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虚词备考支招

时间:2022-07-29 06:49:14

高考文言虚词备考支招

古代汉语中虚词数量不多,且必须依托实词或语句存在,但在古文语法与表意中,虚词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高考古文阅读能力的重点考查内容。

高考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要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这18个虚词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近年虚词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单独设题,目前各地高考都以选择题作为考查题型,属客观题。2、句子翻译,在句子翻译中对个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考查,属主观表达题。本文主要谈前者。

一、广东高考虚词考查纵向梳理

针对虚词单独设置的选择题,是广东高考每年必考的题型。现将2005-2014年广东高考的虚词选择题考查情况整理如下:

由上表统计可知,①近十年来广东高考共考查了13个虚词,考查次数分别是:以9,之4,为4,于4,所4,因3,且3,而3,其2,乃2,与2,则1,者1。近10年内未考的虚词有:何、若、乎、也、焉。②近八年考查的语句不再引用课文,而是全部来自选文,因文设题,随文考查,遵从考纲,考查辨识能力。

从考查内容来看,虚词考查主要集中在意义和用法两方面,即对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进行辨析。

例:(2013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议以咏首荐

若以一部校故

B. 咏引前事为言

为乡里所称

C. 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D. 饥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

【答案】C

【解析】A项“以”都是介词,分别解作“把”和“因为”,意义不同,用法相同。B项“为”分别是省略宾语的介词和被动句的介词,分别解作“替”和“被”,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C项“而”都是表顺承的连词,可不译,意义和用法都相同。D项“者”分别是放在动词形容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结构的助词和用作句间停顿的助词,前者解为“……的人”,后者不译。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密不可分的,虚词在结构上、词性上的语法功能决定了它的意义。从2013年的这道虚词题可以看出,这种虚词的辨析包含:①不同词性,不同意义;②同一词性,不同功能,不同意义;③同一词性,同一功能,不同意义。

这种从选文中摘取四组8个例句、每组两两比较,考查其异同的方法过去连续8年保持不变。

二、2014年广东高考虚词考查新趋势

这两年文言文阅读的考试题型都在稳中求变,如增加考查文章内容的主观问答题,将古文断句改用选择题形式考查等。2014年广东卷文言虚词题就改变了长年辨识所选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题型,采用选词填空的方式。新题型考查时涉及的虚词增加,能力由理解偏向使用,对考生的要求更高。

例:(2014广东卷)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②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

A. ①且 ②则 ③所

B. ①以 ②于 ③因

C. ①且 ②则 ③因

D. ①以 ②于 ③所

【答案】B

【解析】本题仍然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但形式发生变化,增加至6个虚词且采用选词填空的方式,考题继承中有创新。

①处是王尧臣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以”,介词,表原因,合乎语境;“且”,无论是连词(表递进、并列、让步等),还是副词(姑且、暂且、将要),均不合适。②处是范伟在刘敞被召还之后翻供的次数至四五次之多,用介词“于”,组合为“至于”,表示到达某种程度。“则”,连词(承接、转折)与副词(于是、就)用在此处均不通。③处是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时引经据典来讽谏, “因”有“凭借、依据”的意思,“所”与后面的“以”连用,就变成“所以”短语,表意不通。

当然,若从做题角度说,可以采用排除法。因为AC/BD项的①和②是一样的,所以只需判定其中一句即可;再比较③,不难选出正确答案B项。

其实,这种题型并非广东独有,2014年湖南也用这种题型考查文言虚词。

例:(2014湖南卷)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

A. 而 因 之

B. 则 为 所

C. 以 乎 之

D. 且 于 所

【答案】C

【解析】①处是圣人建房子来居住。“为屋”与“居”两个动作之间需用连词,“以”与“而”都可作连词,表目的或承接。②③处是希望避免上述两种情况的危害。②处“免”后跟着宾语,“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引出对象;③“二者”与“患”之间应该是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需要一个结构助词 “之”来连接。

从两省的虚词设题与解答来看,这种题型可考查的虚词数量会更多,更看重学生对语境的理解和对语法的把握,比以前的两两比较难度加大。

三、2015年文言虚词解题技巧指导

既然大纲已经有明确的18个虚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各个击破。

夯实课内文言基础知识是解答虚词题目的基本前提。在平时文言教学中,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贯穿在课文中,高考虚词考查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对课内知识的延伸。若只是一味翻文言词典,背语法,始终生硬。所以做好虚词题,首先要掌握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何掌握?依纲靠本,即对照考试大纲规定的虚词逐个归纳整理,尤其注重课文里出现的含这些虚词的句子,列一份以课内文言虚词常见意义和用法为例的知识清单,辨识掌握。

