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MRI对椎管内肿瘤诊断的价值

时间:2022-07-29 07:48:58

浅谈MRI对椎管内肿瘤诊断的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MRI在定位、定性诊断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8例椎管内肿瘤的MRI资料。结果 髓内肿瘤 8例 ,7例诊断正确。髓外肿瘤 30例 ,诊断均正确。按解剖隔间定位诊断正确率97.3% ,定性诊断正确率 75%。结论 可借助任何角度扫描 ,充分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关键词:椎管内肿瘤;MRI诊断

椎管内肿瘤以往借助CT及脊髓造影进行定位、定性诊断较为困难。MRI的问世及MRI造影剂的应用,对椎管内肿瘤的发生部位及继发改变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为手术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解剖细节,已被公认为椎管内肿瘤的最为可靠的成像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38例椎管内肿瘤的MRI表现,皆在提高对椎管内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的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10~74岁,平均38.6岁。临床上肿瘤生长缓慢,症状较轻,就诊时常长得较大,患者均有病变部位以下肢体疼痛及感觉异常,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极少数可合并瘫痪。病程2月~5年。

1.2方法 使用 西门子 0.35T永磁MRI。常规行矢状位T2WI、T1WI、横断位T2WI、冠状FS。增强用静脉注射15 ml 钆喷酸葡胺行矢状位、横断位、冠状位T1WI扫描,层厚4~6 mm。

2结果

2.1部位 颈段11例、胸段19例及腰段8例。髓内肿瘤10例,室管膜瘤3例,星形细胞瘤7例。髓外硬膜内肿瘤22例,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16例,脊膜瘤4例,蛛网膜囊肿2例。硬膜外肿瘤6例,转移瘤3例,脂肪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2.2 MRI表现 在T1WI像上,10例呈略低信号,20例呈均匀低信号,6例呈等信号,2例呈高信号(其中1例高信号中见不规则低信号)。T2WI像上20例呈不均匀高信号,15例呈均质高信号,3例呈等信号。38例均行增强扫描,静脉团射15ml钆喷酸葡胺后立即扫描,其中8例均匀强化,27例不均匀强化,3例无明显强化。所有病灶行钆喷酸葡胺增强扫描后轮廓均较平扫更清晰,

3讨论

3.1椎管内肿瘤的定位诊断:椎管内肿瘤首先确定其为髓内或髓外占位性病变。①髓内肿瘤常表现为病变区脊髓呈梭形肿胀,两侧蛛网膜下腔均匀变窄,脊髓本身无移位为为髓内肿瘤的特征性定位征像。②髓外硬膜内肿瘤常与脊髓夹角为锐角,见"肩胛征",压迫脊髓移位,病侧蛛网膜下腔上下端扩大,健侧蛛网膜下腔变窄。③髓外硬膜外肿瘤与脊髓之间可见裂隙样低信号影,硬膜外脂肪线形态破坏及连续性中断("硬膜外征"),病侧蛛网膜下腔狭窄。"硬膜外征"在鉴别诊断中有特殊价值。

