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四个字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11-25 09:02:40

非四个字的成语篇1

当这些来自中国的商业元素迎头撞上这片古老大陆时,有的人把生意做成了文化,有的人却把文化做成了生意。四达时代最大的价值在于,一家靠技术起家的公司在非洲走出了一条文化产业的进击之路。

晚饭时间刚过,坦桑尼亚最大的城市达累斯萨拉姆,已是万家灯火。

依拉娜一家围坐在电视机前,兴致勃勃地观看斯瓦西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毛豆豆”与“婆婆”斗智的戏码,让依拉娜津津乐道。

这是《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地区的第四次播出。据推算,有超过一亿非洲观众看过该剧,当地人一看到中国女人就喊“毛豆豆”。

“中国媳妇”走红非洲的背后,是一家名为“四达时代”的民营企业充当着主角。作为非洲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数字电视运营商,四达通过自己的播出平台,向非洲引进了讲英语的孙悟空、说法语的杨过和小龙女、操着斯瓦西里语奋斗的陆涛……

这家从河北秦皇岛走出的公司,何以在遥远的非洲开枝散叶,成为文化企业在海外发展的一个样本?

风起撒哈拉

庞新星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非洲,他早已把那片“黑土地”当作了四达时代的主战场。

四达时代创办于1988年,主要从事广播电视领域的系统集成、技术提供和网络运营。2002年,受国内发展空间制约,掌门人庞新星把目光投向了非洲,试图在新兴市场里寻找机会。

在撒哈拉以南的45个非洲国家里,当时只有一家南非公司和几家欧洲公司开展数字电视业务,而且收费十分昂贵,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庞新星意识到,在近10亿人口的撒哈拉以南地区,看电视是刚需,只要能推出符合当地消费水平的服务,就一定能打开这个巨大的市场。

要开展数字电视业务,一个必要条件是拿到当地政府颁发的运营牌照。但非洲国与国之间不同的政策、法律、文化和产业环境,让人生地不熟的庞新星头几年一度找不着北,不知道该从哪个国家突破。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庞新星经朋友介绍结识了时任中国驻卢旺达大使。对方介绍,卢旺达近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政策正在逐渐开放,适合中国公司前往投资。

在中国大使馆的支持下,四达与卢旺达高层进行了意向性谈判,并制定了一套务实、专业和高技术含量的合作方案,促使卢旺达政府相信四达的数字电视项目能够为当地带来实惠。

2007年,四达时代在卢旺达拿到了第一张海外数字电视运营牌照,并在一年后落地运营。然而,恰在曙光初现的当口,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突然袭来,西方一些国家的公司纷纷降低投资意愿;国内银行也收紧银根,提高了贷款门槛,导致四达刚开启非洲市场即面临资金压力。

数字电视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哪怕只覆盖一个国家,运营商也需建立起传输平台,需要相应的节目内容。关键时刻,四达时代是走是留?

杀机背后是生机。庞新星选择接受挑战,提出了“抓住机遇,疯狂发展”的口号,把四达全部家当投向非洲。

事实证明,这次豪赌是值得的,其他在非洲的数字电视运营商收缩了相关业务,为四达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几内亚、乌干达、尼日利亚、坦桑尼亚……一个个国家的数字电视业务接连落地。

2013年,四达通过商业救赎南非第二大直播卫星运营商ODM,完成首个海外项目的战略入资,并借此成功进入南非这一非洲最重要的市场。

“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也不回,哪怕头破血流”,正是庞新星近乎执拗的坚持,以及对机会的准确把握,四达时代一头撞开了非洲市场的大门。

双响炮

从某种角度来说,数字电视是一个B2C2C的生意,这意味着,四达时代不仅要获得政府支持,还要赢得用户认可。

为此,四达打出了一记“双响炮”。

第一炮:亲民价获取用户规模。

非洲普通家庭看电视最大的痛点无外乎:收费太贵,频道太少。

初装费200美元,安装调试费50美元,十几套节目月收视费47美元……四达时代进入非洲市场前,一家南非运营商和两家欧洲运营商通过建立垄断地位,形成垄断的价格。

四达时代一开始便制定了亲民价格策略,通过降低数字电视消费门槛,来获取规模效益。

在卢旺达,四达的初装费仅5美元,最低节目包30多套节目只需3美元;在南非,四达用户每月最低只需花55南非兰特就能看40多套节目,是其他运营商价格的五分之一。

支撑四达价格策略的基础来自于庞新星对非洲市场的分析判断。

在庞新星看来,非洲经济总体落后,人均购买力相对较低,但各国政府发展经济,改善国民生活愿望非常强烈。只要企业提供的技术和服务有利于整个非洲社会的进步、发展,生意就一定能做成。

“让每一个非洲家庭都看得起数字电视”,四达远远低于同行的价格,对项目国政府和用户而言,显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很快,四达用户数量一路攀升,连其他运营商的用户也纷纷“反水”。非洲数字电视市场的垄断局面被一举打破,其他运营商不得不大幅调低价格,以抗衡四达的异军突起。

价格并非唯一的“杀手锏”,四达还有一套完整的售后服务体系。其他运营商只管卖设备和节目包,几乎没有配套服务,连节目包调整都要单独收费。而四达将中国家电行业的售后服务模式搬到非洲,免费为用户上门服务,手把手教用户使用。

第二炮:将本土化进行到底

首先是管理的高度本土化。四达在非洲有3 000多名员工,本地员工比例高达90%以上,其中不乏高级管理人员。

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管理非洲员工是一件头疼的事。在他们看来,非洲人性格“自由”,工作效率普遍低下……管松了,生产效率上不去;管严了,他们就干脆辞职。

面对这种情况,四达对管理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充分尊重本地员工的习惯和利益。

当地人普遍不高的文化水平也让管理者郁闷,“50美元的设备卖了11个,要挨个相加才知道总收入多少。”为此,四达制定了详细的本地员工培训计划。从基础的文化知识,到专业技术培训,包括机顶盒怎么安装、客服怎么做、如何处理投诉……四达都会派出经验丰富的中方员工,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手把手教学。

通过不断的融合,四达的非洲员工对企业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2012年,中非共和国发生严重动乱,中国政府紧急撤离了所有中方人员。四达当地员工自发组织起来保护公司,使四达成为动乱中唯一一个没有遭受哄抢和破坏的企业。

其次,品牌影响的本土化。四达聘请尼日利亚传奇球星卡努担任品牌形象大使、与莫桑比克流行“天后”合拍MV,都是为了提高品牌在非洲的影响力。2014年,埃博拉疫情肆虐非洲,四达几内亚分公司还制作了一套卡通宣传片在平台上播出,向非洲民众普及埃博拉防治知识,传递战胜疾病的信心。

如果说第一炮“价格策略”,为四达赢得了用户,打出了一片根据地。那么,第二炮“本土化”则对根据地进行深度经营,建立了“鱼水关系”。一时间,四达在非洲炙手可热,庞新星不仅成为各国政要的座上宾,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四达尼日利亚分公司负责人还被授予了酋长头衔。

目前,四达时代已在30个非洲国家成立分公司,在16个国家开展运营,用户接近800万。

高速公路与“过路费”

数字电视好比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四达不仅要承担高速公路的建设,还要负责路上跑什么车,车上装什么货。因此,要想实现效益,就必须在规模基础上打通整个产业链,这样才好收“过路费”。

为了获得最终的盈利,从前端到用户家庭的终端,再到节目内容,四达提供的是整体解决方案。

在打通产业链的过程中,四达先用低价获取用户规模,然后进行增值服务。比如,除了价格亲民的基本节目包,四达还设置了多种价格水平的付费节目包。另外,四达还开发了自有品牌的电视机、手机、平板等终端产品进行销售。

四达有一套完善的渠道体系,除了在大城市设置营业厅和体验中心,还依托各级商和分布在城镇的便利店进行渠道下沉。目前,四达已经发展了近万家商和便利店。

在一些偏远的城镇和农村,四达的销售团队还会进行路演,以歌舞表演的形式推介业务和产品。这一招在非洲很管用,天生热爱歌舞的非洲人民很快就融入其中,四达的很多用户都是从中获取的。

除了节目包收费和终端产品销售,内容变现也是四达未来盈利的一个重点。四达节目平台共有440多个频道,包括近40个自办频道,用英语、法语、葡语、汉语以及非洲本地等10种语言播出。四达还先后购买了德甲、意甲、法甲、中超等足球赛事在整个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独家转播权。

