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新课改

时间:2022-07-29 09:03:07

浅谈中学数学新课改

我对数学新课改的教育理解是: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这个目的,对我们初中数学来说,教师必须要改变原来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体验和经历,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知识的来源。

一、教师多换个角度来教学,为每个学生着想

常听到学生反映:“书本上我看懂了的老师讲,而且不厌其烦地讲,不懂的老师一带而过,结果还是不懂”。这种讲课就是只备教材不备学生,没有为学生着想。比如讲一个概念,不要把定义直接抄在黑板上,接着就开始做题。而要讲如何去理解、体会它,从正面、反面、侧面去讲,并指出如何去理解它、运用它,提醒同学们理解中容易出现的误区,以及它与有关概念的差别和联系,把学生易犯的错误讲在前面。再如讲解一个结论的证明或一道题的解法时,重要的不是一步步按逻辑叙述,而是要指明其思考过程。一个班级里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都有所差异,总有些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只要换个角度来教,效果就会有所提高。例如,初一代数中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当学过移项以后,有些题目把未知数移到等号的左边容易,但有些题目把未知数移到等号右边更好:如3x+1=5x—6,移项:1+6=5x—3x,合并同类项得7=2x,x=35,大多数同学都能理解,但是这中间有两种跳跃:一种是2x=7,另一种是—2x=—7;对第一种解释为等号的作用,第二种是移项要变号的结果。如果课堂上教师能用几秒钟的时间稍作解释,我想就不会使学生再有什么疑问了。再例如教分式的乘除时,有一个题目(x+2),学生很容易得出(x+2),然后再约分,结果为(x+3)(x—2),这步约分顺理成章,但是如果在“x+2”整体的下面写一个分母1,即,可以使学生更理解分式的乘除意义,也体现了(x+2)作为一个整体的含义,使那些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也能理解并学会。在一节有关储蓄问题的数学课上,教师向同学们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公元1797年,当拿破仑参观卢森堡一所国立小学时,赠送了一束价值12000法郎的玫瑰花,并许诺说:“只要法兰西共和国存在一天,我将每年赠送一束价值相等的玫瑰花,做为两国友谊的象征。”而此后,连年征战的拿破仑忘记了这一诺言。到了公元1894年,卢森堡国王郑重地向法兰西共和国提出“玫瑰花悬案”,要求政府兑现诺言。老师随即提问,若以每年5%的年利率,且每年的利息记入下一年本金,法国政府应该为此支付多少法郎?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推导出复利公式y=a(1+p),然后借助计算器得到了结果,赔付竟高达136万多法郎!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得到解答,同学们显得异常兴奋,不但加深了对复利计算公式的理解,而且领悟了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本质,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在的教师已摒弃了“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运用投影仪,但数学课上投影片的优点只是节省板书时间,增加课堂容量,着重体现教师自己创作,很少注意为学生的参与创造条件。于是出现了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初中几何的教学尤为重要,它使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教师能够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也使教学过程更具生动性和深刻性。拿一节课的课件为例:初三几何“点的轨迹”第一节。首先教师让同学上来尝试:使唯一点p运动后成圆。在没有任何条件下,学生手中的鼠标只能画出一连串不规则的“圆”,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要p点加什么条件后才能使它运动后成圆?学生在经历了亲身实践后很快得出结论:要有圆心(即定点)、半径(即定长),第一种点的轨迹已经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了。于是出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首先作图,找中点,因为半径有无数条,当屏幕上出现半径中点时,慢慢增加半径个数,使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由静到动、由点成形的过程,这个印象应该说是相当深刻的,我想比在座位上苦思冥想效果好得多。教学是抽象的,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多媒体的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它提供的外部刺激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感官包括触觉、视觉、听觉等第的综合刺激。这对于实现“意义建构”知识的获得和保持都是非常有利案例。

三、设计迁移练习,使学生学会循序渐进

在学习某些新知识时,有些与原有的旧知识相离,那么教师就应该设法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寻找有关“材料”连接新旧知识,设计一些迁移练习。例如,在有理数基础上教无理数时,可找“小数”为材料,设计迁移练习题:将3,—2,写成小数形式并回答:1.这些小数各有什么特点?2.这些小数属于有理数吗?这个迁移练习中,用小数作为连接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材料,达到了“通”的要求。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更清楚有理数和无理数,对无理数这个概念的理解也较深刻。应该承认,要做到为学生而教是极不容易的,但我想,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如果主观上能自觉地去想、主动地去做,与没有这样想:这样做,其效果是会大不一样的。而且有了这种自觉性,努力付诸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逐渐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上一篇:浅谈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下一篇:运用记忆规律 提高识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