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时间:2022-07-29 07:52:09

高中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要:当前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测量,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颇高,这体现了时代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动态的理论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有直接意义。

关键词 : 中学历史;非静止性教学;意义;改进措施;

对动态的历史从理论上进行动态的分析。这种动态分析,就是史学意义上的动态。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通观一下历史教学的现状,我认为一些历史教师在“非静止性教学”方面是做得不够的,主要表现在:1.教学视野偏狭,不善打破章节体系的限制,严重依赖教材的固定程式。2.教学缺乏思维含量,静态分析多,动态思考少,而静态分析又多侧重于抠知识点。3.虽有动态,但或失之于罗列史实,或缺乏分析角度和深度。

如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教学,上述缺点就具体表现为:①对这三大历史事件,只依教材安排的叙述顺序,各讲各的,不能对它们进行动态的联想、挖掘和整体的把握,分析出其原因、特点、历史意义等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②对这些事件只囿于一般性的单线条分析,动态思维含量不足,不能对这三大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分析,如对《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这些重要文件,不能站在它们所体现的资产阶级立国原则、革命精神的高度和其历史的进步性上综合考察;③虽然有动态分析,但失之于简单,如只将三大事件的起止时间、“导火线”、转折点等这些表面的东西进行表层类比,而不能选取一个角度(如斗争与妥协问题)进行深刻分析。

二、中学历史运用“非静止性”进行教学的意义

必须认识到“非静止性教学”的好处:

(一)可以使学生深化理解教材

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虽然省却了许多麻烦,但这种教学方式教不出特色,尤其是挖不深教材,更谈不上利用历史科学的内在特征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章节体系的好处是便于组织教学,便于学生分阶段分方面理解局部的历史,但它不利于全面分析和学生深入把握“线”和“面”上的历史。固定的教材内容经过教学的动态处理、组合、优化,会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历史内容的聚合带来了观点的更新,史与论的有机结合带来了对教材的全新理解,对历史问题的追根溯源强化了历史纵深感和对有关历史材料的深入认识。

(二)可以使学生活化教材

“动态教学”化静为动,还史以活,全面活化了教材。如“殖民主义”散见于教材各章,教学中若不对之加以动态分析,学生就难以理解殖民主义在不同时期有着显然不同的特点,对“殖民主义”这一概念就不能从本质上加以理解与认识。

(三)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动态教学”其实就是对教材内容的优化组合。学生对教材有深化的理解,活化的掌握,优化知识结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可以使教学成为一个具有张力的开放系统

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各类相关的历史内容处于动态;立论角度的不同,必然带来不同的论证过程,这就打破了章节体系教学的相对封闭和单一,而使教学具有内容上的开放性和张力。

三、改进原始的历史教学模式,运用“非静止性教学”的措施

(一)做好教学组织形式

目前常规动态是“动态教学”的薄弱环节。在常规教学中,章节内部和外部应有经常的动态联系。对有些历史知识如果不进行动态处理,历史就失去了延续性或参照物,学生理解就有困难。

目前高中历史复习课中的“动态教学”做得尚可,但在动态分析的角度、力度、精度上还须加强。复习动态应该建立在挖掘教材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决不能建立在题海上。

(二)处理好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按历史发展的阶段,将古代、近代、现代各视为一个系统,如可以在“古代”这个系统动态考察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待商业的态度;也可以按不同的领域,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视为一个系统,如可以在“政治”这个系统内动态考察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还可以将联系密切的内容视为一个系统,如动态考察英、美、法等资产阶级革命。

按照前面我们对史学动态性的理解,不同的历史系统之间具有广泛的联系。如为什么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差异那么大?这就要在“中国史”和“世界史”、“经济”和“政治”这些系统之间进行动态考察,比较、分析其差异的根源。

(三)运用好的教学思维方法上

历史的动态虽然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但如果不贯以历史发展的线索,不通过线索寻求动态,“动态的历史”可能就杂乱无章了。有线索的动态是具有历史思维价值的动态。应该明确,这个线索不仅是指史实线索,还包括思维线索。

时间和空间会为我们寻求“动态的历史”提供一些思维角度。如对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程度变化,我们如果从时空的角度考察,可以得出一些超越教材叙述的认识。

通过主题揭示相关历史内容之间的动态联系,可以推陈出新,深化知识。如确定“早期工人运动的性质”这一主题,去考察英、法、德意志的工人运动,就可得出早期的工人运动尚不属于社会主义运动的结论。

(四)在进行“非静止性教学”时,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1.动态与常规的关系

常规内容(指章节中固有的内容)与动态内容是主流与支流的互补关系。常规内容讲析清楚了,“动态教学”才有基础和前提;有了动态内容这些“活水”的注入,常规内容才有源泉和品位。常规内容和动态内容在教学中居于主、次地位,“次”对“主”起着丰富、充实、深化、升华的作用。

2.动态与静态的关系

“静态教学”(指教学活动完全依教材叙述的自然顺序进行)重在传授基础知识,以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知识结构,属于打基础阶段,因而是重要的,要先于“动态教学”进行。“动态教学”重在知识的优化和组合,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属于发展能力的阶段,是不可缺少的。动态和静态也是互补关系,静态为动态作好了知识准备,动态才能上层次。

3.动态内容的切入量与学生的可接受性的关系

动态的论和史的切入,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考虑一节课所能允许的容量,考虑既定的教学主题是否被冲淡。所以,对动态内容,一要审慎,二要精炼,三要深入浅出。

上一篇:谈如何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下一篇: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