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实验,实现化学课的“教、学、用”统一

时间:2022-07-29 02:29:01

合理实验,实现化学课的“教、学、用”统一

摘要: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色,千变万化的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结合专业,结合生活,合理设计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体现化学课的“教、学、用”统一。

关键词: 化学实验 学习兴趣 学习信心 教学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的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教育工作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等问题,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从多角度进行研究,以提高教学质量。化学课是一门实验和课堂教学并重的课程,和实际应用结合比较紧密,合理设计实验可以使化学教学达到“教、学、用”的统一。

一、当前高职高专化学教学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兴起得比较晚,但是发展较快。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推动了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然而,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一些其他客观因素,导致生源的质量有所下降,重点表现在学生基础课知识薄弱。在当前的招生体制下,进入高职高专的学生都是学习成绩偏下的学生,学生自己也往往有自卑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还有部分学生是由职业高中升学而来,不重视化学学习,化学基础较差。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如果只强调化学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他们的接受能力,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高职高专的学生往往化学课学得不好,尤其是在高考前的题海战术中,经历了过多的考试失败,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他们对于化学学习可以说持一种敌对态度。

在我国,由于高职高专教育起步比较晚,很多专业都没有高职高专的教材,多数沿用的是本科教材,相对难度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符合高职高专的教学规律。同时很多教师是由本科院校教师或者中专学校教师转型而来,不能够把化学知识和实践相接合,讲课缺乏趣味性,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实验为突破口,实现“教、学、用”的统一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和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智力水平上没有差距,只是智能结构和类型不同。本科生多数属于抽象思维的类型,他们通过学习、教育与培养,主要智能倾向为抽象思维,他们可以成为研究型、学术型、设计型的专家;进入高职高专的学生多数倾向于形象思维的类型,他们可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专家[1]。也就是说,高职高专的学生可能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却是他们的优势,因此利用实验提高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用”的统一,正是高职高专的优势。

(一)利用化学实验,引发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化学是自然科学教育中的一个新起点,化学中的各种反应和奇妙想象非常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化学课应该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新的生长点。化学实验课不但应承担起验证学生心中原有问题的任务,更应该让学生产生新的困惑和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究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色,它呈现千变万化的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当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醒学生应当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将学生的观察引向深入。同时,穿插一些启发性强的问题,使学生积极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从具体的物体和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并且从具体的物体和经验的兴趣发展成为整类物体和经验的兴趣。可见通过实验引起兴趣、培养兴趣是符合心理学原理的。

(二)利用基本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当前高职高专的学生也许根本意识不到他们在实验操作方面的优势,他们多数认为自己是差生,各方面都不如本科生,实验操作不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以实验作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突破口,就要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学起,如对量筒、吸量管、移液器等的使用以及液体的混匀、样品的过滤等,不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有困难。这样安排2-3个课时专门进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力求每个学生能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熟练使用相关仪器。基本操作规范了,学生对操作也就有了信心,进而产生兴趣,进入自主探索状态。

(三)实验结合专业,学习更有意义。

在我接触的学生当中,不爱学化学的不少,但是承认自己不爱所学专业的却不多。化学实验是许多课程的基础,如果试验课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开,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学好化学对其以后发展的帮助,例如对中兽医专业,选择和中兽医有关的实验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中药大黄的主要药效成分1,8―二羟基蒽醌来测定,或者干脆选择一些中药的实验,如“黄连中黄连素的提取”就是很好的化学和中兽医学的实验[2]。这样在讲授化学课的同时,又提高了中兽医知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化学的“教、学、用”三结合。

(四)实验进生活,设计要灵活。

化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因此设计实验就要和生活密切相联系。比如自来水硬度的测定,在实验前教师只要列举出自来水硬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学生自然就会提出如何去测定,这时教师只提出实验内容与总体要求,具体该怎样做,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当前信息资源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校图书馆自己查阅文献,自己熟悉实验背景和技术要求,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完成实验设计方案,独自或小团队完成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实验设计方案。有时学生的实验可能要比实验指导上先进,教师应对学生设计的试验充分肯定,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有成就感。优化的实验设计,是成功的一半。之后可以进行各项准备,包括配置溶液、实验材料,组装或调试仪器设备、测量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讨论等。这样学生能用自己的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能够提高其学习兴趣。

(五)实验前提问,尽量避免实验进程中出现挫折。

对学生实验准备情况的质询同样重要。每次课前提问应主要围绕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操作步骤以及本实验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并提问学生本次实验的难点。有时也可简单考查学生对实验仪器操作的熟练程度、独立排除实验故障和分析处理实验中意外情况的能力。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尽量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受到挫折。经过实验前的设计方案和实验材料准备,学生基本能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步骤,对仍然存在的个别问题教师再加以辅导和演示。实验前的提问是对学生的一个督促,切记不可以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否则会造成逆反心理。对于准备不充分的学生,教师要加以引导。

(六)自主实验,化学知识在过程中巩固。

这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了。这也是最能体现学生主体的内容,最能强化对学生的个性教育。首先,学生有比较充分的自,可以自己策划整合最佳实验方案,实验室延长开放时间。其次,学生有使用设备、资源的充分自由。实验室的设备,除教学实验设备让学生任意使用外,在确实需要的情况下,教师用的实验设备也可以对学生开放。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要急于去纠正,而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找答案。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主观察和独立分析实验现象,并将相关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寻找其规律性,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到的化学知识在实验中巩固。

(七)实验总结,利用鼓励性评价,点出本实验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总结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一环。实验总结可以包括四方面,一是对学生实验中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作出解释,必要时教师亲自操作演示。二是依据学生撰写的实验报告,讨论分析如何科学化和规范化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重点探讨如何展开实验讨论,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写作能力。三是褒奖实验设计、操作过程、实验结果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要从多个方面找优点,例如设计、操作、讨论,争取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让他们的努力都得到承认,有一种成就感。适时、适度的精神鼓励有时能激励一个人的一生,使其终身受益。四是要指出实验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的用武之地。

(八)开展讨论,挖掘学生思维中的创新点。

设计讨论的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让他们在思维的空间自由地翱翔,使他们能充分发表见解、相互争论或辩论。学生在讨论中可以相互启迪、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这是训练学生积极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中的个体易受他人提出见解的刺激和启发,产生群体感应和共生效应,从而诱发发散思维,拓展思维的疆域。在化学实验中,有许多需要学生讨论的内容,讨论的内容可以是本次实验的内容,也可以是实验的实际用途,只要能开发学生的思维都可以讨论。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中的创新点,也许这就是下一个教学实验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信心、决心、恒心――与职校生谈成长观[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16):19-26.

[2]张金燕,腾占才.大学基础化学实验[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9:204.

上一篇:如何引导初中学生自学历史 下一篇:刍议新课程下的初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