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浅析

时间:2022-07-28 07:15:23

青岛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浅析

摘 要: 随着青岛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稳步推进与发展,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一些与之不适应的问题。文章对现阶段青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面临形势及对策建议进行了重点分析与研究,从企业、学校、政府三个方面分析提出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方向。

关键词:青岛;高技能人才;形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 C 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8-0162-03

当前,青岛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深入分析当前高技能人才队伍工作的状况和存在问题,准确把握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加快发展高技能人才队伍具有积极意义。

一、高技能人才基本情况

近年来,青岛市通过完善政策、营造环境、搭建平台、创新机制,不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截止2010年底,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24.1万人,技能劳动者约60万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13.2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22.3%。主要有几个特点:

1.行业分布比较集中。制造业占44%,建筑业占13%,交通运输业占10.4%,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占6.4%,批发零售业占3.1%,住宿餐饮业占2.8%,合计约占80%左右。

2.地域分布不均衡。高技能人才主要分布在市内四区和市直以上行业企业,约占高技能人才总量的82%。从单位从业人员看(以法人单位所在地统计),市内四区仅占30%,而五市三区占70%左右。

3.学历层次不高。从高技能人才的学历结构看,高中及以下学历占69.4%,大专学历占22.7%,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8%。从年龄结构看,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占47.1%,36-44周岁的占30.1%,年龄在45周岁以上的占22.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青岛的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必须清醒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分布、结构不尽合理,高新技术高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高技能人才相对匮乏。我市高技能人才工作发展还存在一些瓶颈和薄弱环节:

一是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全市高技能培养体系主要由各类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和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办学单位等单位构成,但在培训专业设置、设施设备投入和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企业开展培训情况不平衡,点高面低现象突出。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比较重视职工培训,尤其是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大型企业,但一些传统行业和三资、私营等规模较小的企业,对员工技术培训的组织力度较弱,存在“重使用、轻培训”的问题,高级技能人才的比例也较低。

三是技能人才的成长的社会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当前社会,重视学历文凭、轻视技能人才的问题仍然存在,不愿意当“蓝领”的观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主要由于企业技术等级与待遇挂钩不紧密,部分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培养、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从事技能工作和学习提高技术的积极性。

三、面临形势及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加快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预计“十二五”末高技能人总量将达到19万人,五年累计需新增高技能人才6万人,年均增加1.2万人。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市未来时期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将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海洋开发与利用、新能源、信息技术、农业技术、节能环保、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领域。同时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逐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要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健全工作体系,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一)坚持项目带动,积极构筑技能人才高地。

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积极落实《青岛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通过规划实施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带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梯次发展。一是实施“金蓝领”培训项目。立足推动行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每年从企业生产一线中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技术工人进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对培训合格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每人给予补贴。通过实施“金蓝领”培训项目,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促进了技术工人队伍的梯次发展。二是实施技师工作站建设项目。坚持政府引导,以行业企业为主体,以优秀高技能人才团队为核心,前期在全市认定设立了8家青岛市技师工作站,吸收技师、高级技师入站101人,为高技能人才带徒传艺、技能攻关、技术交流等搭建了平台。与此同时,在全市层面设立技师工作总站,依托首席技师等高技能人才,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咨询、指导和培训等服务,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传递与推广网络。三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围绕提高规模化、系统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在全市认定10个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促使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认定的示范基地,重点加强后续政策扶持和管理服务:一方面,政府部门组织实施的高技能人才补贴培训项目,如“金蓝领”培训、产业特色培训等,优先向示范基地倾斜,另一方面在政府支持的职业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立项时,对培养规模大、效果突出、示范作用发挥好的示范基地,优先考虑纳入扶持范围,并给予财政资金奖励支持。四是实施后备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将劳动预备制培训与技工教育结合起来,依托技工院校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广泛组织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参加2-3年的职业教育训练。对本市初高中毕业生到技工学校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市区两级财政按年度给予报销50%的学费,期限最长为3年,并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非本地生源就读我市劳动预备制培训基地,所学专业为我市产业发展所急需,培训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毕业后在我市就业的,也可享受同等标准的学费补贴和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二)坚持完善机制,加快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从评价、引进、选拔、激励等环节入手,不断完善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为技能人才成长畅通渠道、营造氛围。一是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推行“直通车”式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充分利用企业生产和院校实训教学设备,建立高技能人才鉴定基地,为企业和院校提供便捷、优质的鉴定服务。二是完善技能竞赛选拔机制。鼓励和支持各行业、企业及社会团体开展各种形式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技能竞赛,为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每两年组织一次全市性技能大赛,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每年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近4000余人,带动行业、企业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10万人。技能大赛已经成为我市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有效途径,在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完善评选表彰激励机制。建立“有突出贡献技师”和“首席技师”评选制度,鼓励企业开展“首席工人”、“技能大师”、“优秀员工”等评选,激发职工学习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将高技能人才纳入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评选范围,对评选出的技能型拔尖人才,每人每月给予1000元的政府津贴。四是健全人才引进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政策,放宽引进条件限制,对于符合我市引进工种目录范围的高技能人才,不受学历、签订劳动合同时间和夫妻同调政策限制,本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可申请在工作所在地落户。

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整体出发,保证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形成梯次有序的人才结构,解决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促进全社会技能人才队伍更好地

成长。

参考文献

[1] 常立艳.浅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12,(13).

[2] 胡智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围绕企业需求培育高技能人才[J].中外企业家,2012,(5).

[3] 陆斌.校企合作培训高技能人才促进专业建设的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2,(Z1).

[4] 刘明建.校企资源深度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J].职教研究,2012,(1).

[5] 徐丽华.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上一篇:从教育公平看中国教育券实践 下一篇:浅析中国宏观调控中的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