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图书馆协作协同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时间:2022-09-16 06:21:49

国内外图书馆协作协同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摘要]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是新世纪之始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合理利用现代技术和资源,为适应社会需求而组织的区域图书馆服务新形态。这种发展有效利用信息社会到来给图书馆发展带来的新机遇,适当吸取我国图书馆在印本书时代积累的文献资源合作共享的经验,成功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图书馆利用总分馆体制拓展服务的经验。

[关键词]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 文献资源共享 总分馆管理模式

[分类号]G259.23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或城市的区)出现了总分馆制、图书馆联盟、图书馆之城、联合图书馆、图书馆集群等图书馆合作形态。这些区域图书馆的发展既包含以往的图书馆业务协作,又可见到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图书馆总分馆体制管理的影响,然而又不限于此,如上海中心图书馆的组织模式,显然已超出系统的范围。新信息环境中出现的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发展态势,突破了以往的单馆发展模式,以网络为支撑,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业务协同关系为基础,将原来分散发展的图书馆个体联系成相对紧密的图书馆整体,共同为区域提供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

1 我国图书馆协作协同发展的演化进程

自20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人一直致力于馆际之间的合作、协作发展,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就是一次声势大、范围广、时间长的全国性图书馆协作协调活动。在该方案的指导和带动下,全国各类型图书馆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多方面的工作为科学研究服务,极大改变了过去我国图书馆之间分散经营、缺乏联系合作的局面,推动了我国图书馆界编制联合目录、馆际互借、图书协调采购等协作协调活动的广泛开展,对50年代后期以至60年代初的图书馆工作曾产生深刻影响,甚至对80年代的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文献资源布局研究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上世纪80年代末的全国文献资源布局活动,曾经是我国图书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之一,当时曾提出全国文献资源三级布局方案,即国家一级布局、系统布局和省、市一级的布局。尽管当时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但这一宏大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构想由于面临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障碍而实施困难。全国的布局难以实现,于是人们尝试从系统和地区范围获得突破,如高校图书馆的CALIS系统、中国科学院系统的文献情报共建共享体系,等等。

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异军突起,网络环境为图书馆协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等图书馆协作网络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迈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地尤其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受国外及我国港澳地区城市图书馆先进管理模式的启发,开始积极探索和实践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道路,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图书馆之间各种资源不同程度的共享和整合。

2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总分馆管理体制

我国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对国际图书馆事业发展经验的借鉴主要体现在对总分馆体制的学习和实践。总分馆体制是国际图书馆界普遍实行的一种组织模式,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定义,总馆是一个独立建制的图书馆(single-unit library)或一个图书馆系统中充当管理中心的图书馆,它是图书馆系统集中加工文献的场所,也是收藏整个系统主要藏书的处所;分馆(branch library)是总馆把一部分业务分离出去而形成的附属场馆,必须拥有一个基本馆藏、常规的人员配置和固定的开馆时间。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美国、欧洲、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图书馆均采取总分馆的管理体制,其优点在于其服务的普及性,可以使居住在远离中心图书馆的人获得及时的图书馆服务。此外,由于管理的统一性,其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但是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使总分馆制难以付诸实践,只能模仿总分馆模式构建区域图书馆新的服务体系。由于各地的环境存在差别,各馆在试用这一模式时亦各不相同,但是,各地对总分馆体制的尝试精神是十分可嘉的。鉴于国家的财政体制具有稳固性,我们需要研究现有体制下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改革的新形式。

新加坡公共图书馆系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实施总分馆管理体制的系统之一。其公共图书馆系统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总馆、文献采编加工提供中心等;二是区域图书馆,共有三家;三是社区图书馆,共有19家;另有18家社区少儿图书馆。新加坡公共图书馆系统实行的是总分馆制,业务经费统一管理,业务活动统筹规划。图书馆内部也有充分的业务合作,例如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图书资源中心承担着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所属各馆的图书采选、编目、加工和典藏职能,各馆不再设立采编部门;参考图书馆负责所有的参考咨询业务,除区域图书馆外,各馆所接受的咨询直接转至参考馆;节目开发组负责向社会公众推广图书馆的服务,为各馆设计节目,参考馆及社区馆服务所得收益由这个组统一收取。在国家图书馆的管理下,新加坡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公共图书馆系统。

3 我国图书馆协作协同发展的经验和对国外模式的借鉴

3.1我国图书馆协作协同发展的历史经验

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开始,我国图书馆的合作关系经历了80年代的文献资源调研和布局时代,发展到覆盖全国到某一城市区域范围的协作网络时代,再到目前的区域图书馆走向整体协同发展,至今已经历时半个多世纪。在此期间,我们可以看到馆际合作由简单的协调关系过渡到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关系,并趋向协同发展的层级推进的演化进程,并从中获得经验和启示。