随着四达内容平台的不断丰富,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商家看到了其中的广告价值。不仅可口可乐、南非连锁超市巨头shoprite等先后进行广告投放,一些在非洲发展的中国企业也找上门来。其中,假发企业瑞贝卡更是与四达保持了多年的广告合作关系。

收视费可以长期获利,卖终端产品可以挣钱,还有自办频道的广告收益,四达正在构建数字电视在非洲的全产业链条。但在庞新星看来,四达平台可以叠加的内容和价值远不止这些。

把“毛豆豆”们做成文化产品

“一盘精致的烫干丝”,用豪萨语怎么说,尼日利亚小伙巴克陷入了沉思。作为四达时代的译配人员,巴克正在为《舌尖上的中国2》配音。眼下,一大批中国影视剧和纪录片通过四达的数字电视网络在非洲热播,家乡观众的热情催促着巴克和同事们加紧工作。

长期以来,非洲由于缺乏优秀的本土影视剧,观众主要以收看欧美剧和南美长剧为主。而“毛豆豆”在非洲的走红,给了庞新星足够的底气,要把中国影视剧做成在非洲热销的文化产品。在他看来,这样既可以丰富四达平台的节目内容,获取附加收益,又能传播中国文化,两者兼得。

既然是“产品”,就要持续满足用户需求。四达通过收视调研发现,非洲观众最喜欢的影视剧类型是动作类和家庭、情感类。为此,四达在自办频道中开设了功夫频道和中国影视频道,专门播出这两类影视剧。一开始,四达只是为这些中国影视剧配上了英、法字幕;后来观众反映看字幕不方便,于是进行英语和法语配音;到后来又增加了斯瓦西里语、豪萨语等本土语言的配音。

截至目前,四达共完成了近200部中国影视剧的译制,《奋斗》《咱们结婚吧》《青年医生》等都在非洲掀起了收视热潮,风头远盖日韩剧。

然而,即便如此,四达要想真正把中国影视剧变成可以盈利的文化产品,依然要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影视剧走向海外主要依靠两类渠道,一类是国家广电部门的文化交流项目;另一类是通过经销商进行版权销售。但就目前而言,在非洲热播的中国影视剧更多是依靠第一类渠道进入,是政府行为,而非商业行为。

四达正在改变这一现状。目前,四达版权中心已拥有7 000小时中国影视剧、纪录片的非洲播放版权。按照计划,未来三年,四达每年将采购1 200集电视剧、52部电影,并逐渐形成从选片、译制、 发行、播出,到版权交易的完整产业链。

四达集团副总裁郭子琪认为,四达也可以专门制作针对非洲市场的影视作品。她举例说明,非洲是目前全球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地方,24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人口的60%,很多非洲家庭重视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但这方面的节目内容非常有限。如果能制作、引进专门针对他们的相关节目,不仅会有市场,对非洲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显然,四达试图在文化出口中扮演一个更重要的角色,以此推动中国影视剧乃至中国节目从“播出落地”到“商业落地”的实现。

非四个字的成语篇2

让每个家庭都看得起电视

看电视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但在非洲,经济的落后加之行业的垄断,导致数字电视收视费价格昂贵,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看不起电视,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家庭娱乐。

四达时代副总裁郭子琪至今难忘几年前自己第一次走进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时的复杂心情。当时很多非洲国家电视台只有一、二个频道,覆盖率低,节目重播率高,信号质量差是普遍现象。

按照国际电信联盟的要求,所有成员国须于2015年6月21日前完成广播电视由模拟向数字信号的转换,非洲国家可以延到2020年。但对于大多数非洲国家来说,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每个人都有了解世界、接触新知的愿望,但看电视对于普通非洲人来说几乎是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在了解到广大非洲人民对于电视以及丰富文化生活的渴望后,四达时代来到了他们身边。

2003年,当时已在国内发展了十几年的四达时代开始筹划自己的非洲之旅,确立了以提供投资、建设、运营整体解决方案为模式,以“让每一个非洲家庭都能买得起、看得起、看得好数字电视,共享数字电视的美好”为宗旨。2007年,四达时代在卢旺达成立了第一家公司,次年开始运营。目前已在尼日利亚、几内亚、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布隆迪、莫桑比克、加纳等30多个国家注册成立公司,在18个国家开展运营。不到十年,四达时代已拥有900万非洲用户,成为非洲地区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数字电视运营商。

发展速度之快,覆盖用户数量之大,离不开四达在“走出去”之初确立的项目宗旨。郭子琪介绍,价格相对亲民的收视费也拉近了数字电视与非洲观众间的距离,四达的这一做法得到了非洲国家的各方认可。“每当看到非洲人,尤其是非洲的孩子们第一次看到电视时目光中流露出的兴奋与好奇,都让我感动。”郭子琪说。

为当地打开文化之窗

让非洲人看得起电视只是基础,四达时代还要让他们看得好,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媒体平台。在节目内容上,它们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内容平台,拥有480多个频道,包括国际知名频道,非洲本地频道,CGTN、CCTV―4、CCTV―F、CNC、长城平台等中国主流媒体频道以及四达自办的38个频道。节目涵盖新闻、综合、影视、体育、娱乐、儿童、音乐、时尚、宗教等类型,语种涉及英语、法语、葡语、汉语及非洲本地语言。在位于北京亦庄的四达时代集团总部里,工作人员每天面对着播控中心的巨大屏幕,确保向非洲国家播出的每一个节目画面清晰、传输无差错。

在众多频道与节目中,四达时代自办的“中国影视”、“中国功夫”等频道深受非洲观众喜爱。起初这只是为了让当地中资企业员工和华人看到的节目,没想到非洲观众也很喜欢。为了满足当地民众的需求,2011年四达成立了译制中心,开始将优秀的中国影视剧配上英语、法语等字幕。但观众感觉看字幕不方便,于是四达开始为电视剧配音,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很多人只能听懂当地语种,于是四达又将这些热门剧配上斯瓦西里语、豪萨语等当地语种,收视率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

2013年3月,主席出访坦桑尼亚,在首都达累斯萨拉姆的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中谈及中非人民友谊深厚,注重文化交流时,特别提到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当地热播,使非洲观众了解到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该剧便是通过四达的电视剧频道播出的。

如今四年过去了,除了《媳妇的美好时代》里的“毛豆豆”,四达持续不断地将更多性格鲜明的中国影视剧角色介绍给了非洲观众。目前,已完成《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西游记》、《射雕英雄传》、《咱们结婚吧》、《青年医生》、《平凡的世界》等240部,总计7500小时的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的译制配音,位于总部的新译制配音中心投入使用后,年译制产能可达10000小时。

随着中国影视剧在非洲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寻找更多本地语配音人才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2016年9月,四达在坦桑尼亚三个城市同时举行了斯瓦西里语配音大赛。据郭子琪介绍,几千人报名参赛,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16岁的学生,在对其中140名受访者的问卷调查后发现,137人看过中国影视剧,喜好的剧情类型也十分广泛,总共看过73部电视剧,最终获胜的10人将来到北京四达总部工作一年。

可以说,在四达提供的丰富多彩、贴近当地的节目内容中,中非文化交流从官方走向了民间,变得更加生活化,为当地人了解中国、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文化之窗,它不仅是众多非洲国家的数字电视运营商,也是非洲人生活、娱乐、学习的好伙伴。

推动数字电视产业发展

数字电视是人类技术进步的文明成果,也是广播电视行业一次巨大的技术变革。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四达远渡重洋,克服了诸多外界难以想象的困难,不仅将最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引入非洲,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广播电视和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使其跨越模拟时代,直接进入数字时代,对促进当地社会进步,提高国民素质,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四达时代的业务范围涵盖大型广播电视系统集成、网络投资与运营、节目集成、译制与制作。技术平台方面,搭建起可支持千万级用户规模运营的庞大网络体系,节目中继、直播卫星和地面数字电视三大平台,让四达节目信号覆盖全部非洲,成为非洲本地媒体重要的基础网络平台和中国主流媒体的落地平台。运营体系方面,在已运营的非洲国家建起以营业厅、渠道商构成的营销体系及以下一代多业务支撑系统为保障的运营体系,同时,还在各项目国建立了呼叫中心,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此外,在四达时代的非洲项目中90%为非洲本土员工,在行政、商务、法务、市场等岗位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本土化人才的培养为推动非洲数字电视以及广电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更好地引领非洲数字电视发展,2011年四达时代创办了“非洲数字电视发展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规模、层级、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累计有40多个非洲国家的部长级官员出席,已成榉侵薮媒行业最重要的论坛之一。