3.2椎管内肿瘤的定性诊断 根据肿瘤的信号特点及增强方式特征,MR对部分病变可作出术前定性诊断。①髓内肿瘤:室管膜瘤是最常见的髓内肿瘤,约占髓内肿瘤的60%,其次是星形细胞瘤,约占40%。前者起源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终丝等部位的室管膜残留物,可发生于脊髓各段,好发部位是腰骶段、脊髓圆锥及终丝。室管膜瘤边界比较清楚,肿瘤组织血供较丰富,约46%可并发囊变,其囊腔大小不一,可与蛛网膜下腔相通,部分可有出血。MRI表现为脊髓局限性增粗,T1WI呈均匀信号减低区,与邻近脑脊液信号相似,信号亦可不均匀(发生出血、囊变、邻近脊髓中央管扩张时),T2WI肿瘤信号增高,由于水肿亦呈高信号,难以将肿瘤组织与水肿区分开,故常常需要行增强扫描。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强化,水肿区及囊变无强化。后者约占髓内肿瘤的40%,总体而言,I级至II级约占76%,III级至IV级仅占24%,较脑内星形细胞肿瘤恶性程度低,好发于胸、颈段约75%,脊髓远端和终丝约占25%。病变一般较局限,但可呈浸润性生长,尤其儿童往往累及多个节段,甚至脊髓全长。脊髓明显增粗,表面可有粗大迂曲的血管,可发生囊变或合并脊髓空洞,肿瘤恶性程度与病变范围往往不成正比。临床上多见于儿童,无性别差异。T1WI序列上肿瘤信号低于脊髓,T2WI序列上信号增高,病变显示范围较T1WI序列上所见大(由于水肿的原因)。可合并出血、坏死、囊变,故信号可不均匀,出血在T1WI序列上呈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小部分肿瘤早期可不强化,但延迟后仍可见明显强化(恶性呈度低);坏死、囊变、水肿区无强化。总之,不管是室管膜瘤还是星形细胞瘤增强扫描都是必要的,Gd-DTPA增强扫描能确定肿瘤术后是否有残留或复发,并能发现小肿瘤。②髓外硬膜下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和蛛网膜囊肿多见。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施万细胞,神经纤维瘤起源于神经纤维母细胞,两者在病理上常混合存在,组织结构大致相仿,区分较困难,但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神经纤维瘤仅占1%,故现在神经源性肿瘤一般指神经鞘瘤。神经鞘瘤生长缓慢,有完整的包膜,与1~2支脊神经根相连,与脊髓多无明显粘连。可发生囊变,较大肿瘤内可有小片状出血,极少发生钙化。肿瘤向椎间孔方向生长,使相应椎间孔扩大,延及硬膜内、外常呈"哑铃状"改变。T1WI序列上肿瘤略高于或等于脊髓信号,边缘光滑,肿瘤常位于脊髓背侧,T2WI序列呈高信号。脊髓受肿瘤压迫变扁、移位,患侧蛛网膜下腔扩大。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均一或不均一强化,肿瘤边界更加锐利清楚。脊膜瘤占椎管内肿瘤的25%,起源于蛛网膜细胞或其与硬脊膜的间质成分。常单发,胸段多发,颈段次之,腰骶段极少见,大多数呈圆形或卵圆形,肿瘤宽基底较宽,与硬脊膜紧密相连,大部分可见钙化(约1/3),年龄越大,钙化率越高。T1WI序列上呈等信号,少数低于脊髓信号,T2WI序列上肿瘤信号多有轻度增高,发生囊变时呈明显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囊变区不强化,与脊髓界限清楚,可有硬膜尾征。③髓外硬膜外肿瘤:绝大部分为恶性肿瘤,对其正确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转移瘤3例,主要表现为受累及椎体出现异常信号,在T1WI上为界限清楚的低信号,T2WI上呈高或等信号,常见多个椎体,有时椎体可出现塌陷,但椎间盘未有改变,同时在病变椎体的后方有软组织信号,椎体转移常见为胸椎,其次为腰椎,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脂肪瘤1例,T1WI、T2WI均呈高信号,FS序列上表现为信号明显减低,增强后无强化。海绵状血管瘤2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硬膜外脂肪的变化在鉴别诊断中有特殊价值,硬膜外脂肪线形态破坏及连续性中断,也被称为"硬膜外征"。

综上所述,MRI在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定位准确,并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MRI是椎管内肿瘤的首先检查方法,是其他影像学检查无法比拟的。

参考文献:

[1]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332.

[2]朱文珍,王承缘,周义成.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1:708.

[3]谢证明.椎管内硬膜外肿瘤MRI诊断与鉴别诊断[J].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2007,16(4):189-190.

[4]白人驹,张雪林.医学影像诊断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3.

上一篇:护生不同阶段临床实习表现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优质护理干预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护理对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