在基本掌握文言虚词知识后,我们就要灵活运用,文言虚词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语境推断。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大都具有多项性,要确定其具体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这里要表达的是村中人听了渔人的话感到惊讶,根据语境应该理解为“竟然”,而不是“才”或“然后”。

语境辨析是最基本、最正统的推断法,它依托的是我们对文意和文句的理解。

例:(2012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出为川东道/结为婚姻

B. 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C. 灾民赖之无失所/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

D. 澍毅然以身任/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答案】A

【解析】A项前句是陶澍调出作为川东道台,后句是结成作儿女亲家,“为”都译为“作为”,动词。B项前句是三十多年的纠葛豁然明朗,“之”译为“的”,结构助词;后句是开掘引水,将它导入淮河,“之”是代词,指河水。C项前句是灾民依靠它没有失去住处,“所”译为“处所”,是名词;后句是淮水经过的地方,劝勉百姓修堤约束河水,所字结构,不译。D项前句是陶澍毅然亲自担任,“以”表修饰,不译。后句是把海运节省下来的二十余万的银两用于治理吴淞江,“以”译为“把”,介词。

虚词辨析必须在具体的文意句意中,有时如果离开具体语境,一些虚词的意义就无从判断了。如: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根据前文,①句应该是批评父母自身不从师学习,“则”字不能解释为表顺承的“那么”,而要译为表转折的“却”。②句说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经在船上了。“则”表示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可见,虚词辨析首先要有对文章和文句的准确理解,当文意句意理解畅通,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就自然显现了。

2. 语法推断。

基于虚词本身的特点,很多虚词的意义是通过其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体现的。文言语法和现代汉语的语法一样,在辨析虚词时,要特别注意其词性,虚词词性(或在句中的语法作用)也可以通过它前后的词句去推断。

例:(2011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智能亦自可韬/语其妻曰……

B. 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 令捕之杖毙,弃诸野/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答案】B

【解析】A项的“其”字都在名词前面,是代词,译为“他的”。B项前句中“以”后跟名词“武力”,是介词,译为“凭借”;后句“以”在“越关”及“过”之间,是连词,表顺承。C项的“之”都跟着动词后面,是代词,代罗提督。D项“尽”都是副词,译为“将近”。

又如“之”、“者”等虚词,它们本身就在文言句式中起句式语法标志的作用。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①句是定语后置句,“之”是定后标志,无义。②句是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标志,无义。

要真正掌握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考生必须有基本的汉语语法知识。可惜很多高中学生对汉语语法并不了解,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对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辨析。建议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攻克这一知识要点。

3. 句位推断。

很多虚词在句中不同的位置就会起不同的作用,表达不同的意思,所以我们有时也可以根据虚词在句中位置的异同进行辨析。

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

其险也如此 (《蜀道难》)

B.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路曼曼其修远兮(《离骚》)

C.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逍遥游》)

生乎吾前 (《师说》)

D. 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张中丞传〉后叙》)

【答案】D

【解析】A项两句的“也”字分别在句中不同位置,分别是句末语气助词,和句间停顿助词。B项前句的“其”字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后句的“其”字放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义。C项两句的“乎”字分别在句中不同位置,前句的“乎”是句末语气助词,后句的“乎”相当于介词“于”。D项两个“所”字都分别放在动词“在”“佩”之前,是所字结构。

一般来说,句首的虚词常表示揣测、反问、婉商、期待等语气,句中的虚词常起舒缓语气、构成停顿等作用,句末的虚词常表示陈述、判断、疑问、感叹等语气。

4. 代入检验。

这种方法适用于选词填空的考查题型,像前面提到的2014年广东虚词题,就可用此法操作。将判断出来的虚词代入句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选用。此法在前面答案简析中已提到,不再赘述。

以上是虚词辨析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若在掌握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上,辅之以技巧,那虚词辨析就会轻松多了。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六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上一篇:从中荷建筑特点看两国不同的文化心理 下一篇:论元禄时代歌舞伎领域的“明星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