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心理安慰不可少

时间:2022-07-30 01:56:37

地震后,心理安慰不可少

地震灾难之后,人们往往重视身体创伤,而忽视了心理创伤,其实心理创伤的修复更需要爱心和时间。这项工作也是十分复杂和艰巨的。 在灾难发生以后,有效的危机干预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林春近日就灾后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进行了一次介绍。他说,这次汶川地震,对所有灾区的受害者或救助者,都属于巨大的灾难性事件,造成的压力也是破坏性压力,导致许多负性情绪,如恐惧、震惊、愤怒、悲伤、焦虑、自责,等等。

一般来说,震后的景象,会引起人的强烈情绪反应,但是远没有达到异常的状态。所谓异常,就是和正常人不一样了。破坏性压力会引起应激反应,出现特殊的生理、心理变化,如呼吸、心跳加快,血压、体温升高等;其次是心理上的改变;如果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亲人、朋友特别多,他应对压力的能力就更强。看到那种惨烈景象,有些人感到恐惧、焦虑,这是正常的。所以一定要给大家传播这样一个观念:大部分受灾群众都是心理正常的,不是异常的,可能有些正常人暂时有点儿不健康。

也有些人心理已经出现严重障碍了,不能自行缓解,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人就需要进行心理干预,这些人是专业心理服务的主要对象,需要进行比较系统的、长时间的心理辅导,这个比例不会超过20%。

除了要用合适的语言安慰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来配合心理危机干预和治疗。

1.无言的陪伴。在危机事件后,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因为,每一个当事人都有恐惧的心理,此时很多人以为需要说一些话来安慰他,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这时候你所说出的话,大部分是为了降低自己内心焦虑的话,对恐惧而言其实都是废话。真正有效的,是你的存在及陪伴。

2.无条件的倾听。让预者一吐为快,是心理干预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最为重要的步骤。让应急对象说出心里话,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的负性感受、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才能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面走。

3.无限的关怀。当事人在危机事件后往往特别渴望关怀和理解,有时一杯温水胜过千万言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及眼见你关怀的动作,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4.无条件的接纳。对于哭诉者,最错误的做法是叫他们不要难过,不要哭泣,其实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一张面巾纸,他会感觉被你接纳,终于有人可以让他大哭一场,心中的刺痛便得以疏解。此时还要告诉他,哭泣、悲伤、内疚等都是人在痛苦时的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不是软弱,这是正常的。

5.危机干预最重要。危机干预不仅是减轻地震灾难受害者的痛苦,最重要的是通过干预的过程,让人们重新获得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减少长期痛苦的可能性。

老人本来就是需要社会关心和照顾的弱势群体,面对地震导致的家园坍塌,忍受丧失亲人的伤痛,一些幸存下来的老人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此,对他们的心理救援工作不可忽视。

上一篇:帐篷内外的卫生保健 下一篇:门球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