在非洲获得广泛关注与赞誉,给予了四达前进的动力和信心。2015年12月,主席在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发表致辞时提到,为推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中方愿在未来3年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其中在中非人文合作计划中包括为非洲1万个村落实施收看卫星电视项目。四达时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四达时代在非洲地区不断完善数字电视服务的同时,也同样期待与沿线的亚洲国家共享这一技术带来的美好。2016年11月,全球多家企业在巴基斯坦经过15个小时的激烈竞标后,最终四达时代获得DTH牌照,这也是巴基斯坦政府的首张卫星电视运营牌照。在缅甸、柬埔寨、越南、孟加拉等亚洲国家,四达时代也都设立了代表处。

非四个字的成语篇3

其实,区分同音字,只要抓住关键,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不同意思加以运用,出错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笔者在长期语文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方法,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一、词语扩充辨析法

记住简单词语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然后对简单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复杂的词语,其简单词语中的字保持不变,这样学生记起来就容易得多。如指导区分“是”和“事”这两个同音字时,就可先用“是”组词“是非”,进而对其进行扩充:似是而非、口是心非、惹是生非、大是大非等都用“是”,而与事情相关联的词都用“事”。

二、编讲同音字笑话辨析法

笑话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因此,教师可以试着把难辨的同音字放到笑话中去,这样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辨析“报”和“抱”时,我巧讲笑话:

某单位一批同事到外地出差,晚上便在一特色酒店的包间设宴。男男女女十几个人落座后便不停地聊天,只有一个人在点菜。点好了,征求大伙儿意见:“菜点好了,有没有要加的?”轮到一位女士了,服务生便说道:“小姐,报报。”小姐看了他一眼,没动静。“小姐,报一下!”哥们儿有点儿急了。小姐脸涨得通红,还是没动静。“怎么着?让你报一下没听见?”哥们儿真急了。一位女同事赶紧打圆场:“小姐,你就赶紧挨个儿报一下吧,啊。”小姐嗫嚅着问:“那,那……就抱女的,不抱男的行吗?”“噗!”边上一位女同事刚喝的一大口茶全喷前边人身上了。十几个人笑做一团,小姐更是不知所措。

笑话讲罢,板书“抱”和“报”,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服务生是叫报菜名,并不是要抱人,这样既活跃了氛围,又让学生记住了这两个字。

三、巧用偏旁区别意义辨析法

汉字中有很多形声字,往往一组形声字具有相同的声旁、不同的形旁,而正是这些形旁对于区别同音字有着巨大的作用。只要结合具体语境,就很容易想到形旁,从而正确用字,降低出错的几率。如“驱”“岖”“躯”都读qū,如果说“qū车”“崎qū”“身qū”,应该立刻能想到它们分别是“驱”“岖”“躯”三个字。因为古代都是用马拉车,所以“qū车”应该是与马有关的“驱”;“崎qū”是形容山路不平的,必须选择与山有关的“岖”;“身qū”则与身体有关,只能用“躯”。

四、追根溯源辨析法

不少同学用错同音字往往是不理解它的根源,尤其是成语用字。此时,教师只要引导学生追溯根源,了解成语故事的来历,就能正确区分和运用同音字了。如“一字千金”的“金”,学生时常会写成“斤”字,此时,就需要追溯根源,秦相吕不韦叫门客著《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出布告,称有能增减一字的,就赏给千金。学生很自然就明白该用哪个jin了。又如“一鼓作气”的“鼓”字,学生容易写成“股”就是因为对成语缺乏了解,因此,可以追根溯源,一鼓作气的意思是说,打仗靠勇气,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擂两通鼓,勇气就衰退了,擂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

五、有地域特色的方音辨析法

写规范字,说普通话这是理所应当的。然而,有些汉字,用普通话说读音一样,又很难从字义上区别运用,只是长期以来的一种习惯用法。这种字往往在地方音里读音不同,再加上地方音作为方言区的“母语”,因此,在特殊情况下,偶尔巧用方言引导学生化解同音字难题也不是不可取。比如,“做、作”两个字在普通话里都读zuò,但在四川话里,“做”读zù,而“作”读zuó,于是,只要改用四川话说,学生就不会将“做工”和“工作”写错了。

多种多样辨析同音字的方法让枯燥单调的字词教学生动有趣,确有提高课堂效率之功效。

非四个字的成语篇4

本次“北京电视剧非洲展播季”活动,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从众多的北京电视剧中,选出《咱们结婚吧》《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婚姻保卫战》《无贼》等6部精品,反映了当代中国特别是北京人的生活、事业、情感和梦想,代表了北京市电视剧生产创作的最高水准。

此次“北京电视剧非洲展播季”展播活动将于2014年7月到年底,以“北京故事 走进非洲”为主题,在肯尼亚、南非、乌干达、尼日利亚等国家举办。活动期间,由承办单位四达时代集团在非洲开办的chinese2频道(中国电视剧2频道),以英语配音方式,展播《咱们结婚吧》《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婚姻保卫战》《无贼》等6部优秀当代题材北京电视剧,电视信号覆盖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46个国家。

目前北京每年生产电视剧3000集左右,数量和影响力保持全国领先。电视剧《甄传》走俏日本、韩国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婚姻保卫战》在缅甸受到热捧。《金太狼的幸福生活》走进非洲寻常百姓家。

在北京电视剧非洲展播季启动仪式之后,举行了四达时代集团非洲总部及影视译制基地奠基仪式。这是北京市影视机构在海外设立的第一家影视译制基地。

四达时代集团非洲总部及影视译制基地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8000万美元,集非洲总部、影视译制基地、四达肯尼亚公司总部、数字电视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六大功能,预计明年底建成。影视译制基地投入使用后,将具备1万小时/年的译制配音能力,逐步形成选片、译制、播出、版权交易的完整产业链,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译制水平和规模,而且可以大大降低译制成本。

非四个字的成语篇5

关键词:中法;数字习语;民族文化心理;数字

一、中法数字习语的文化根源

下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数字习语的文化根源并对比中法数字习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宗教哲学层面的数字文化分析

道教、佛教在我国源远流长, 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产生和延续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中国,道教和佛教对数字的文化内涵有着极深的影响。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即好与劣、对与错、长与短、明与暗、动与静。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观念孕育了中国人重视均衡和谐、对称美的心理特点。体现在数字的偏好上,中国人以偶数为美,喜欢成双成对,好事成双。道教崇尚“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中国人更注重和谐之美,而偶数的数字更能体现出对称美,和谐美。而习语“ 三生有幸” 则反映出佛教对数字文化的影响, “ 三生” 指的是佛教里的前生、今生和后世。

基督教文化是法国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 它对数字的文化内涵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宗教传统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选择数字有决定性的影响。人们习惯性地把事物存在的量或其发展过程一分为三, 以图吉利。所以法国人很偏爱数字“3”和“7”。之后,我们会在文章中就这两个数字做更深入的分析。

(二)民族文化心理对数字习语的影响

所谓民族文化心理,“它是一定的群体(民族等社会集团)在长期创造民族文化的历史过程中积淀在个体心灵深处的文化意识形态的集合,是包括各种文化观(宇宙意识、人生意识、价值观、宗教观、伦理观、审美趣味、风俗习惯等) 的大系统”。①中法民族文化心理存在着根本的差异,根源于其不同的文化根基。儒家和道家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中国文化受其深刻的影响,中国人偏爱双数、偶数的数字便是源于《道德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每逢重大事情如结婚、乔迁、开业等一定会选择带6,8的日子。而今年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便是8月8号,这个日子并非偶然,而是带有强烈的数字偏好,双“8”的数字是我们的至爱。而法国文化根基于基督教,并受《圣经》教义的影响。基督教文化“三位一体”的宗教传统让法国人更偏爱奇数,如“三”“七”等,认为它们寓意着吉祥、好运、成功、神秘。

(三)时展对数字习语的影响

数字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褒贬之意,只是因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文化心理的影响下,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数字便承载了很多的文化心理。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数字的偏好也会有些影响。

