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措施

时间:2022-07-29 11:17:50

浅谈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措施

逆反心理是思想教育中最常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它作为一种态度反应,有特定的形成机制和心理构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因此,分析思想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特点、成因及措施是每个教育部门的都应思考问题。

逆反心理 思想教育 心理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渗透到各个领域并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思想教育中的表现尤为突出。逆反心理是思想教育中最常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它作为一种态度反应,有特定的形成机制和心理构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因此,分析思想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特点、成因及措施是每个教育部门的都应思考问题。

一、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特点

所谓思想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在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背离教育的反向力量,是阻碍教育的一种心理现象。

1.自我性

逆反其实质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心理学将逆反心理称为“心理上的障碍”,指个人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方面的自由被剥夺时而自发地激发出来的一种抗拒心理。它逆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与人作对,而是为了表现自我、保护自我或突出自我,并在心里建起一道“保护墙”。

2.情感性

就心理构成而言,逆反心理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态度范畴,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对信息的情绪体验是逆反心理的内驱力。所以说,情感因素在逆反心理的构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3.反向性

思想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在教育中因为被禁止而更加注意某种事物,由此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越是不准干的事越是偏要干。

二、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同其他现象一样,也是由主客观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中,造成人们对思想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主体缺乏应有的素质

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与否。从目前的思想教育中来看,一方面,有相当多的教育者难以做到“晓之以理”。他们本身缺乏对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的深度理解,知识结构不完善,在讲授过程中不能发挥真理的力量,因此让部分教育对象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是教育者人格力量削弱,难以树立威信。同时在处理问题时不注意尊重教育对象的自尊心,缺乏平等意识。

2.被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因素

青少年在社会中的地位是比较特殊的,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出现异时性,处于向成年人过渡的不稳定状态,这些都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在根据。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好强心理、好奇心理和对抗心理,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如果教育者忽视情感投入,就会进一步使受教育者疏远他人,最终沉积在心底而发展成为习惯性的逆反心理。因此,教育者在讲授过程中,只讲一面理而没有说明理由的原因是导致逆反心理的另一种要原因。

3.社会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时期。市场经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使物质利益观念空前膨胀,为少数人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提供了思想土壤,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形成气候。同时市场经济的公平交易原则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侵入到党的政治生活中,党内出现的政治腐败、违法乱纪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新旧体制的转换交替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就可能转变为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所有这些就与思想政治的正面教育形成强烈的反差,进而引起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和抵触心理。最后,在思想教育评价方面,过分注重定性分析,忽视定量分析,忽视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和模糊性,用考试分数来判断个人的政治及道德水准的高低。

三、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对策

逆反心理对于教育者来说,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束手无策,应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引导。为了在教育中减少不利的逆反心理发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1.教育主体应该实现高素质化、专业化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必须具有精深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日益复杂化的社会,教育对象面临着许多问题、教育者必须准确把握他们的心理规律,采用多交流的方法,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教育者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处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树立在教育对象心目中的高大权威形象。总之,客观上要求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队伍,强化理论研究和分析工作,使教育既具有理论针对性又具有实践渗透力,真正达到说服人、培育人的目的。

2.情感因素

逆反心理的构成中,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直接推动力。情感的深度与逆反心理的程度成反比,感情越深,逆反心理就越少。因此,教育者也是情感的传递和沟通者,所以在教育时应及时了解被教育者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为他们创造健康的外部环境,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克服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统一原则。

3.开展隐性德育课程

隐性德育课程一般是指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间接的、潜在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课程。同时还要通过学校制造的气氛和集体舆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育者应该教会被教育者坦然面对

教育者要让被教育者明白,每个成才的人都经历过许多的苍桑和磨难,只有坦然面对,笑对人生,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从容地去克服困难。教育应该教会被教育者辩证地分析不合人意的问题,相信这是对自己的磨砺。同时还要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积极引导被教育者能正确评价自我,学会宽厚大度。让被教育在坦然中面对人生。

四、结束语

作为一名教育者,一定要重视对被教育者的健康心理教育,让每一个被教育者对自己的学习、人生都充满信心,具有健康心理,成为德、智、体、美、劳、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上一篇:浙江省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研究 下一篇:德国超级杯2013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