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7-29 05:35:13

生源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随着人口出生率的急剧下降,全国高考生源数量明显下滑,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出现了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高职院校必须在国家政策范围内,结合自身实际,提前准备,精心谋划,以前瞻的忧患意识重视招生,以高效的管理模式引领招生,以务实的宣传举措推进招生,以优秀的教学成果带动招生,以过硬的就业质量拉升招生,以多元的录取方式拓展招生,才能把握招生工作的主动权,及时应对与化解生源危机。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源危机;招生工作;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25-03

招生工作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随着人口出生率的急剧下降,全国高考生源数量明显下滑,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出现了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从2011年起,江苏省已开始试点实施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分类招生,部分学校逐渐开始实行自主招生、单独招生、注册入学。面对未来几年的生源状况和招生政策的微妙变化,高职院校必须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提前准备,迎难而上,精心谋划,多管齐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招生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才能把握招生工作的主动权,及时应对与化解生源危机。

一、把握生源规律,以前瞻的忧患意识重视招生

据统计,1984~2020年我国适龄人口变化情况如图1。由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2020年前适龄人口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4~1991年的上升阶段;第二阶段为1991~1998年的下降阶段;第三阶段为1998~2008年的上升阶段;第四阶段为2008~2020年的下降阶段。从适龄人口增幅来看,1984~2020年适龄人口总体平均增幅为-0.78%,第四阶段的局部平均增幅为-2.27%。而且将不会再重新出现历史上出现过的高峰。未来五至十年,适龄高考生源继续下滑,下降趋势将持续到2018年。

另据统计,江苏省未来5~10年高考生源情况如表1所示。表中预测生源不含复读和中职生,普通高中和中职按1∶1分流预测。由此推算,现在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六年后将参加高考,不考虑缀学、死亡等因素的影响,六年后江苏省初中毕业生总数只有65万人。根据目前的招生规模,按普高与职高1∶1升学比的数据测算,高考录取人数超过报考人数,到那时部分高校即使将招生门槛降到“0”分,也难以招满学生。高考生源持续减少,中国高等教育拐点在即,持续10年的高等教育“野蛮生长”即将终结。

面对生源下滑的客观形势,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或无区位优势的高职院校,为应对生源下滑的影响,首先必须准确预测和把握生源规律,时刻充满忧患意识。正如《易传》所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时时牢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时时警惕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危机,在招生工作中,提前准备,迎难而上,精心谋划,采取措施去应对困境。

二、突出全员参与,以高效的管理体制引领招生

高职院校应把招生工作放在决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和决策,在招生工作方面形成了“三个一”的管理新格局。

首先是完善一个运作良好的招生机制。要把招生工作的重心下移,以系部为单位,实行按地区分片负责制,定点宣传,专人负责,做到“宣传、工作责任、奖罚三到位”。各系部高度重视,充分发挥主动性,动员师生一起参加招生宣传工作,并主动为他们提供宣传资料。大力倡导招生工作全员参与,要求“人人关心招生、人人重视招生、人人参与招生、人人落实招生”,并制定和完善相关措施和考核细则,深入中学广泛宣传。

其次是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招生队伍。学院要挑选出一批素质好、作风正、能吃苦、责任性强、有较强表达能力的教师组成各片招生宣传队,不断提高宣传的力度与可信度。要对招生宣传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招生政策、招生纪律、学校的办学情况等。对考生及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如:录取规则、收费及奖贷学金设置、转专业、弹性学分制、近几年的录取分数、毕业生就业去向以及社会需求的前景等学生和家长关注的问题,要求招生宣传人员做到烂熟于心,重点宣传。

最后是开好一次求真务实的招生论证会。及时召开由招就处、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参加的招生专业论证会,详细分析各专业上年度新生第一志愿报考率、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就业率,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并对新专业的申报和老专业的改造提出具体意见。通过建立专业建设和招生预警机制,从而为下一年度合理地调整招生专业和分专业计划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三、坚持多管齐下,以务实的宣传举措推进招生