数字“8”在粤语中与“发”谐音,因此广东人非常喜欢数字“8”。希望数字“8”给他们带来好运,发财致富,财源滚滚。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对“8”的偏爱也风靡全国,深入到各行各业。人们喜欢带“8”的

电话号码,汽车牌号,房号等。酒店、公司、饭店开业都喜欢选择8号,18号或者28号。可见数字“八”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示数量的数字, 同时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共同愿望, 蕴含着一定时期民族文化的内涵。

二、对比中法数字习语中的几个代表性数字

中文和法语中有大量的数字习语,对比几个代表性的数字,可以进一步挖掘和仔细分析在这些数字背后的民族文化信息,从而达到优化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下面,我们主要对比中法数字习语中的3,4,7。

(一)数字三(trois)

数字“三”信仰基督教的国家被视为神圣、尊贵和吉祥的象征。西方人认为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部分组成。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内容,人体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性;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三位一体就是上帝既是圣父,又是圣子,同时也是圣灵),因此, 西方人偏爱“三”,把“三”看做完美的数字。⑥法国是一个信奉基督教国家,像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圣经》对法国的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法语中有很多含有“三”(trois)的习语。如:Jamais deux sans trois. (有两次必有第三次,二不过三);Deux(enfants) qui se battent et un troisi ème qui sert d’arbitre (谚语:两个孩子打架时,第三个孩子充当裁判。意味着三个孩子是最理想的!);Etre haut comme trios pommes(像三个苹果一样高,形容个子矮);La meilleure chanson ne se dit que trois fois(最好听的歌只会唱三次,要把握机会)。还有trois fois rien (小事一桩),trois mouvements en deux temps(形容人做事效率高),等等。在文学语言中,也常用到数字“三” Une femme ne doit quitter sa maison que trois fois: pour son baptême, pour son mariage et pour son enterrement Th. Fuller (1732)(一个女人一生只会离开三次家门:为了洗礼;为了结婚;为了安葬。)

在中国,佛教有佛、法、僧三宝;道教有三清之说,即玉清、太清、上清。中国古代有很多与“三”相关的文化。如:天、地、人为三才或三灵;日、月、星为三元或三光;前生、今生、来生为三生;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为三纲;父、子、孙为三族,等等。可见数字“三”是一个吉利而尊贵的数字。崇尚“三”的传统浸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了中国人根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我们常说的,礼让三分。“礼以三为成”,“三”是标准也是极限,过或不及,对于交往的双方,均为失礼。“事不过三”则是汉民族从不逾越的行为准则。礼俗中,数字“三”也成为人们行礼的标准。如红白喜事要三鞠躬,结婚要三拜。数字“三”频繁出现在我们的习语中,如三缄其口;三令五申;三番五次;一问三不知;三思而后行;入木三分;接二连三;三教九流;三头六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生有幸等等。数字“三”被法国人视为一个尊贵的数字,但是数字“三”对法语数字习语的影响远不及对中文数字习语的影响。数字“三”成为中国人礼仪道德方面的一个标准,处处显示出它的魅力。

(二)数字四(quatre)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事物都由阴和阳两方面构成,只有阴阳交合,才能滋生万物。在这种文化关照下,事物都是从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级发展,因此,双数在汉语中蕴含着吉祥的文化内涵。因此,数字“四”大量出现在一些短语中。如,“四平八稳”“四通八达”“志在四方”等。

但是,由于“四”在中文中的谐音与“死”相近。所以,“四”也是中国人的一个禁忌数字。人们不喜欢带“4”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更是避开“十四”(谐音“要死”)“五十四”(谐音“我要死”)之类的数字。在习语中,数字“四”常与“三”连用,多带有贬义。如,不三不四、丢三落四、低三下四、颠三倒四、朝三暮四等。

在法语中,数字“四”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多比喻“数量多的次数多的”。有很多与数字“四”(quatre)搭配的表达方式。Couper les cheveux en quatre(把头发分成四股,比如钻牛角尖);se mettre en quatre(把自己分成四份,喻尽力,竭力); faire le diable à quatre(大吵大闹); être tiré à quatre épingles(被四根大头针扯着,比喻某人衣服穿得很笔挺);ne pas aller pae quatre chemins(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dire ses quatre vérités(毫不客气直率地讲);monter(descendre) un escalier quatre à quatre(四下四下地上楼梯,比喻快速上下楼梯同中文的三步并作两步);manger comme quatre(像吃了四个人的份,比喻吃得多);mon quatre heures(儿语,下午的点心);entre quatre yeux(四目之间,喻密谈)。可见,在法语中,数字“四”像中文中的数字“三”一样,表达一种极限,成为判断的一种标准。但是跟英美国家一样,法国人结婚也会避开星期四。因为他们认为“星期四,运气衰” 。⑧

(三)数字“七”

数字七在中文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由于月相存在四七二十八天的变化, 因此“七”在中文是最神秘的一个数字。《周易•复卦》中就有“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住”之说,意思是“七日”是天道循环往复运行的周期数。因此,“七日”往往是一些大事的界限或极限。如《荀子》和《庄子》中都提及“七日不火食”。佛经中也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七七四十九天”后修得正果。在神话传说中也经常以数字“七”作为最大数。传说女娲补天用了七天;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即七仙女;《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被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结果炼成了火眼金睛;二十八星宿,也是四方各七。可见,中国文化对七情有独钟。对“七”的偏爱也体现在文学领域:如陈寅恪《清谈与清谈误国》中谈及“竹林七贤”;建安七子等。这个七人连称的观念也影响了通俗小说,如《七侠五义》、《七剑下天山》;金庸小说中也有“全真七子”“江南七怪”“武当七侠”等。

但是,“七”在中文中并不全是褒义的。《黄帝内经》以“三、九、七、一、五”五个数字,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七对应西方,西方属金,主兵,有肃杀之气,因此“七”有时也被视为凶数。如周有七祀,七哀,守孝为七七,妇人有七出,又有“七煞”之说。“七”又是中国人常常忌讳的数字。古今民间都以“七”日为祭日,故“七”与丧事有关。给人送礼时忌七件或七样;在挑选吉日良辰时不挑七、十七、二十七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避开选择“7”“4”之类的手机号码,电话号码,车牌号等。成语中,七经常和八一起使用,表示出“杂”“乱”之意。如:乱七八糟、横七竖八、七零八落、七嘴八舌,等等。

《圣经》对法国人有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根据《旧约• 创世纪》记载, 上帝耶和华花了七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万物。圣玛丽娅有七喜、七悲;主祷文分为七个部分。数字“七”被用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或归纳人文景观、社会团体等。如七大美德、世界七大奇迹等。因此对于法国人来说,数字“七”(sept)很长时间以来就是一个神秘的、有魔力的数字。这一点可以从很多含有sept的习语中就可以看出:tourner sept faois sa langue dans la bouche avant de parler(在说话前要转动七遍舌头,说话要三思)。《Les 7 merveilles du monde》(世界七大奇迹)、圣经中的les 7 péchés capitaux(七宗罪:Avarice贪婪,Colère暴怒,Envie嫉妒,Gourmandise贪食,Luxure,Orgueil傲慢,Paresse懒惰。童话《Blanche Neige et les 7 Nains》(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être ravi au septième ciel (高兴到第七重天的程度,比喻极度快乐) 等。

三、了解数字习语的数字文化,优化跨文化交际效果

法国人也有数字禁忌,他们像中国人禁忌“4”一样忌讳“13”,这一禁忌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最后的晚餐》描述的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 在画面上, 参加晚餐的第十三人就是犹大。因此,在神话和宗教的影响下,法国人很忌讳“13”,认为数字“13”是给人恐怖感觉的数字。《启示录》中这样记载,魔鬼的数字是“666”,因此法国人也特别忌讳数字“666”。而对于中国人来讲,“666”却是一个非常吉祥顺利的数字,意味着“顺顺顺”。了解这些数字,对我们与法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法国人住宾馆时是绝对不会选择“666”这样的房间号的!了解这些民族文化心理,可以有效避免交际中出现误会或错误,从而优化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文化。数字习语鲜明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心理、传统与特色,数字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了解中法两国的数字习语背后隐藏的民族文化心理,能有效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效果。然而,数字习语的研究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和扩展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来探讨和诠释。

注释:

①吴慧颖.中国数文化[M]。 长沙:岳麓书社,1995.