3.1.1目标的变化:从单一价值观到多元价值观

在传统的印本书时代,由于纸质文献载体价格的限制,当时的知识共享的目标只能局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为科学研究服务,至于为大众普及性的知识服务,则因高昂的共享成本而未被列入范围。在现代信息环境下,知识共享的技术障碍不复存在,合作的图书馆也由原来集中在高校、专业领域渐渐扩大到公共图书馆领域,各种协作网络共享资源的目标除主要为科研服务外,亦逐渐开始向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现阶段出现较多的区域图书馆总分馆则是由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图书馆为合作主体建设的新型发展形式,为社会大众提供统一的服务成为图书馆合作的主要目标,这是我国图书馆从协作到协同发展的重要转变之一。

在不同环境下,图书馆协作活动的价值追求不尽相同,实现价值追求所采取的方式亦有所区别,如果不考虑环境因素而采取不适当的方式,将不利于目标的实现。1980年,我国图书馆协作活动选择文献资源调查和布局这种方式,其价值追求在于为我国科学研究提供较高的文献保障率,这在印本书时代是一种较好的价值选择。然而,由于三级布局模式规模太大,体制

上也存在一些局限,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当时馆际互借的成本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首先实现国家图书情报单位之间学科文献资源的分工协调,难免会遇到困难。若优先考虑阻力较小而又具有长期协作传统的系统内协作协调,取得经验后再推进系统问的协调,则难度会适当降低。

当时文献资源的价值追求是提高国家支持科学研究的文献保障率,这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因为印本时代馆际互借的成本高昂,文献共享显然不可能惠及全民,即普通阅读那时还不可能通过共享来解决。而2l世纪初的“上海中心图书馆模式”对于图书馆协作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从印本时代走向信息时代的转型标志,这表现在上海中心图书馆的组成――不但有上海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大型和特大型研究图书馆(这些图书馆是支持科学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源保障),还有区、县图书馆,甚至街道图书馆、居委会图书馆。显然,这些基层图书馆的加盟并不能为提高文献保障率作很大贡献,然而,吸收这些基层馆参加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和图书馆的普及程度,实现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公平和社会信息保障的价值功能。上海中心图书馆的肇始之举,体现了印本时代到信息时代图书馆协作活动从价值观到实现方式的深刻变化,从而导引出21世纪初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的勃勃生机。

3.1.2技术环境的变化:从文献信息的可获知到可获得

图书馆合作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技术环境。印本书时代,没有网络技术环境作为支撑,共享成本较高,合作范围和深度较浅,并且很难长期维系下去;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协作网络是独立于各个成员馆自身的业务管理系统之外建立的共同网络平台;对于区域图书馆来说,更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依托计算机网络联结成紧密的协作体系实现整体功能。

在印本书馆际合作时期,文献的被获知是通过编制联合目录和新书通报的方法来实现的。那时,可获知基本可以做到,但是从可获知到方便地获得却并非易事。全国文献资源布局就是为了解决由可获知到可获得的问题,然而文献的手工异地传递成本过高,全国文献资源布局最终未能实现。进人21世纪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使图书馆管理发生深刻变化,网络技术方便地解决了文献信息的异地传输问题,信息技术解决了文献的复本问题,解决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关键问题。站在信息和网络新的技术起点上,图书馆合作也步入了新的阶段。

3.1.3组织形态的变化:从单一要素协作到全面协同

无论是印本书时代还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协作都是建立在已有图书馆的基础上,馆际协作协调的总体目标较单一,主要是通过馆际文献资源的协作协调,使文献资源在总体上拥有较高的种数,努力提高文献资源的保障能力。对区域内图书馆的馆舍建设、网点布局等没有约束力,对提高所覆盖区域的整体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推动力明显是不足的。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则在整体目标上有新的发展,即从文献资源建设的单一目标发展到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等协同要素的综合统筹。不同地区根据本地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先选择一至两项要素取得整体协同发展的突破,然后通过综合统筹,获得整体协同发展。这也可视为图书馆领域应用系统理论的一次全面提升,在提升中信息和网络技术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但极大地推进了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还使图书馆体系的关联度更强。在这一相对更为复杂的系统运行中,组织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构建了中心馆(总馆)、次中心馆、分馆、服务点等图书馆新型网络架构。

