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图书馆文化构建策略

时间:2022-07-28 10:27:59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图书馆文化构建策略

[摘要]结合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特征,提出图书馆文化构建的策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就业为导向,发挥学生社团作用,融入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进一步制定图书馆文献资源发展政策,以营造一个在全国有示范作用的、和谐的高职图书馆文化氛围。

[关键词]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内涵建设 图书馆文化

[分类号]G647

1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基本特性

为了引导高职教育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质量观,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两个纲领性文件,2010年8月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旨在强调在新的发展时期,高职教育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1内涵建设的含义

教高[2006]14号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由此可见,加强内涵建设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内涵”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①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②内在的涵养。本文中所讲的“内涵”主要倾向于第一种释义。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之内涵至少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次是一种新兴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并举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之根本须围绕培养“人”展开:眼中首先要有“人”字,然后才是职业。

1.2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特点

对当前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发展就是要规范办学,适度控制高职院校数量的急速增加及高职招生人数的扩招,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具体表现在通过“骨干或示范性高职院校”工程来引起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和投入,改善高职办学条件。而对于高职教育的实践主体――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是内涵建设的基本切入点。但不管是全国范围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及“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还是高职院校具体的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它们都是物化层面的、表层意义上的内涵发展,所追求的是短时间内凸现自己;在深层意义上,内涵发展的核心应该是一种特有文化氛围的培育,是一种办学理念的坚持,一种领先于众多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

2 结合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图书馆文化的意义

教育部提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为全国高职教育树立“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要做到这几个模范,首先应进行一种特有文化氛围的培育,加强文化建设,而这恰恰是高职院校最大的弱项。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建校时间短,文化积淀不够深厚,而作为高等院校,它又必须履行高校的教育职能。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主,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国家骨干高职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探索出各种各样的人才培养新理念、新模式。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的物质象征、精神之源,就应紧紧围绕此内涵建设进行自身文化建设,将自身的文化建设融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使师生自觉自愿且不知不觉地受其熏陶,改变因建校时间短、文化底蕴不深厚、相关文化设施匮乏等导致的文化氛围不浓等现象,充分发挥其价值导向、教育促进和精神陶冶作用。

3 结合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图书馆一直处于学校教学辅助单位的地位,被认为是一种象征性的标志,无论从馆藏资源的数量、结构上,还是从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功能上,都无法满足高职教育中师资队伍、学生素质、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因此,图书馆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为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服务。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文化有着自身特征,它是由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性质决定的。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职业教育比较明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方面。因此,图书馆文化也存在着地方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特点。图书馆文化应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特点,准确定位,根据重点学科建设特色馆藏,并重点做好服务工作,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形成资源特色、服务特色,从而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的重要表现域。

3.1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特色的描述是:“在长期办学过程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

无论从表层还是深层意义来说,图书馆的文化建设都可以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进行自身的内涵建设。在表层内涵方面,图书馆应该在短时间内对图书馆现有的服务理念、设施、功能、制度等进行一系列的整合,走出馆外,主动服务,对读者进行详细分类,进行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服务工作,从而提高各种文献的利用率。在深层内涵方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成立由各示范专业教学科研骨干人员、企业或行业专家组成的馆藏资源建设委员会,针对示范专业的发展趋势、应用范围、技能训练等进行论证,配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加强适应示范专业发展的馆藏资源建设,并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科特色、科研优势等因素,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中文藏书复选工作,优化藏书结构,形成有各自特色的减书体系。

3.2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是对高职教育的科学定位,也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高职骨干示范专业往往都是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教学条件优越,就业率普遍较高,可以说是高职院校项目建设的代表。因此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就应当明确这一发展优势,加大“以就业为导向”的资源保障力度,创新工作服务理念,以更好地促进示范专业的建设。应当针对学校示范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实际需要,向相关系部和教师提供与专业建设有关的专题资料、学科发展动态、专业论坛、研究报告、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各种信息,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取专业建设需要的最新信息,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顺利地就业。

3.3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学生社团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教育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主体间的精神沟通,大大提高了“学生一学生”之间的交往,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潮流。更重要的是,学生社团不再是简单的学生群体,而越来越趋近于校园文化的中心,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是专业正规教学的重要补充。对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来说,学生社团活动尤其重要,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辅助表现形式;它是对学生能力的再培养,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培养自身动手能力的第二课堂;它把素质从课堂教育教学延伸到系统化的课外教育,覆盖全体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图书馆要与学生社团形成有效互动,在开展读者活动过程中借助学生社团的力量。一方面,通过学生社团,图书馆活动可以扩大与读者的接触面,并且由于学生社团的参与,活动形式也能够更贴近学生的心理,更具吸引力,进而增强活动效果。另一方面,图书馆在这些活动中能够拓展教育半径,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更多地接触大学生,向他们推荐相关的优秀书籍,丰富活动形式,提高大学生活动的品位和层次,最终形成和谐、自主的整体校园氛围,将图书馆文化融合于校园文化之中,进而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3.4自觉融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提高骨干示范院校整体水平,推进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笔者认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仅是教学系部的事,也应是图书馆建设的范畴。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可以将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这也与图书馆利益相关。图书馆作为资源信息中心,不能仅仅开展借借还还的被动服务,还应自觉融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中来,与系部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库,主动为系部教学活动服务。与专业资源建设进行融合,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可发挥资源库的最大效用性;二是可以为资源库提供相当充足的后继资金;三是可紧密联系系部,充分发挥系部师生的作用,实现共建共享共用。因此,通过融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为各系部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提供资源平台,可以达成双赢的局面。

3.5制定文献资源发展政策,切实为内涵建设服务

目前,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图书馆在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馆藏资源可以大量采购,使之更加丰富,网络化、信息化水平都得以快速提高,有的甚至可以达到超过一般本科院校的指标。但笔者认为,无论资金如何雄厚,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图书馆都不要忘记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一定要正确认识图书馆的发展方向,紧密结合自身的发展定位来确立自己的发展策略,进一步制定文献资源发展政策,避免片面追求藏书规模和体系完整的弊端,切实为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及图书馆文化建设而服务。

在进行馆藏文献结构建设时,更应着眼于学院的内涵建设,着眼于“后示范,后骨干”的建设。把本校示范专业利用率高及与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学科文献作为本馆建设重点,进行必要的调研和考察,积极主动、广泛征求校内外专家及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紧密联系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确保示范专业各类文献的新型、全面,并积极运用馆藏资源适用性方法对资源保障度、资源利用状况和读者资源满意度指标进行评价分析,使其适应示范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创建适合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化氛围,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作者简介]丘秀文,女,1968年生,副研究馆员,馆长,15篇。

上一篇:知识供应链视角下的图书馆知识共享 下一篇:数字保存的认知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