②李健林.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看中英民族文化心理差异[J].柳州师专学报,2002.

③熊宜春,桂君萍.英语数字习语中的西方民族文化心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7,(1).

④平章起.礼貌、礼节、礼仪[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19-25.

⑤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⑥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关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

⑦张宗久.英汉数字文化习俗差异的对比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6.

非四个字的成语篇6

关键词 耶稣会士 手稿 成语 官话

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入华,为布道而编纂一些工具书,是为汉外双语或多语词典之滥觞。(董海樱 2003)第一部中外合璧的字典为1575年到达福建沿海的西班牙奥斯定会会士拉达(M.de Rada)根据闽南话用西班牙文编著的《华语韵编》。(吴梦雪 2000:6)从1575年至1800年的二百余年间,西人编写的外汉/汉外字典达65种之多。这些字典大部分为未付梓的手稿,经辗转誊抄,有50多种抄写本一直保存至今。(王立达 1959:127)西人(主要为在华耶稣会士)早期编写的语文手稿从现代辞书编纂的角度看,多编写粗疏,不成系统,仅仅称得上是一些词汇集;此时期的汉语语法书的编纂也大率如此(张西平 2003)。早期西人编写的词典手稿传世无多,对于这些资料的发掘和整理尤显重要。[1]笔者发掘出的《四字文笺注》(以下简称《四字文》)一书为清前期西人语文手稿,已具汉外词典雏形,后经整理作为汉语教科书于英国出版。本文首先着力考证《四字文》原手稿年份,之后拟从手稿中的四字成语条目、汉字西文注音以及大量非词汇性四字短语条目等三个方面入手,探究其于汉语语言研究的价值。[2]

一、书稿考辨

(一)版本样式及主要内容

《四字文》1854年版正本现藏澳门民政总署大楼图书馆,全一册。采用石版印刷术将手稿印于蓝色纸上,字迹清晰。[3]黄色织锦封面,上绣英文主题:CHINESE MANUAL(按:汉译为“汉语教科书”)。首页总题CHINESE MANUAL之下为墨笔“四字文笺注”,左右侧分别为其罗马字注音SSE TSE OUEN TSIEN TCHOU及书名英译FOUR WORDS LITERATURE (with) COMMENTARY (or)EXPLICATION。下半部印有法语书名。底部为出版事项London:Harrison and Sons,1854。首页后依次为致辞页、前言、法国东方语言学院1847―1848年度课程介绍、正文等。

正文共75页,收四字语1463条。每页左侧一栏为四字词语条目,每一个汉字下方设西文罗马字注音,右侧一栏为法语、英语译文。全书排版整齐,但汉字书写稍嫌稚拙,显见誊写者为并不谙习汉字的西人。[4]该书除以英译代替原稿中的拉丁文译文,编写者在誊写过程中力求保持手稿原貌,即使遇到明显的错谬之处,编者也未做改动。比如条目“既这是等”,编者没有直接改为“既是这等”,只是在原条目上方用数字标出正确的字序为“1324”。是以原稿的真实面貌在出版时得以完整再现。原稿作者没有按照汉字部首或音韵排序,但对条目的编排还是颇为用心的,规律之一便是将用法或意思相关的条目编排在一起,无形中为很多近义词语做了归类。如(下划线者):十分闷倦、十分倦怠、力倦神疲;十分宠爱、这等错爱、如此宠眷、可谓溺爱;日有烦恼、心下气闷、所以焦虑、纵有恼恶等等。

(二)书稿溯源

《四字文》前言所能提供的有关原稿作者的线索十分有限,如:1)前言作者(署名Henry Edward John Stanley, 1827―1903)提及:“相信这部短语集的原作者是某位在中国的法国耶稣会士,经年累月搜集到大量汉语短语并终将其整理成一部集子,且用西文字母为每一个汉字注音,标注的读音为北京话发音,这种发音为当时中国的官员、学者等各阶层人士所共通”[5]; 2) 原始手稿中的每条中文短语均配有拉丁语和法语译文,1854年出版时编辑将拉丁语译文改为英语译文; 3) 原稿作者为统一与方便计,以四字为限搜集短语,导致很多条目辞不达意,如“被叫不过”“交太广了”等。但前言作者仍十分肯定这本书的出版价值,认为它不仅是19世纪赴华外国官员、商人不可或缺的词典,亦是英国本土汉学发轫期急需的一本汉语教材。[6]

以上线索指该书为法国耶稣会士所著,注音为北京话发音。的确,书中多个条目涉及北京,如“在京选官”“征召入京”“进京赴命”“出京回家”等,“京”字均译为Peking;多个儿化词语如“七八碟儿”“揭开匣儿”“哈巴狗儿”“没此事儿”“这个话儿”“绣花针儿”“颇有此儿”(“儿”字均独立注音为eulh^),说明作者与北京关系非同一般,对北京话甚是稔熟。循着“对北京话极为熟悉的法国耶稣会士”这一线索追溯耶稣会入华传教史,据费赖之(Louis Pfister) 所著《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和荣振华(Joseph Dehergne)所著《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两书的记载,在1688年白晋等大批法国耶稣会士抵达北京之前,正式列入“法国耶稣会士”名单且在北京停留过的法国耶稣会士仅有金弥格、方德望、汪儒望、聂仲迁、穆迪我和穆格我六人。这六人中除穆格我曾在北京待过六年,其他几人或“在京投于狱”,或“居京不久即行”,或“居数月”,皆未能在京久留。这也即说明穆格我应是第一位在北京居住过多年的法国耶稣会士,有学习和掌握北京话的可能。进一步说,从穆格我开始,之后的任何一位法国耶稣会士都有可能是我们所论书稿的作者,但穆格我从年份上算是最早的。据此,以穆格我入华时间1657年为起点,可推断手稿至早不会完成于17世纪中期之前。

书稿至迟完成于何时?所幸,美国国会图书馆亦藏有《四字文》一书,其索引附识提供了一条线索:法国汉学家考狄(Henry Cordier,1849―1925)在其所编著的《西人论中国书目》(Biblioteca Sinica,1878―1895)中对该书做了著录。考狄指此书为中文成语汇编,原手抄稿属法国外方传教会教士Artus de Lionne,Rosalie主教所有,其后为18世纪法国汉学家德经(Joseph Deguignes, 1721―1800)的儿子小德经(C.L.J. Deguignes, 1759―1845)的私人珍藏。仔细查对《西人论中国书目》原文,这两条线索并非出自考狄本人,而是考狄参考了法国汉学家颇节G. Pauthier(1801―1873)的著作Vindiciae Sinicae(按:Paris, 1842年版)。[7]Artus de Lionne,Rosalie主教中文名为梁弘仁(1655―1713),巴黎外方传教会教士,1689年到达中国,1702年返回巴黎。1696年教皇英诺森任命梁弘仁为Rosalie主教,两天后又任命其为四川宗座代牧。(许明龙 2004:8)书稿曾属梁弘仁所有,意味着书稿在梁氏逝前已存世,据此可推算手稿完成不应晚于18世纪初,即1713年之前。综上所述,该书手稿应完成于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之间。

二、研究价值

(一)四字成语

该书的汉语书名为“四字文笺注”。一般来讲,书面用语谓“文”,“四字文”带有明显的书面语辞色彩;“笺注”一词则来自汉语传统训诂学。单从题目看,著者要搜集的是汉语书面语中(或口语中排除土语要素而加进文言韵味的高级交际用语)以四字为单位且凝结程度较高的文辞,再用西文疏通词义。其编写目的应是用于传教士的汉语学习(远未达到汉语研究的程度)。这与耶稣会士自入华以来便形成的重视汉语书面语读写、官话(而非方言)的学习传统是一脉相承的。[8]但由于作者对汉语的认识不够精深,所搜集的条目并非都来自书面语,有很多条目即为日常口语。但这些日常口语,倒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不啻为意外收获。

1463个条目(重复、个别字迹漫漶不辨者除外)可分两大类,前者为凝结程度较高的四字语,多为书面语并带有文言色彩(以下简称“四字语” 类);后者为自由词组,有些甚至就是完整的短句,具白话或口语色彩(以下简称“四字句” 类),书中大部分条目属于此类。

“四字语”类中多为凝固性较强的四字书面语,文言色彩明显,如:

谨当如教、孰此请行、烦为指教、谨领台命、谨遵教命、指教一二、向日有劳、多多拜上、适蒙见教

感蒙厚情、万望方便、望为助力、已蒙征召、正来告禀、送座献茶、感激不尽、小弟量窄、整衣端肃

整衣束带、整冠束带、年迈身衰、磨墨舒纸、刀枪剑戟、剜心剖腹、弓弩叉戟、孟秋朔日、君正臣贤

顶盔贯甲、弃道从释、舍家弃子、一模一样、避富如仇、感蒙至爱、援笔立就、人逢喜事、明明白白

端端正正、恼恼闷闷、斯斯文文、隐隐暗暗、谦谦逊逊、耽耽阁阁、热气腾腾、怪哉怪哉、甚好甚好

此类“四字语”虽具词汇凝结性,但还不具熟语的性质,未见得有太高的研究价值,而“四字语”中带有熟语性质的四字成语类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成语的早期样貌,值得深入探讨。我们将该书条目与《汉语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比对,其中与《汉语成语大辞典》中的成语[9]条目完全一致的有如下42条:

大惊小怪、宽宏大量、爱财如命、错落有致、一举两得、进退两难、贪赃坏法、垂头丧气、如花似玉

沉鱼落雁、花容月貌、虎入羊群、鸟尽弓藏、年深日久、吉日良辰、探囊取物、以管窥天、人喊马嘶

一窍不通、肝胆相向、东躲、水秀山青、安营下寨、旁若无人、改邪归正、一望而知、不假思索

席地而坐、油嘴油舌、坐井观天、肺腑之言、尽心竭力、罪恶滔天、出类拔萃、络绎不绝、素不相识

妄自尊大、将计就计、手舞足蹈、恼羞变怒、与众不同、水泄不通

与《汉语成语大辞典》中的成语条目意义相同或接近,但用字稍有差异的有如下26条(括号里为《汉语成语大辞典》中所收正条目或副条目):

听天所命(听天任命/听天委命/听天由命/听天安命)、无束无拘(无拘无束)

不顾好歹/不管好歹(不知好歹)、济困扶危(扶危济困)、比众不同(与众不同)

借势陷人(仗势欺人)、才美兼全(才貌双全)、月貌花容(花容月貌)

牙齿伶俐(伶牙俐齿)、潜踪隐迹(潜德隐行)、藏头遮眼(藏头亢脑)

如行平地(如履平地)、眼空四海(目空一切)、日暖风和(风和日暖)

改换姓名(改名换姓)、嬉笑谩骂(嬉笑怒骂)、百口无辞(百口莫辩/百口难分)

思前虑后(思前想后/思前算后)、尸横满地(尸横遍野)、顿然醒悟(翻然悔悟)

上天下地(上天入地)、不能自止(不能自已)、不分皂白(不察皂白)

惊喜欲狂(惊喜交集/惊喜交加)、半步难行(寸步难行)

对汉语成语做语源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宋无名氏的《释常谈》。(张铁文 1999)最早专设“成语”类并指明出处的词典为清钱大昕(1728―1804)所撰《恒言录》。同时期翟灏(1736―1788)的《通俗编》亦对当时口头或书面常用的成语(如“画蛇添足”“打草惊蛇”)有所收辑(刘叶秋 1983:157―163)。《恒言录》《通俗编》为中国本土学者所撰,大致成书于乾隆年间,至其时,传教士词典的编纂历史已逾两个世纪。朱凤(2005)指出,马礼逊六卷本《华英字典》(1815―1823)中收集了53个成语,比1908年《辞源》对成语的辑录早了一百多年。而本文考释的《四字文》共收成语68个,较国人《恒言录》《通俗编》完成的时间为早,数量比马礼逊《华英字典》多且时间还要早一百多年。这样算来,《四字文》乃西人早期语文手稿中最早关注汉语成语的词汇集,于汉外词典编纂史中开辑录成语并西译之先河,在汉语成语的研究史中有其不可忽略的地位。

(二)清前期北京官话音

官话为明清时期汉民族共同语。汉语中的“官”乃“官府、官员”之义,“官话”本指官府中各级官吏使用的语言。“官话”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文献,常与地方方言对举。(张玉来 2010)明末来华传教士对官话早有认识,《利玛窦中国札记》有言:“除了不同省份的各种方言,也就是乡音之外,还有一种整个帝国通行的口语,被称为官话(Quonhua),是民用和法庭用的官方语言。”[10]据上文考辨,《四字文》书稿大致完成于清康熙年间,且前文所示《四字文》前言作者曾指出书中每一个汉字“标注的读音为北京话发音,这种发音为当时中国的官员、学者等各阶层人士所共通”,说明该书记录的词语应来自清代官话,其注音所依据的应是清前期北京地区的官话音。

近二十多年来,明清音特别是明清官话音的研究成为音韵学的热点之一。明清音韵学代表性资料《洪武正韵》《韵略易通》《西儒耳目资》《五方元音》等专书的研究都更明确地围绕一个中心,即官话及其基础方言问题。(鲁国尧 2011)至于研究清代前期官话音可依据的中土音韵材料有《五方元音》《音韵阐微》《诗词通韵》等(叶宝奎 2001:182),但直接用西文记录的材料似不多见。而《四字文》至少能够提供千字以上的汉字西文注音资料,诚可谓足以为据的新史料。笔者还未能对《四字文》一书的声韵调系统做一全面梳理,暂付阙如。以下论述《四字文》在语音方面可深入探讨的价值,希望引起前辈时贤的注意。

罗明坚、利玛窦《葡汉辞典》是最早尝试用罗马字母给汉字注音的词典,其后至18世纪前以罗马字母拼读汉字的文献依次为张西平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发现的一份拉丁字母和汉字(300多个汉字)对照的手稿(张西平 2003:81―84),国家图书馆鉴定其为利玛窦于1588年所作[以下简称“利玛窦手稿(1588)”],[11]1605年利玛窦著《西字奇迹》及1625年金尼阁撰《西儒耳目资》(徐文堪 1998)。从《葡汉辞典》到《西儒耳目资》,入华耶稣会士完成了拉丁字母拼读方案的制定,罗常培(1930:267―388)称之为“利―金方案”。这三部文献之后至18世纪之前,继有西方传教士的论著涉及汉语音韵及注音方案,如迪亚士、曾德昭、卫匡国、卜弥格、何大化、安文思、万济国、叶孝尊、李明等人,他们著述中的注音系统均传承自利玛窦注音系统或金尼阁注音系统,凡有不同之处则为作者根据本族语正字法做的相应调整。(董海樱 2011:88―111)据我们上文推算《四字文》原始手稿完成于1657―1713年间,距1625年《西儒耳目资》成书时间不算久远,《四字文》的作者为耶稣会士,是否仍秉承“利―金方案”对汉字进行注音?下表列出从《葡汉辞典》至《四字文》五份西文注音材料中所见“天”等九个汉字的注音形式[12],以管窥《四字文》的注音系统。

由表1 可见,《四字文》仍采用1598年利玛窦等拟定的五个符号表示汉字的五种声调,即 ˉ(清音,即阴平)、 ^(浊音,即阳平)、A(上声)、@(去声)、 ˇ(入声)(徐文堪 1998;利玛窦,金尼阁 1983:336)。我们对全书的观察亦如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四字文》仍有为数不少标注为入声的汉字,如:束shoǔ、答tǎ、誉yǔ、德tě、绝tsuě、别piě、若yǒ、立lyˇ、玉yǒ、的tě、一yˇ、六lǒ、七tsě、日jě、说shuě、肉jě等等。

同样是耶稣会士的汉字注音文献,从《葡汉辞典》到《西儒耳目资》,是研究明末南京官话的重要材料(鲁国尧 1985;金薰镐 2001),上文提及17世纪迪亚士、曾德昭等传教士的著述,其汉字注音的方言依据暂未有定论。《四字文》的汉字注音则是根据北京官话的读音,比前不同。英国驻京使馆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1867年编写出版的一部供西方人学习汉语官话(北京官话口语)的教材《语言自迩集》,被视为第一部关于北京话口语的汉语课本。书中对19世纪中叶北京话语音、词汇、语法做了记录和分析,第一次用西文字母给北京话口语标记声韵调。(张卫东 2002)有学者认为,明清官话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系统,主要以南京音为基础的南方官话,迄清末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北方官话”始见抬头,但完全取代南京话是民国以后。(陈辉 2010)《四字文》成稿早《语言自迩集》一百多年,它的所谓北京官话注音与《语言自迩集》反映的北京官话口语音系是何种关系,又与从《葡汉辞典》到《西儒耳目资》所反映的南京官话音系有何不同,探究这些问题对于廓清明清时期官话音的样貌非常重要。