3.1.4

区域范围的变化:从大范围区域(全国、大区和省)到相对较小区域印本书时代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和“全国文献资源布局”期间,馆际协作的范围是全国性的,当然,也包括大区范围和省(市),而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则区域范围相对较小,从目前协同发展案例来看,地市级区域范围的协同是发展得相对较好的。这主要缘于以下几个因素:①由于体制的原因,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国管理体制以计划经济为主,强调中央和上层管理机构的权力,这段时期图书馆馆际协作的目标――提高文献的保障率以为科学研究服务正好与这种管理体制相吻合,因而当时正确地选择了全国范围的馆际协作道路。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渐趋成熟,市场经济提倡发挥各种积极『生和潜力,关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从而使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有可能在一些区域条件较好的地方率先实现。一般来说,区域范围较小组织的馆际合作较易进行,如果某一些地区中心图书馆实力较强,则组织协同的可能性较大。②覆盖的区域范围越广,知识和信息共享的成本就越高,而且,在网络环境下已出现各种协同的知识、信息共建共享组织,在全国范围组织综合f生共享组织的动力尚嫌不足,因而当前这种全国性的系统知识、信息共享和区域性的知识、信息共享应当是一种合理的组织结构形式,这两种组织形式可以较好地进行互补――全国性的系统知识、信息共享以支持科学研究为主,区域性的知识、信息共享则兼顾科研和大众两个服务主体,这将是我国较长一段时期内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两大组织形式。

3.2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总分馆管理体制的借鉴

实践证明,总分馆制是世界通行的一种比较科学的图书馆建设模式,有着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模式。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总分馆制的借鉴,我国采取的是扬弃和发展并重的方式,以期找出适合我国经济社会现状的推广模式。

3.2.1理念的借鉴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在区域大小、发展规模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将公共图书馆作为整体区域的一个系统而非单馆,着眼于为区域整体范围提供符合读者需求的服务。这种公共图书馆系统最终以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方式展现出来,提高了区域内图书馆整体的服务能力,拓展了服务空间,同时也增强了图书馆在本区域甚至是国际图书馆界的被认知度。

3.2.2模式的借鉴 这些总分馆制是通过集中管理体制而实现的,这种模式为我国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提供了借鉴的榜样,我国许多地区的协同发展就直接采用了“总分馆制”这种名称。但是由于我国财税体制“分灶吃饭”,我国在实行总分馆制时又显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各地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和创新适合本地区图书馆事业的最佳模式,使之更符合实际情况,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符合某一地区的发展方向和长远利益。因而,我们只能从国情出发学习借鉴总分馆制,把这种借鉴限定在目标设置、运行方式、整体服务等方面。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管理,不仅涉及到跨系统管理,而且涉及到经费、财产、设备等。相对来说,总分馆制是系统内部(或仅是单位内部)的管理,本身就是同一系统,管理相对较为简单,且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易于

复制。而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是21世纪初我国东部部分地区的一种图书馆服务创新,在现有体制下没有现成模式,其面对的众多图书馆关系复杂,业务标准统一难度较大。因而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与国际上的总分馆制比较,是一种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图书馆跨系统管理的一种模式,管理难度更大。

3.2.3区域的借鉴 总分馆制是在一个区域(城市或城镇)范围内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一种服务模式,区域的有限性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具有普遍性和有效性。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原则正好与之具有同一价值指向。从近几年我国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的实践来看,效果较为明显的大都限定在地市级和区县级这样的地域范围,地市级如东莞、苏州,区县级如深圳福田、南山以及佛山的禅城等。由于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是一种跨系统的管理体制,限定在较小的区域内,管理难度相对减小,若区域太大,则会使中心图书馆感到鞭长莫及,难以实施紧密的一元化领导,使系统管理陷于松散状态。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在历经上世纪50年代全国图书协调方案、80年代文献资源布局、90年代各地图书馆协作的探索和本世纪的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这一漫长过程,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总分馆体制的基础上,基本确立了今后发展突围的方向――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多种图书馆协同发展的形态,如上海中心图书馆、深圳的图书馆之城建设、东莞的集群图书馆、佛山联合图书馆、嘉兴图书馆乡镇分馆建设、苏州城乡一体的联合服务等。这些新模式的出现推动着新世纪图书馆事业的崛起表明我国图书馆事业正在进入整体协同发展的新时期,也标志着我国区域图书馆从业务协作到联合服务迈上了一个崭新台阶。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的出现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图书馆现象,而是缘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加速对图书馆提出的共同发展的要求,缘于人民群众不断攀升的阅读需求和信息需求的推动,缘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指引,是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时代到来时中国图书馆吸取图书馆合作发展经验、借鉴国外图书馆管理模式和协作模式基础上的一种主动创造。

[作者简介]韩继章,男,1947年生,研究馆员,50余篇;刘磊,男,1982年生,馆员,硕士,数篇。

上一篇: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的理论探讨 下一篇: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