞国良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二.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仅在于它是教师本身的需要,更由于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融洽,教学双方平等,教学就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积极的情绪情感所创设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容易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2.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在试图传播或接受或转变某种价值观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被教师在人际关系、工作态度、教学风格等方面的榜样作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因此,教师便可能会成为展示社会行为的修养范例、心理健康的样板,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起到理论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

3.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人格对学生来说,是无字之书,无言之教。健全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能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研究表明,在教师诸多心理品质中,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人格特征有以下几项:(1)精神振作还是沮丧;(2)兴趣广泛还是狭窄;(3)性格暴躁还是稳定;(4)意志坚强还是懦弱;果断还是犹豫不决;(5)生活有条理还是杂乱无章。

4.影响学生健康情绪的建立

调查研究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身边的长者,当然也包括教师。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健康的情绪能引导人积极向上,不良的情绪则会阻碍人的健康成长。学生拥有乐观、稳定的情绪是与教师分不开的。情绪有着极强的感染性,教师情绪的好坏会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总是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克制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决不迁怒于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对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能冷静处理。

5.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良好关系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学校所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其中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只有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体验到平等、自由、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三.教师心理健康自身维护的途径建议

1.提高心理学素养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中国教师和外国教师最大的差别在于缺乏心育的能力。教师应通晓一些心理学流派,了解各阶段的儿童及自身的能力、气质、性格、认知方式等心理品质,掌握心理咨询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善于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感。当学生有心理问题时,教师能够给予咨询、指导;当自己有心理问题时,能自我疏导。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保持平常的心态

首先,不要过分信奉“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师只要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尽最大可能去教育学生,就可问心无愧了。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开展工作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教师不要有过于强烈改变学生的愿望。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加科学、合理,成为一位名教师,才会对别人有更大的影响力。

3.自我调控

首先,要学会合理地宣泄,调节不良情绪。在与学生打交道之前,可先自行调节,向同事或朋友倾诉,转移目标等;其次,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管遇到任何事,以乐观、坦然、轻松的心态去面对它;最后,教师应做到“三心”,即耐心、爱心和信心。同时,教师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处理好与学生、同事之间的关系,相信自己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4.学会减压

教师应学会为自己减压:⑴要正确评价自我;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优势、性格,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⑵有秩序地工作;⑶适当地寻求帮助;为了及时地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教师不应总一个人去克服承担,而应向其他教师请求帮助,与他人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接受合理的建议,尽快处理;⑷掌握一些放松、减压技巧。学会自我放松训练,如深呼吸、超觉静默、音乐疗法等,这样,可以缓解压力,使身心舒畅、精神振奋。

5.加强身体锻炼

身体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素质的增强,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是锻炼个体意志力、培养恒心、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身体健康的教师,一般精神焕发,胸襟豁达,性格开朗,为自我心理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教师职业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更应该有更加健全的心理素质。因此身为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主动的调适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上一篇:幼儿心理的自助启蒙教育探讨 下一篇:高职院校专业指导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