(三)清代北京官话口语

在早期西人语文手稿中涉及汉语口语学习的小册子最早应是起初作为1584―1588年间耶稣会士利玛窦与罗明坚合著《葡汉辞典》(Dizionario portoghesecinese,1934年于罗马耶稣会档案室发现其古抄本)的正文内容,后被确认为有关语言学的笔记(此小册子标题为“Pin ciù ven tà ssì gnì”)。[13]如小册子第5页中有客问“师傅来(此肇庆)几时”,传教士答“仅两年”的对话。其后至18世纪前涉及汉语口语会话的西人语文手稿十分鲜见,《四字文》大部分条目为“四字句”类非词汇性短语,整编起来便是内容丰富的汉西文对照会话手册,不但为辑录清康熙(1662―1723)年间北京官话口语的珍贵材料,且为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

据太田辰夫(1991:212―220),北京话语法特征可以概括为七点(这些特点不都始于清代):1)第一人称代名词的包括式和排除式用“咱们”“我们”区别,不用“俺”“咱”等;2)有介词“给”;3)用助词“来着”;4)不用助词“哩”而用“呢”;5)有禁止副词“别”;6)程度副词“很”用于状语;7)“~多了”置于形容词之后,表示“……得多”“……得远”的意思。

比照以上七个特征,《四字文》呈现如下特点:1)人称代词有“我们”“你”和“他”,未见“咱们”“俺”和“咱”;2)未出现介词“给”; 3)未见助词“来着”,有多例用助词“着”,如“打着火把”“拄着拐杖”等;4)未见助词“呢”,也未见助词“哩”;5)未见禁止副词“别”,但有“不要”的用法,如“不要说嘴”; 6)未见副词“很”;7)未见“~多了”的用法。凡此种种,可见《四字文》似并未呈现出明晰的北京话口语语法特征,但我们从其他条目又找到诸多北京话的影子。太田辰夫(1991:217)认为《红楼梦》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写出来的文学杰作,其叙述部分多为古白话,对话部分接近北京话,如“便”=“就”, “将”=“把”,“与”=“和”,“为”=“被”等。《四字文》也分明可见此类古白话和北京话口语共现的样貌,如“一说便成”“便是万幸”和“就要起身”“就辞去了”,“将我捉住”和“把我截住”,“与他相交”和“先和我说”,“为人所愚”和“被人骗了”等。

《四字文》所收大部分条目为“四字句”,纷繁芜杂,不易归类。可归纳出的问句,如:多大年纪、怎生开口、是卖的么、谁敢不来、甚么官职;数量词组,如:一株老杏、两把青菜、一座大楼、一个酒店;介词词组,如:贴在墙上、用手扯住、和你进去、与你商量;“了”字用法,如:十几岁了、我晓得了、进京去了、打了十棍、枉赖了我;“被”字用法,如:被他、被他谎了、被他看轻、被人笑死。另有“把”字用法、使令句等丰富句式。以下列举出的部分“四字句”条目五花八门,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动有趣:

这等苦气、这个罪名、起课先生、借个使使、吃不多酒、太容易了、十分有趣、真个没有、委的没有

总记不得、有此手段、这般情由、女红针指、止痛的药、小可的事、浑金匣子、十龄、死也不服

少人使唤、落人圈套、事已八九、禀他一声、进去小酌、早知如此、不瞒你说、白眼看人、又来胡说

说话太狂、直说罢了、不能近身、住得安稳、天气蒸热、相公住手、看热茶来、被人笑死、越想越恼

借我用用、说来说去、骂个不住、吞下肚去、将油烧滚、打着火把、点上灯火、取戳子来、买件棉衣

从整体来看,《四字文》原本要收录的是较为雅致的文辞,但却收了一些口语性质的短语,但仍具明显的文语(或古白话)色彩,并非那些俚俗的北京话方言土语词汇。这一特点对我们了解当时北京“官话”的使用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就反映北京方言口语词汇方面则远不及清末威妥玛所编写的北京官话口语教材《语言自迩集》。[14]

附 注

[1]近年有学者在海外发掘出早期西人编纂的汉外双语或多语字典手稿,为早期西洋汉语研究史不断提供新的材料。如姚小平(2007)、董海樱(2011)。

[2]针对《四字文》一书前言、馆藏著录等正文以外的材料的研究,参见拙文《〈四字文笺注〉所见欧洲早期汉学线索》。

[3]1796年,奥地利人亚罗斯・逊纳费尔特发明石版印刷术,1850年,欧洲出现了石版印刷机(来新夏 2000:9)。可见,此书的出版正是在石版印刷机在欧洲出现并推广之后。

[4]《四字文》前言中说明:书稿的誊写工作由大英博物馆的誊写员Hornblow完成,另两位人员完成校对工作(笔者译)。

[5]此段英文原文为:“This Collection of Phrases is believed to be a fragment of a very extensive work by some one of the French Jesuit Missionaries in China.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is that of Peking, the Language of all scholars and official persons, which in China means all persons of rank.”

[6]对于19世纪初的英国来说,中国十分遥远而陌生,英国公众对中国的知识十分贫乏,也缺乏了解的兴趣,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在英国出版的有关中国的书籍是很少的。(黄长著 2005:256)

[7]考狄《中国书目》法语原文:“Cet ouvrage est de labbé de Lionne, évêque de Rosalie, de la Congrégation des mission étrangères. Ce ms. provient de la bibliothèque de Deguignes fils (no. 497 du cat. de sa bibliothèque) et cest lui qui ajouté le titre franais.(Pauthier, Vindiciae Sinicae,p.14,Note.)”

[8]从罗明坚、利玛窦开始,《四书》等中国古代典籍一直是耶稣会士学习中文的教材。(张国刚 2001:251)

[9]《汉语成语大辞典》出版说明中指出:“《汉语成语大辞典》是在《汉语大词典》基础上,对其中成语词条进行甄别、正误、删繁、改写而成的,同时还增补了一些常见而漏收的成语,词典共收古今成语近2.5万条,所收都是严格意义上的成语,其他一些非成语性的固定短语如谚语、俗语、惯用语等,原则上不予收录。”

[10]有关来华西人对汉语“官话”的认识,还可参阅江莉(2011)。

[11]张西平(2005)经考证认为此“利玛窦手稿”并非利玛窦所作,但完成年份定为1588年则无误。

[12]罗明坚、利玛窦《葡汉辞典》,魏若望编《葡汉辞典》,利玛窦中西文化研究所等出版,2001年;利玛窦手稿(1988)依据《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珍品图录》书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西字奇迹》依据明末程大约《墨苑》影印,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译著集》,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1年;《西儒耳目资》依据明天启六年王征张问达刻本影印,《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3]陈辉(2007:158―162)认为在诸多《Pin ciù ven tà ssì gnì》的汉语对应名称中,古屋昭弘之“宾主问答私拟”最为妥帖。

[14]《语言自迩集》收录清末北京话口语词的情况可参阅张美兰(2007)。

参考文献

1.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陈辉. 19世纪东西洋士人所记录的汉语官话.浙江大学学报,2010(2).

3.戴密微. 入华耶稣会士与西方中国学的创建. ∥安田朴,谢和耐等著.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耿N译.成都:巴蜀书社,1993.

4.董海樱. 16―17世纪中期西方汉语研究的历史分析.浙江学刊,2003(6).

5.董海樱.16世纪至19世纪初西人汉语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费赖之.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 冯承钧译. 北京:中华书局,1995.

7.黄长著等.欧洲中国学.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江莉. 近代来华西方人认识中的汉语官话.现代语文,2011(17).

9.金薰镐.西洋传教士的汉语拼音所反映的明代官话音系.古汉语研究,2001(1).

10.考狄.西人论中国书目(Bibliotheca sinica. Dictionnaire bibliographique des ouvrages relatifs à lEmpire chinois).http:∥gallica.bnf.fr/ark:/12148/bpt6k5460349w.

