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一天》对同名小说主题的升华

时间:2022-07-29 02:33:15

论电影《一天》对同名小说主题的升华

摘 要: 《一天》是英国当代作家大卫・尼克斯的畅销小说,讲述了一段感情在20年间的起起落落及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小说于2011年被搬上银幕,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电影对小说的故事结构、故事时间及故事情节进行了艺术化的改编,既凸显了人物形象,又实现了对小说成长主题的升华。

关键词: 电影《一天》 同名小说主题 升华

电影《一天》改编自英国当代作家大卫・尼克斯的同名著作,由丹麦导演罗勒・莎菲执导,美国演员安妮・海瑟薇和英国演员吉姆・斯特吉斯联袂出演,主要讲述了一段感情在长时间洗礼中的起起落落及男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影片于2011年8月19日在美国上映,电影《一天》仍然承袭了原著中的故事主线,基本上维持了原作的风格,但在很多具体方面做了大胆的取舍和删改。这样的改编与叙事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人物立体化的塑造,但更成功地升华了主题,奠定了故事的感情基调。本文旨在通过对原著小说与电影版《一天》的对比分析,探讨电影版《一天》较之小说在主题深化方面更成功之处。

一、小说的主题

小说《一天》讲述了追求及时行乐的富家公子德克斯特和为生活打拼的普通女孩爱玛从大学毕业时相识,继而在20年的时光里相知、相爱、相离的人生历程。表面上看,这部小说展现的是一个曲折的爱情故事,实则体现的是在爱情掩映下的人的成长。

德克斯特的成长主要包括其心智的逐渐成熟和自身责任意识的觉醒,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职业方面

身为富家公子,德克斯特经历了从毫无事业心、及时行乐到追求名利虚荣又到踏实做好平凡之事的渐进式转变,折射出其心智的逐渐成熟及自食其力的责任感的增强。

故事一开始,男女主人公即将大学毕业走向独立的成人生活。对此,女主人公爱玛对未来的日子既期待又充满焦虑,不断暗示自己要鼓起勇气、振作精神,切实改变,哪怕不是整个世界,而只是周遭的小世界而已。相比之下,德克斯特对未来毫无准备也毫不忧虑,继续富家子弟的随性生活。当爱玛问起他毕业后的宏伟计划时,他不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干一展宏图,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而是让父母先帮他搬走行李,自己随后及时行乐,去法国、中国、印度等地旅行。被追问未来,他只是想出“富人”或“名人”这类模糊的概念,缺乏具体的目标和计划。随后在罗马和妈妈谈起职业选择时,也是以虚荣为出发点,“眼下他选择职业的主要标准就是要在酒吧里有面子。贴着女孩子的耳朵大声喊上一句‘我是专业摄影师’无疑是体面的,若能再来一句‘我做一线占地新闻,或者其实,我是做纪录片的’就锦上添花了”(大卫・尼克斯,2012:30)。然而,就是这虚荣的目标德克斯特还不曾努力奋争就放弃,因为“他不能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辛苦打拼”(大卫・尼克斯,2012:53)。

侥幸的是,在印度火车上邂逅的一位妇人给了他一份电视台的工作,起初打杂跑腿,接着当调研员、助理制片人,直至出镜当上主持人,在这个领域的登场辉煌而迅疾。虽然有一丝怀疑自己会因才华欠缺而止步不前,或担心青春不再无法胜任这个行业后将何去何从,他还是沾沾自喜于这个行业的光鲜体面,并借此放纵狂妄与迷乱。

好景不长,在电视行业混了七年的德克斯特被新的潮流取代,他被栏目解聘了,留下的反而是不专业和傲慢的名声。离婚后,德克斯特终于同爱玛走到了一起,在爱玛的支持下,利用自己喜欢美食、懂红酒的优势,经营起一家兼卖食品的小咖啡馆。这与他曾经对职业的要求是天壤之别,但这却是“多少年来,他第一次由衷地感到了自豪”(大卫尼克斯:300),远离流光溢彩的过去,如今这安静寻常的小店却让他第一次感到做回了自己。曾经花天酒地还不愿付出努力的德克斯特终于浪子回头,安分守己地开始自己平凡却幸福的人生。

2.爱情生活方面

德克斯特是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的富家公子哥,凭借俊美的外形,他的身边不缺乏女性,大学四年期间乱搞,工作后更是女友如走马灯般轮换,滥情又。爱玛虽差一步成为他猎艳的尤物,但给德克斯特留下了独特的印象。只不过及时行乐的他沉溺于享乐,爱玛这般矜持保守的性格不是他激情的出口,因而当爱玛坦白一直迷恋他时,他回应自己也是如此,但像是急于摆脱责任,随即玩世不恭地说自己迷恋遇到的每一个人。爱玛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德克斯特却一直浑浑噩噩地继续着醉生梦死般的生活。爱玛于他,只是最好的朋友,他的精神寄托。西尔维的出现,可以说是第一次让德克斯特对感情认真起来。这时的他刚被解聘,事业一落千丈,西尔维没有计较他的境遇,对他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整,对此他心怀感激。自此,崇尚享乐的富家公子一点点收敛起自己的狂妄与滥情,勇敢承担起了爱的承诺与责任。

