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

时间:2022-07-29 07:16:54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648.62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17-0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新的教学理念、形式多样教学和课程评价标准,使一些单调枯燥的教材内容,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使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快、和谐的情感与气氛,能够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既能让学生“快乐体育”,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积极主动地发挥他们的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在体育课中有所收获,充分享受体育的快乐,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如何上好体育课呢?笔者有几点观点,与同行讨论。

一、良好的课堂氛围

体育与健康课与其他专业的课程是不同,学生的情绪也会影响一堂体育课的效果。例如:某一个学生带着抵触册情绪去上一节体育课,学生会出现教师多次督促学生却不愿意动,偷懒,注意力不集中,懈怠,反感等等不利于教学的负面情绪,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效果很差。那么,另一个学生非常喜欢上体育与健康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教师体育出的教学目标,而且超出了设定的目标,那么这趟体育与健康课就是非常成功的,一方面教师完成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时,发展了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了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兴趣。通过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学效果假设对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促使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去。如何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呢?本人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教师影响力。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体育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技能的演示者。体育教师首先要着装得体,这是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把学生带入一种良好的专业氛围当中,例如:一堂武术课,教师身着武术服,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很专业,很严肃,很干练,从学生角度讲是一种吸引。二,教师的身教。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就体现在教师的身教,例如,一个篮球教师教学生三步上篮的时候,教师一个优美的上篮示范动作,直接抓住了学生的眼球,促使学生模仿教师,更加投入到体育课堂活动当中去,对于学生教师的身教就是无声的命令。三教师的领导力。体育教师既要教学生体育知识,也要教学生体育技术技能。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形象和恰当的语言控制学生的情绪,调控学生的情绪,激励学生挑战自我,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课堂目标设置的梯度性

每一节体育课都有一个教学目标,教学的目的就是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过高,只有个别的一两个学生能够够达到,这就挫败了大多数学生的自信心。给大多数学生留下的印象就是:每堂课的内容是我们努力所达不到的,导致学生不再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目标过低,学生轻而易举的完成了,达不到体育课量和强度的要求。要做好教学内容和目标良好的结合,作者一点建议就是可得内容的梯度性。用立定跳远举例,170cm-200cm大多数男生能够轻松的完成,把这个设为本节课的“基础目标”,200cm-240cm约有40%学生能够完成,把这个设定为“挑战目标”,240cm以上设置为“超越目标”。三个目标如楼梯的台阶一样逐渐升,要达到这些目标就要不断努力,逐步完成,是学生体会到挑战的快乐。三个目标的设置,也充分的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的从在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活动当中发挥自己的体育能力。

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目前,作者通过了解,大多数地区的学校体育教学,从在场地器材的不足,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体育教师是一种新的挑战。如何开发利用体育资源上好体育课呢?追踪溯源,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开始有一些类似于体育锻炼的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从人类的活动到如今的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是十分丰富的。如今,社会上流行很多新型的体育项目,如民族项目的空竹、毽球、高脚竞速等;时尚一点的街舞,轮滑等。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找出几十年前人们进行锻炼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再一次利用开发和改进,应用到体育课堂当中,尽量减少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也可以利用现在网络技术和其他地区的同行交流讨论,互相学习,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充分的利用各种能够利用的资源,来丰富体育课堂,把体育课做的更好,更贴近生活,更好的发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为学校德育建设打基础。同时,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做到以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他们身体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 2000

2、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143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6

4、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8

上一篇:新课改下如何搞好高中英语教学 下一篇:财会教学中的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