11.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鲁国尧.明代官话及其基础方言问题――读《利玛窦中国札记》.南京大学学报,1985(4).

13.鲁国尧.热点中的热书――序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叶宝奎著.明清官话音系.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14.罗常培.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0年第一本,第三分册.

15.来新夏.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6.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耿N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

18.太田辰夫著.汉语史通考.江蓝生,白维国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19.王立达编译.汉语研究小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0.王铭宇.《四字文笺注》所见欧洲早期汉学线索.澳门文献信息学刊,2012(6).

21.吴梦雪.明清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00.

22.徐文堪.也谈耶稣会士与辞书编纂.杭州“中西文化交流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98.

23.许明龙.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

24.姚小平.梵蒂冈馆士语文手稿十四种略述.当代语言学,2007(2).

25.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26.张国刚.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7.张美兰.《语言自迩集》中的清末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北京社会科学,2007(5).

28.张铁文.1999成语的数量及产生年代.语文建设,1999(5).

29.张西平.西方近代以来汉语研究的成就.文化杂志,2003(48).

30.张西平等.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调查.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31.张西平.利玛窦的《天主教教义》初探.中国文化研究,2005(夏之卷).

32.张玉来.明清汉语官话的社会使用情况.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1).

33.张卫东.《语言自迩集》译序.汉字文化,2002(2).

34.朱凤.马礼逊《华英字典》中的成语和谚语.∥李向玉等主编.第一届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澳门理工学院,2005.

非四个字的成语篇7

虫鸣如织。意思:虫子鸣叫的声音如织布般动听悦耳。四字词语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常用词。四字词语的概念较广义,包括成语和非成语,也叫固定词组或自由词组。四字词组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被大量运用于说话、文章里。自由四字词组不同于固定词组,它们一般是可以随意拆散,随意组合的。

词语构成:1、单纯词:由一个语素组成词,自由的单音节语素和所有的双音节、多音节语素都可以组成单纯词。如:山、水、天、地、人、有、土、红、凑;仿佛、苍茫、水果、蜈蚣、琉璃、参差、蹉跎、敌敌畏、阿司匹林、萨克斯、麦克风等。

2、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

(来源:文章屋网 )

非四个字的成语篇8

【关键词】理解正确;讲求实际意义;英语成语;分类翻译

汉语成语的定义为,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比一般词语有着更强的表现力、历来为人们所喜欢的一种精粹的语言材料。汉语成语结构稳定,绝大部分以四字格形式出现,约占百分之九十七。以四字格为主体的汉语成语不少于一万条,在政治、文艺、科技等文体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汉语翻译中。汉语成语的处理自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旨在对成语翻译进行归纳和解析,并对其进行个别阐述。

一、英语成语是英语词汇中重要精华部分,组成部分,社会生活是英语成语取之不尽的源泉

英语成语主要是口语,而汉语成语主要是书面语。英语成语字数不固定,而汉语成语多为四字词组。英语成语是英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产生形成有着长远的意义,代表着英语的文化底蕴,是人们劳动生活积累的宝贵财富。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相互补充、形神合一。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体味他的感情和所包含的魅力。学好英语成语不仅需要良好的语言基础,还要有丰富的文学历史知识。同时成语是一种形象化语言。

(1)然而,学好英语成语并非易事。请看下面一例:

He was in the seventh heaven last night.

误译:他昨晚到七重天去了。七重天宾馆?

他昨晚去极乐世界了。

他昨晚见上帝去了。

他昨晚见马克思去了。

许多人把in the seventh heaven 同升天、死的概念联系起来。这是望文生义。据朗文字典,这个成语的解释是非常高兴、非常愉快的、非常满意的。该词语同宗教有关,七重天指上帝和天使居住的天国最高层,言下之意人能同天国最高层、上帝共处,自然是非常愉快的。因此这条成语翻译时一定要从愉快高兴的意义出发。

(2)英语成语可分两类。一类平铺直叙的,既无很深的含义也无难解的典故。如:

把某事放在心上 Lay something to heart

起鸡皮疙瘩

goose flesh

冷若冰霜

as cold as marble

万古流芳

will be remembered though out the age .

这类的成语,我们只需从字面上去理解。翻译起来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直接照字面译就是了。

另一类成语有着相当明显的比喻意义,其中不少有着一定的历史和神话典故。这类成语中,有一部分因使用范围广,历史久,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都能为读者所接受。

如:Sphinx riddle 斯芬克斯之谜 比喻难解之谜

Wash one hand 洗手不干、撒手不管。

这部分英语成语,我们可以直接翻译他们的字面意义,因为一般读者都能理解这部分成语字面意义后面的比喻意义。

(3)这一类英语成语中的另一部分,由于文化背景缘故,中国读者不能通过它们的字面意义来理解他们的比喻意义。

如:in a pig whisper 低声的、顷刻间。

Hang on sb. Sleeve

以来某人 人某人做主。

Hang on sb. Lips

对某人言听计从。

Get cold feet

开始感到怀疑、胆怯、或害怕。

A skeleton at the feast 扫兴的人或东西。

Bury one head in the sand 采取鸵鸟政策

对这部分英语成语,我们可以避开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直接译出他们的比喻意义,以便中国的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4)英语成语有不少在比喻上同汉语成语非常相似,我们完全可以用这些相似的汉语成语来翻译英语成语。

如:burn the boat

破釜沉舟

a bolt from the blue

晴天霹雳

one hair stands on end

毛发倒竖

show the cloven hoof

露出马脚

hang by a hair

千钧一发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杀鸡取卵

(5)大多数英语成语是无法在汉语中找到比喻相同或相似的对等成语的。

如:have an axe to grind 别有用心

talk through one hat 胡言乱语

to be as poor as job 家徒四壁

neither fish nor fowl 不伦不类

leave no stone unturned 千方百计

a fly in the ointment 美中不足

by the skin of one teeth 九死一生

call a speed a speed 直言不讳

(6)同一条英语成语 ,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上下文, 译成许多同意的汉语成语。

如:Be on tenterhooks 坐立不安 坐如针毡 局促不安 心乱如麻 手足无措

死译with drunken paper and bewitched gold

单枪匹马

to be single handed in ding something

死译with a solitary spear and a single horse

大张旗鼓on a large and spectacular scale

死译to make a great array of flags and drums

风雨飘摇of a situation being unstable

死译 the wind and rain are rocking

(7)有一部分汉语成语带有一定的中国文化背景,有的成语在字面上就含有中国古代的人名地名。有的出自寓言或历史的典故。对这部分成语,字面翻译是无法为外国读者所接受的,如加上许多解释性文字,就失去了成语精粹的特点,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绕开其文化背景,译出其真正的内涵意义。

毛遂自荐 to volunteer one service 毛遂,战国时期人名

东施效颦 crude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 东施,中国古代一丑女的名字

南柯一梦 a fund dream or illusory joy 南柯,中国古代传说梦中地名。

锱铢必较 to haggle over every penny 锱铢,中国古代重量单位

罄竹难书 of crimes too numerous to mention 竹,中国等国纸发明以前写字用的竹简。

悬梁刺股 to be extremely hardworking in one study 此典故出自战国策和汉书。

(8)有许多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在意义上是对等的,我们可以用英语成语来翻译这部分汉语成语,给译文读者一种生动感和亲切感。

如 洗心革面 turn over a new leaf

七颠八倒 at sixes and sevens

横行霸道 throw one weight about

大发雷霆 blow one top

乳臭未干 be wet behind the ears

格格不入 be like square pegs in round holes

魂不附体 jump out of one skin

还有这种情况,多条词意汉语成语里任何一条可用对等的多条同意英语成语中的任何一条来翻译。如:

左右为难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

进退维谷 stick in the mood

骑虎难下 between the horns of a dilemma

跋前踬后 in a fix dilemma /quandary/predicament

羝羊触藩 in a cleft stick

莫衷一是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总而言之,翻译汉语成语是,为了保留原文形象,能直译则尽量直译,即按字面翻译。不能直译时,我们不能因词害义,应该翻译其实际意义。如能在英文中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成语,我们也可采用这种套译法。一般说来,正规文体中,汉语文体多采用形象的逐字翻译,非正规文体中,多采用简洁的大字翻译。

参考文献:

[1]李长栓.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国出版集团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陈宏薇. 英汉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上一篇:新年祝福经典句范文 下一篇:日志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