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

时间:2022-07-30 12:59:07

通识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

【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日益沦落的综合素质,如何使学生高质量的就业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通识教育的合理安排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近年来的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要高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本是件鼓舞人心的事情。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高职学生的就业公司及岗位,不难发现有以下特点:工作性质属于中低端技术型,工作岗位属于中低端岗位,虽然薪酬目前来说尚未达到最低,但从长远来看,岗位前景不容乐观。究其原因:高效速成成为当今信息网络化、物质化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社会的代名词,长期追求速成化、物质化的急功进取必然导致学生精神文明的缺失。同时,在校期间,学校过于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导致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下降。再加上学生过分追求就业,对看似和就业没有多大联系的通识教育缺乏足够的兴趣。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日益沦落的综合素质,如何使学生高质量的就业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通识教育的合理安排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现在的大学尤其是高职院校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探索实践通识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具有渊博的知识面,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积极的创新创造冒险精神,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个人组织领导能力,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拥有坚强的毅力和健全的人格。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早在19世纪已被当时欧美的专家学者提出来,旨在解决学科过于分散和片面,知识被人为地割裂等问题,希望接受通识教育的学生能够对不同学科有更全面的认识,并能将不同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最终成为完全的人、完整的人。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通识教育开始进入中国教育专家学者的视线。直到2001年的北京大学启动了“元培计划”实验班,通识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开始走进校园。随后,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尝试也在各大校园全面展开。

但是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职院校对于通识教育的认可度和推广度远远没有其他普通高校那么的深入和强烈。因为通识教育的推广普及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技能实训及实习,进而会影响到以“就业至上”作为宗旨的高职院校的利益。

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及自身等影响的多方面原因,大多数高职毕业生缺乏积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的意识和能力。就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高职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状态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一生中只从事一种工作, 第二种是无目的频繁的跳槽换工作。原因是学生过早的被分到了自己不甚了解甚至于根本不了解的专业,并且专业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即使自己不喜欢不擅长,也只能将就干或换到非本专业的低端岗位上。这样的学生只能够勉强就业,何谈高质量的就业?如何使高职毕业生在众多高校毕业生中突出重围,单单靠具有实习顶岗经历这一项是远远不够的。但如何增加自身胜出的筹码呢?就业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求职的成功与否。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可分为两部分:内在能力和外界条件。内在能力是指毕业生所具有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内在品质,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等的理解和把握;外界条件则是指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因素,例如学校的排名,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都会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影响。两部分中内在能力尤为重要。要想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求毕业生具有独特的、有价值的,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和替代的能力。所以就业竞争力是一种竞争优势,它涵盖许多方面的内容:敬业爱岗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创新领导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等。而这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录取毕业生的关键所在。这些能力如何培养呢?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合理安排能够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也成为了高职院校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高职院校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地设置通识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呢?

一、在高职院校教学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要在差异中融合

通识教育要依据专业的不同特点设置通识教育的内容。专业性强,入门口径窄,不容易被胜任的专业中要更加重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内容可有所减少。专业性不是很强,入门口径较宽,其他专业的学生通过短期培训即可胜任的岗位,这些专业中的通识教育内容应增加。所以通识教育的内容要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具体设置。

二、通识教育要重视提高教学质量

通识教育任课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所谓“授人一瓢水,自己得至少有一桶水”。要想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通识教育,教师本身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强烈的责任心,能够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及组织领导意识。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渗透通识教育,而不是单纯的讲授通识教育,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能力。

三、高职院校应强化通识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意识

要想使高职学生乐于接受通识教育,学院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能够加强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动力。高职院校制定学院政策时,比如工作要点的制定,教学改革的文件中都可以提出与专业课并存的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适当邀请知名专家介绍通识教育增强其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必要性。

总之,通识教育在当代高职院校中存在和必需的程度越来越高,这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高质量的就业,也成为了高职院校能否长久屹立的重要砝码。毕业生优秀的综合素质必然会得到用人单位良好的口碑,而好的口碑又能成为高职院校招生工作成功进展的重要基础。

注:本论文是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通识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JXH2013-88。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如何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下一篇: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