高校招生宣传是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大众介绍高校,组织动员考生报考高校的重要形式,也是高校间展开竞争的重要手段。招生宣传对提升学校整体形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是拓宽宣传渠道、提高针对性。进入信息化时代后,虽然考生和家长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面对面的交流仍然是考生和家长最为信赖的重要渠道。为此学院要组织招生人员积极参加江苏省和各市招办组织的现场咨询会,与考生及家长面对面,实事求是地介绍学校办学特色、办学资源、就业优势,解答考生及家长迫切想了解的问题。除了采用传统的方法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宣传。狠抓校园网的建设,注重校园网内容的更新,实时报道学校的最新动态,将学校的招生政策、专业介绍、招生计划以及历年的录取情况公布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参考。利用校园网开辟《考生问答》专区,并积极参加各省招生机构组织的网络咨询会,实时回答考生及家长的问题,提高招生宣传效果。二是准确把握时机、体现时效性。考生了解招生信息和学院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主要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分别是寒假期间和高考结束填报入学志愿前。在寒假期间,学院印制精美的贺年卡、慰问信、宣传日历彩页,免费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并组织学生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回母校进行宣传,提前向考生发放招生宣传材料,做好前期宣传工作,扩大学院影响。在填报志愿前,学院举办校园开放日,热情接待来校实地考察的考生及考生家长,将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资源展现给考生及家长,让他们对学校有感性认识。通过建立社会、考生家长与高职院校沟通的桥梁和平台,提升高职院校的知名度,让社会、考生及其家长详细了解高职教育的特点、学习和实践内容、就业方向等信息,不断提高报考率和生源质量。三是建立生源基地,保持招生持续性。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都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有利于高职院校与中学形成比较稳定的联系纽带。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教师与当地中学联系紧密的优势,确定教师定点联系中学作为生源基地,每年与之举办联谊活动,组织学生来校参观;并选派教师到中学开展知识讲座和技术报务;召开中学校长和教师座谈会,共谋发展互助共赢之策。

四、注重内涵建设,以优秀的教学成果带动招生

优秀的教学成果是吸引考生眼球、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法宝。“宝剑锋从磨砺出”,优秀的教学成果是职业学院注重内涵建设的必然结果。坚持“校、政、行、企”互动共建,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紧紧抓住内涵建设不放松,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四大建设”为着力点,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规范的高等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以高素质、高技能获得高就业竞争力。

五、突出就业质量,以良好的就业质量拉升招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们上大学,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职业情操,提升综合素质,最终都是为了寻找或选择一份适合于自己的理想工作。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就业好才是真的好。职业院校如果没有“就业畅”,就无法带来“招生旺”。我们在考生调查及招生现场咨询中,常常听到的第一句询问就是“你们学校就业怎么样”,可见学生最为看重的就是学院的就业情况。学院要把推进“充分就业、满意就业”作为学院的重点内容抓紧抓好,实行就业二级管理,成立就业二级机构,做到组织领导、机构网络、制度措施和经费设施“四个到位”。设立就业信息查询室,利用橱窗、报纸、网络等形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咨询和就业指导。努力创设职业氛围,拓展就业指导工作新境界,构建全员参与就业机制、“实习—就业”一体化机制、就业指导全程化机制和毕业跟踪帮扶机制,像关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关爱学生,确保每一个学生充分就业,满意就业,用较高的就业质量赢得了众多学生、家长、企业对学院学生素质与办学质量的认同与报考。

六、完善教育体系,以多元的录取方式拓展招生

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招生的生源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三校生(中职、技校、中专)为辅,生源结构较为单一。为拓展高职院校有效的生源范围,学院应尝试自主招生、注册入学、社区培训等多元录取方式,畅通普高与职高通道,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兴趣、特长、学习状况以及需要与可能,自主选择或接受高等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自由地向普高和职高(中职)分流,探索职业教育本科、专科、中职(职中)办学层的多层次办学。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教育模式,主动关注社区教育,积极承担起相应的社区责任,认真做好社区文教、卫生、科普、物管、安保、娱乐、体育等各方面教育培训工作,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提升社区服务功能。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联姻,开展短期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建立“厂中校”,既可以为企业引进人才解燃眉之急,又可为没有条件上普通高职院校的技术工人提供优质的学历教育,还可以促进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发展。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60%以上,学院要主动为“三农”服务,对农民、转业军人、想换工作的农村青年,开展科技培训,开发农村生源市场。开展考前辅导培训,通过各种学历考试、职称考试、证书考试、家教、专业技能辅导等社会培训,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优势,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考前辅导。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B].2009-12.

[2]徐耀生.高职生源状况及化解困局的对策[J].职教论坛,2011,(10).

[3]张宇.生源危机视角下高职院校的发展路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1年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研究课题(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子课题)

作者简介:徐耀生(1962-),男,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职业指导师,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招生就业、高校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上一篇:制图课程CAD技能考核探讨 下一篇:关于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