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困生渗透“爱”的价值观教育

时间:2022-07-29 08:37:18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困生渗透“爱”的价值观教育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学困生在数学方面的主要表现,并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对学困生渗透“爱”的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学困生 “爱”的价值观教育

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D尊先生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何谓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方法、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而基于初中数学教学的视角,又应该如何对学困生渗透“爱”的价值观教育呢?我们应该动之以情,给学困生一片爱心;“弃重求轻”,培养兴趣,充分展示数学的美,令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勤于鼓励,使学困生在表扬声中逐渐进步;认真把好考试关,注重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最终使每个学困生形成爱自己、爱他人、把爱洒满人间的价值观。

学困生的转化,是数学教学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数学教师感到很难处理的一个问题。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无条件地升入初中学习,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初中教材内容的加深、教学要求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变、外界因素的干扰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特别严重,在数学学习方面尤为突出。优等生在不断减少,后进生在逐渐增多,而且队伍越来越庞大。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定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学困生主要表现为:基础差,上课不专心听讲,精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平时作业靠抄袭完成任务,考试经常挂红灯、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没有积极性,等等。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因此对学困生的转化、对学困生进行“爱”的价值观教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就结合十几年来的数学教学经验,结合我区的数学高效课堂模式,本着对学困生的一种数学教育的责任感,研究在农村高效课堂模式下,如何对学困生进行“爱”的价值观教育,转化学困生,希望与大家共同探究。

在我多年的数学教育教学中,学困生在数学学习方面主要有以下表现。

1.对学习没兴趣。

2.上课不听讲,做小动作,做题速度慢。

3.起点慢,上课跑神。

4.听课听不懂,讲题也听不懂。

5.当时讲题听明白了,然后只要老师不讲,自己就不想,接着就又落后了。

6.自己已对自己失去信心。

7.缺乏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8.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往往视学习为一种负担,认为家长、老师逼迫自己学习,在内心形成消极对抗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

9.“爱”情不高,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的价值观缺乏。

10.缺乏持久的意志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学习潜能会得到有效发挥;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削弱学习效果。因此我认为对学困生渗透“爱”的价值观教育,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1.学会赏识,激发学习潜能,实现“爱”的开始。

在平时教学中老师会不自觉地对学困生“冷眼相看”,极少去关注他们,这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在学习中缺少自信。因此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价值,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也可能是促其脱困的关键。热忱相助,交流真实情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2.民主相处,营造和谐氛围,实现“爱”的升华。

在现今教育体制下,学生需要的不再是一位神圣不可侵犯的严师,而是具有亲和力的长者和朋友。因此,要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师者之真诚,一切都会如你所愿地发展。教师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要能容忍学生出现的错误,要敢于面对学生的异议,更要有改正自己不足之处的勇气。总之,只要能真诚地与学生面对面,心连心,努力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一切必将得到和谐发展。

3.实施有效教学,后消学困,实现“爱”的跨越。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和进步。追求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应该是数学课堂教学永恒的焦点,也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精心组织,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

营造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找准新课的最佳切入点,设计最好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我们应始终把握的方向。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特点,启发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大胆提问、质疑。

(2)确定学习目标,采用分层次教学。

由于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再创造想象能力差,实现不了问题的转化,在知识的接受能力上与优等生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多数学困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达不到教师要求的目标,是被动的,苦恼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承认人的个体差异,对学困生可先降低目标要求,用同一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只会产生更多的学困生。对教材中的许多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可不作要求,只要求学困生记住公式、定理的内容,并能准确运用公式、定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3)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难以畅通。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困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总之,只要我们多一分关爱,少一分埋怨,以真诚之心善待每一位学生,真正调动他们内心的情感因素,继而激发学习激情,逐步树立学习信心,形成必要的学习思维与能力,那么,我们将会发现,所谓的学困生将不复存在,因为他们的心困既解,学困必自解之。他们也将形成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的价值观。

上一篇:新课改下英语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下一篇: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