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诗歌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29 04:05:18

浅谈高中诗歌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旋律,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根本目标的审美教育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诗歌因为有着生动典型的意象,优美凝练的语言,炽热浓郁的感情,优雅深邃的意境等特点,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朱光潜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开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文学。”作为一名高中的语文老师,我觉得更应该利用诗歌教学,来致力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高中的诗歌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优化教学方法。下面就教学方法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吟唱法

自古以来诗歌就和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它会唤起学生心中的情绪,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一个或者一系列模模糊糊的形象。而高中生大都是喜欢音乐的,吟唱法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吟唱法利用音乐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学生产生审美的兴趣,能够更有效地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有了音乐,学生在吟诵中可以记诵的更快,记诵的更牢固。现在又有了多媒体的加入,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渲染课堂气氛,能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在教授《月下独酌》的时候,我就引入名家吟唱,播放了古乐《高山流水》,在古乐声感染下,学生很快就能理解李白孤傲的心情;教授《登高》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杜甫的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思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我把阿炳的《二泉映月》作为课堂的背景音乐,让二胡那如泣如诉的声音引领学生走进杜甫的世界。

二、诵读法

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就是老百姓在日常的生产劳动中喊出来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来读出诗歌的情感。诵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有它的优势的,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时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一直以来,由于缺乏适当的指导,往往是读了很多遍都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能体会到诗歌中的神韵。

诵读有三种方式,即:音读、意读、情读。音读就是读准字音、读出句子的语气、读准句子的节奏。它是诵读诗歌的基本方式。例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读的时候停顿准确,诗歌的情感渐渐地就通过诗歌的这种节奏与韵律传达出来。意读是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的学习过程。在教授李白的《将进酒》的时候,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意思,也感受到李白的满腔豪情。在初步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情读,就是要读出作者通过诗歌所要表现的情感。教师要求学生在诵读时要感悟字里行间的浓浓的情感,让自己一步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作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之于己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之于己心。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出神入化的音乐的描绘,我让学生朗读时,要注意抑扬顿挫,要读出琵琶声的忽而如急雨,忽而如私语,忽而如黄莺的啼叫,忽而如泉流的阻塞,要体现出音乐本身音韵的和谐、旋律的优美、节奏的高低长短变化。在朗读中学生走进了琵琶女的世界,感受到了琵琶女飘零的身世,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

三、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的种类可分为实物、标本和模型的演示;图片演示;实验的演示;幻灯、录音、录像和教学电影等演示;教师示范动作的演示等。演示法一般是用来展现现实世界中难以展现的模糊的内容。教师可以将所要教授的内容,比如所涉及的物像、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教学中,并按照教学要求一步一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对社会的了解不深入,生活经验有限,同时还不是很了解对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诗人当时的思想。正是由于这时空的差距,学生们对当时历史、服饰、器物以及风土人情等的理解上是有隔阂的。这种隔阂阻碍了审美主体对客观形象的把握,不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演示法,再现当时的风土人情、服饰器物,有利于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同时利用多媒体的诗歌教学,有音乐,有画面,从视觉、听觉等方面从不同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进一步走入诗歌创设的意境氛围,深刻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四、比较法

学生在比较中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文学素养。

1.同题诗歌的比较

比较品味同题或相同题材的诗作,比较同题诗歌的细微之处,有利于把握诗歌的精妙之处,也有利于高雅纯正的鉴赏趣味的养成。一个富有诗心的语文教师都就是在不断比较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就如谢眺的《玉阶怨》和李白的《玉阶怨》,这两首词都是宫怨诗,都未著一个“怨”字,字里行间怨意直露,比较吟读之后,发现怨意不同。谢眺的诗中抒写的是幽居深宫的宫女长年不见君王的怨情,但更多的是对对方的牵挂、关爱。李白用其题保留其意象,但女主人怨对方更多的是失望。同样的在教授贺知章的《咏柳》和曾巩的《咏柳》时,我让学生比较柳的意象,学生对柳的象征意理解得也更加深刻了。通过同类题材的诗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明白作品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的问题,从而更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诗歌意象的比较

我在教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时,我就放弃了逐字逐句讲解的传统教法,而运用了比较法。我让学生阅读了三首同是写愁的诗词,一首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一首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还有一首李白的《秋浦歌》,研究三首词选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愁思的,并说明这些不同的愁思与所用意象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的“双溪舴艋舟”表示国破家亡之痛,痛之悲是舟难以承载的;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一江春水”,则表示亡国之愁绵长,愁之汹涌如这春水一般;李白的《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同样也是写出了愁之深,愁之绵长。在此基础上我稍加引导,学生便理解到不同的物象可以表达诗人不同的情感,从而把握了诗歌创作“意”与“象”之间的关系。在理解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中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就更简单了。

3.诗歌情感的比较

诗歌贵在抒情,古今中外的好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带领学生体验、陶醉在这种审美的情感之中成为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诗歌的不同情感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诗歌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有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山水隐逸之情、羁旅之情、伤悼之情……有激情、温情、豪情、柔情、慷慨之情、悲愤之情等等。苏轼的《江城子》是悼亡词的优秀诗篇,之所以有穿越时空的感动力量,就在于它的情真意切,数百年来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

相同的意象,在不同诗歌中抒发不同的情感,“月”这个意象,既可以表达思乡思念亲人引发的离愁别绪,如“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又可以表现亡国之怨,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也可以抒发盛衰无常之感,“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不过女嫱来”,也可以表现对团圆的期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优美的诗歌就好比春夜细雨,它于无声处洗涤心灵,陶冶性情,塑造品格,培养高尚情操。优美的诗歌可以直接撼动心灵,升华情感。诗歌魅力源自它的无强制性的、非功利的审美方式,帮助学生体悟诗歌魅力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对诗歌之美的发现和感受中去理解作品,理解作者,进入一个精神的理想境界,由此实现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就其教育的效果而言是超过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对学生的影响是更加深刻而久远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诗歌教学,阐述诗歌中所蕴含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审美教育始终贯穿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

上一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改革与创新 下一篇:文言文教学的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