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经济语篇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

时间:2022-09-29 02:59:24

中英经济语篇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

摘 要:传统的隐喻观从修辞角度解读文本,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隐喻观为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角度。经济的运行与发展对一般人来说较为抽象,概念隐喻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加深理解。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石,对经济语篇中的隐喻实例进行分类解读,发现概念隐喻的普遍性,同时找出中英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个性差异。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概念隐喻 经济语篇 文化差异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经济活动的运行与发展得到了广泛关注,对经济活动的分析报道也层出不穷。21世纪财经网、《中国日报》(China Daily)等中外权威报刊的经济语篇中存在大量的隐喻描述,对其分析有助于理解经济活动中的概念,对经济活动起指导作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在Lakoff和Johnson的分类基础上,将经济语篇中的隐喻概念分类分析,发现概念隐喻在中英经济语篇中的普遍性。汉英民族文化和社会背景存在较大差异,人们的体验认知受其影响也存在差异,因而中英概念隐喻各有文化特色。

一、概念隐喻理论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隐喻的概念,他在《诗学》第21章中指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他物,这个词就是隐喻词。这属于传统的隐喻观。传统隐喻观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方法,一种附属于语言之上的语言形式。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及发展,20世纪以来,Lakoff,Johnson,Gibbs,Sweester,Kovecses等人从认知角度出发重新阐释隐喻现象,为哲学、心理学、人类学、儿童语言习得做出了贡献。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方式。20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发表了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为认知隐喻的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跨领域映射(cross-domain mapping)。人们将具体熟悉的概念映射到抽象陌生的概念上,这种映射是单向的和部分的,不是随意的,所映射的部分与原来的部分保持概念一致。以ARGUMENT IS WAR为例,用人们熟悉的战争概念来描述相对陌生的辩论概念。战争可视为一个概念系统,“战争”作为始源域,将对战双方、紧张局势、胜负结果等因素分别映射到“辩论”目标域中,使之简单化、具体化。

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概念隐喻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束定芳、蓝纯、赵艳芳、王寅、王斌、李福印等学者纷纷展开研究。隐喻已经成为认知科学中的重要话题,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哲学、心理学、语言教学、翻译学等等。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打开了认知科学的新一页,为将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Lakoff和Johnson在书中总结了概念隐喻的三种类型: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它们相互联系,并不孤立。方位隐喻使我们通过空间概念来认识世界。例如:HAPPY IS UP; SAD IS DOWN(高兴是上,悲伤是下)。本体隐喻是将抽象情感或概念的非自然物体想象成为具有空间界限和体积的自然物体(江静,2006)。例如:INFLATION IS AN ENTITY(通货膨胀是实体)。结构隐喻使我们用高度构造性和简单描述性的概念去构造另外的概念,如TIME IS MONEY(时间是金钱)。本文在此分类基础上进行细分,通过分析语料发现中英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共性和差异。

二、经济语篇中的隐喻概念

本文将经济语篇中的常见隐喻分为五个隐喻概念:方位喻、市场是战争、资金是流水、经济是建筑物、经济现象是气候。

(一)方位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方位喻是参照空间方位组建的隐喻概念。将生活中体验得到的“上―下”、“高―低”、“前―后”等空间概念映射到情绪、数量、地位、权力等抽象概念中,形成一系列用方位词表达的语言形式。在涉及资金、价格、数量、质量等概念时,方位喻颇为常见。

(1)武锅股份的国外业务量有所增长,因此,关联交易也逐年攀升。

(2)仅8个月时间股价即从73.95港币的高位跌至24.85港币,跌幅高达66%。

(3)China local debts growth down, problems hang.

(4)Local government debt piles up.

(二)市场是战争(Market is war)

随着经济商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济语篇中价格战、贸易战、广告战、工资战频频出现。传统的战争图式中有进攻、防守、对峙、战胜、伤亡、输赢等因素,这些结构被映射到对应的目标域即市场上,就形成了“商场如战场”的表述。

(1)当前民用液化气市场竞争停留在低层次上,“洋气”进军这个市场将使用何种“武器”?

(2)Whether it is called a trade war or not, the punitive measures against China are a possibility in Europe.

(3)VW’S chief, under fire, fights back.

(三)资金是流水(Capital is liquid)

水的流动源源不断,富有活力。将水的概念图式映射到经济领域,以更好地解释经济范畴中的概念。

(1)尽管发行节奏、申购规模得到了控制,但申购资金对二级市场流动性的分流效应依然存在。

(2)审计署点名中石油国资流失。

(3)States is not a party to the ERM, so it can let its currency float―more precisely, sink relative to the mark and the currencies.

(四)经济是建筑物(Economy is building)

良好建筑物的特征是有合理的结构、稳固的基础,能挡风遮雨,不易倒塌。在汉英文化中,人们对建筑的认知相似,将建筑概念映射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中。

(1)与河南省商务厅及郑州市郑东新区管理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郑州业务的开展奠下稳固基石。

(2)Threat of sector sanctions may be driving Putin to try to avoid penalties that could have a devastating impact on the already shaky Russian economy.

(3)When confidence disappears, markets decline and collapse, countries stumble and pain begins.

(五)经济现象是气候(Economic phenomenon is climate)

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非常密切,对天气的关注度非常高,因此气候的隐喻使用在经济活动中也较频繁。

(1)从IPO正式开闸以来,市场对新股的关注度持续升温。

(2)国际油价阴晴不定 国内成品油调价预期现分歧

(3)Whether it is a real tempest or just a storm in the teacup would determine if authorities will substantially loosen its monetary stance.

三、隐喻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与人的体验认知密切相关。汉英虽属不同语系,但由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体验认知相似,对方位、战争、流水、建筑物、气候等方面的理解认知相近,在描述经济领域的抽象概念时,运用的概念隐喻相似。这证明,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具有普遍性。

同时,汉英分属汉欧语系,文化和社会背景存在较大差异,认知寓于各自的民族文化与社会背景中,带有各自的文化色彩。概念隐喻是非字面意义的表达,由推理(inferring)得出。在推理中,文化对意义的解读产生巨大影响。举例来说,战争隐喻中汉语会出现“回马枪”“四面楚歌”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喻体,蕴含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典故,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也证明了文化对隐喻认知的巨大影响。

四、结语

经济活动中的概念对读者来说较为陌生抽象,隐喻概念形象地解释了经济运行发展的情况,使人们更易理解经济的运作及开展。本文通过对中英报刊经济语篇中隐喻概念实例的分析,阐明概念隐喻在汉英经济语篇存在的普遍性,探讨了汉英概念隐喻的差异性及其社会文化原因。

本文的研究存在一些缺陷:收集的语料不够丰富,对英语文化的分析不够。本文也希望通过分析汉英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运用,加深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理解,做出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Aristotle.Poetics[M].Trans.W.H.Fyf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2.

[2] 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Z].Chicago,1980.

[3] 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Z].In And-rew Ortony(ed),1993.

[4] 江静.三种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3).

[5] 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

[6]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 袁影.论战争隐喻的普遍性及文化渊源[J].外语研究,2004(4).

[8] 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上一篇:河北省涞水县义安镇高洛“音乐会”调查报告 下一篇:从校训看中西方大学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