3.朋友方面

德克斯特朋友众多,但多是声色朋友、酒肉朋友。卡勒姆虽从大学时就是他的好友,在他失业时积极给予了他帮助,给他提供了工作,但背叛了他,拐走了他的老婆。环顾四周,只有爱玛称得上是他真正的朋友。当然,这是因为爱玛一直痴迷于他,心甘情愿做他梦醒时分的慰藉。不得不说,这是德克斯特的悲哀,纷繁复杂的社会交际竟留不下一个与之交心的人。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德克斯特为人处事的欠缺,狂妄自恋、以自我为中心的特质让他品尝到苦果。好在生活的磨难让他头脑逐渐清醒,他意识到爱玛才是他唯一想要与之交心的人。不再把她当做精神空虚时的解药,也不再将她视为精神支柱,而是内心强大起来,揽她入怀,给她雨露般的呵护,弥补她多年的隐忍与错失的青春。德克斯特的精神依赖和寄托自此实现了从他人到自身的转变。

4.家人方面

家境优越的德克斯特像个被宠坏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与同情。即便是对自己的家人,也无不透露出情感的麻木与不仁。病重的母亲都难以激发他的孝心与责任感,他仍徜徉于灯红酒绿,沉溺于,于酒精和。在母亲去世后,不善言谈的父亲频繁给他打电话,这无非是为了排遣失去妻子的孤苦与无助,在他看来却是唆结巴让人恼火和心烦意乱,“一个曾独立奋斗的男人如今似乎被最小的事情打败了”。

二、电影对小说主题的升华

电影既是一种娱乐大众的媒介,又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形式。电影《一天》虽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来,但在忠实体现原著主题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升华。对影片《一天》来说,它对同名小说主题的升华主要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实现:

1.故事结构的完善

电影与小说的叙事脉络大致相同,都是以每年的7月15日这一天为叙事单位,展现了男女主人公各自的生活状态及感情的交织。但电影还是在小说的基础上对故事结构进行了微调,不仅对插叙进行了增补和调整,还特意增加了故事开头两人相遇的那一段。

影片中故事结构的完善还体现在插叙的删减上。小说中在爱玛车祸死亡后的三个周年纪念前后,都相继插叙了1988年的一个片段,将德克斯特的悲伤和释然与两人相遇的美好场景交替描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让读者在感伤与[欷中回顾往事的文学艺术效果。影片将这部分的结构进行了重点改造。首先,影片删去了在爱玛车祸死亡和一周年纪念之间回顾往事的插叙,增加了德克斯特侧躺在床上无声流泪的镜头,随后才是爱玛去世一周年时德克斯特仍悲痛地在夜总会买醉的场景。这样的改造虽改变了原著对死亡的沉重和悲剧色彩的淡化处理,但体现了德克斯特对爱玛的真心及深痛的怀念。影片正是通过对故事结构首尾的增加和调整,将德克斯特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提升,展现了其更鲜明的人物转变,折射出了成长的内涵。

2.故事时间的延长

小说的故事时间从1988年的7月15日开始至2007年的7月15日结束,而电影的故事时间则将之延长到2009年的7月15日。增加的这两年的故事时间,并不是作为后续增加的,而是延长了男女主人公从相识到最终走到一起的历程,即将两人走到一起的2001年推迟到了2003年,相聚三年后爱玛车祸死去及三个周年纪念的时间则维持不变。大胆推测导演的意图,故事时间的延长可以达到两个目的:其一,两人感情的曲回百转由小说中的13年延长到影片中的15年,会更让人感叹于岁月的蹉跎及真情的隽永。其二,故事时间的延长为故事的开头情景埋下了伏笔。影片开头男女主人公来到爱玛住处时,爱玛曾问了一个“40岁时你会混成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反映了爱玛对感情及对未来社会生活的期许和憧憬,也富含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3.故事情节的调整

电影版《一天》对原著小说故事情节的调整可谓众多,这些调整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影片声色光影的特性及时长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独具匠心,旨在生华对成长主题的表达及效果,这些调整主要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增、删和改编完成的。

首先,电影意增加了爱玛让德克斯特帮忙搬床的故事情节,这是影片中1989年的情节设计,在原著小说中是没有的。这个情节设计有其深层的含义,由于1988年德克斯特和爱玛曾在这张床上彻夜相拥,这张床对痴情于德克斯特的爱玛来说就有了特殊的纪念意义。德克斯特对此却毫无感知,这反衬出德克斯特最初寻欢作乐的本性及对感情的麻木无知。

三、结语

电影《一天》在充分尊重原著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的艺术再创造,用直观的唯美画面呈现了一个更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从爱情故事表象中隐现的却是人在生命历程中的领悟与成长。成长伴随着人的一生,是人生经历起起落落后的回报和馈赠,也是激励人类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影片通过对小说中故事结构、故事时间及故事情节的重新再设计,进一步加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实现了对成长这一主题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大卫・尼克斯著王臻译.一天[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

[2]芮渝萍.英国小说中的成长主题[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02).

上一篇:有源与无源相结合的基于RFID技术的机房资产管... 下一篇:《喜福会》中从对抗走向和解的母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