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残疾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时间:2022-07-28 07:07:54

让残疾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总书记指出:“满腔热情地关心残疾人,切实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给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让他们共享社会物质文化发展的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残疾人事业高度重视,做出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推进“两个体系”建设,标志着残疾人事业由救保障向制度性保障的重大转变。湖南省委、省政府对开展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做出部署,长沙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上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改善残疾人民生,加快“十二五”长沙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步伐。

长沙市各级党委、政府把保障残疾人权益、改善民生,大力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真挚的人道主义情怀关心残疾人群体,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重视残疾人工作,确保政策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努力为残疾人创造更多的福祉,让残疾人生活得更有尊严。

长沙现有31万残疾人,涉及全市近五分之一的家庭,他们身残志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残联等有关部门着力解决残疾人最关心、呼声最迫切的生活保障、康复、就业、无障碍环境、维权等问题,推动全市残疾人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残疾人事业实现了新发展,使广大残疾人得实惠,生活更加有保障,参与社会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突出制度性保障,改善残疾人基本生活

“十一五”期间,我们按照基本保障和特殊扶助、一般性制度安排和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覆盖全市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长沙市将残疾人作为重点对象纳入城乡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保障范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康复救助、教育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逐步形成了以城市低保为主,以专门救助为辅的残疾人保障新机制。

以残疾人生活补贴政策和开展托养服务为先导,探索残疾人生活补助和护理津贴制度的建立完善。长沙市为切实改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对无固定收入的成年重度残疾人,非农户口的按每人每月60元,农业户口的按每人每月40元给予特殊生活补助,使全市2万多名重度残疾人受益。同时,大力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建成残疾人托养机构13所,为2010名残疾人提供了居家养残服务,并认真探索针对重度残疾人的护理津贴政策,2010年长沙市荣获“全国残疾人托养工作示范市”称号。

按照2015年、2020年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基本框架的要求,长沙市在残疾人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就业救助等方面取得了稳步进展。为1000多户城镇特困残疾人优先落实国家保障房和廉租房政策,对1360户农村残疾人贫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使一批城乡贫困残疾人从“无房”变“有房”,“旧房”变“新居”。1179名残疾高中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得到解决,每年向全市贫困残疾人发放慰问金和物资超过500万元,对特困残疾人医疗保障进行倾斜,全面开展了贫困残疾人个体工商户养老保险补贴。

二、加强残疾人服务,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

在强化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础上,长沙市把加强残疾人康复、就业、维权、无障碍环境改造作为重点,强化本市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

(一)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是2020年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之一,也是我市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任务。

2007年,长沙市党政机关开展了“人均节约三千元,为民办好三件事”,重点推进“抢救康复”、“光明关爱”和“义肢助行”三件实事工程,制定残疾人康复救助办法,着力打造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精神病关爱区”。5年间,共为全市10万名残疾人提供了有效的康复服务。有1万多例白内障患者走出黑暗,重见光明;近千名贫困截肢者免费安装假肢,重新迈向崭新的人生;政府免费供药,2万精神病患者的家庭不再为药物发愁。

着眼于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我市坚持把残疾人康复站点设立在社区,把康复训练器材配备到社区,把康复指导服务落实到社区,进一步完善全市康复基层服务网络。全市共建设残疾人康复示范社区160个,实现了残疾人康复示范社区全覆盖。此外,我市残联、卫生等部门通过合作、联办、转型、新建等形式,加大对基层康复场地的建设和康复器材的配套,重点加强康复中心、疗养站、托养所、康复点、特教班的建设,形成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使残疾人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回归社会。

着眼未来,积极开展残疾预防工作,重视残疾的早发现、早筛查和早康复,增强群众的残疾预防意识,加强致残因素的预防性干预,从源头上控制减少残疾发生率。

(二)推动实施残疾人就业优先政策。“十一五”期间,全市按比例安排就业新增10256名残疾人,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1523名残疾人实现安置就业。组织近100场次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8500多个。建立10个残疾人就业基地,支持民营企业、福利企业加大安置力度,共安置和扶持残疾人就业21650人。建立农村残疾人就业“公司+基地+残疾人”模式,安置和辐射带动残疾人10000多人(户)。建立残疾人培训基地6个,参加培训的残疾人实行“免培训费、免住宿费、免伙食费、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提供竞岗指导”。先后共举办IT、动漫、机械制图、盲人按摩、义齿修复、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班248期,培训残疾人10575名,80%以上经过培训的残疾人实现了就业。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大背景下,结合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我们对残疾人就业优先问题应给予足够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用工制度的放开,残疾人就业安置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强化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大残疾人就业扶持资金投入,加强就业培训力度,探索残疾人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相衔接的机制等势在必行。同时,还要将残疾人作为具有特殊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源纳入全市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当中,鼓励支持其大胆创业,出台残疾人创业扶助办法,实施残疾人创业带头人工程,建立残疾人高层次就业的长效机制,让他们在体面就业中赢得幸福和尊严,必须将残疾人就业放在残疾人工作和大就业工作的优先位置加以组织实施。

(三)强化残疾人维权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十一五”期间,长沙市不断加大残疾人维权工作力度,广泛开展残疾人维权示范岗和残疾人法律服务无障碍活动,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了法律援助和法律救助,全市协助调处残疾人50多起,年均接待残疾人来信来访1700多人次,近三年共为残疾人争取合法赔偿100多万元,进而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维权政策的法制化、维权组织的网络化、维权宣传的经常化、维权的制度化,最大限度地实现残疾人的诉求和需求,积极妥善处理好残疾人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千方百计为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有效的维护了我市的社会和谐与稳定。

近年来,长沙市把无障碍设施建设作为“以人为本”的社会系统工程,切实加强无障碍公共交通、公共设施、公共信息建设。全市已建成盲道719公里,无障碍设施7430处,人行道安全岛238个,设立无障碍设施标志牌90多块,积极开展“无障碍设施进家庭”试点工作,使残疾人工作生活越来越便利。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创建人民满意城市的目标,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对照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标准,全面实施“家庭畅行”工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残疾人公共设施建设,把建设和改造结合起来,在全市形成一个无障碍设施体系,为残疾人参与社会提供无障碍环境,使残疾人也能平等地享有社会公共资源。

发展残疾人事业,维护残疾人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奔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残疾人的状况最能体现一个社会的进步,最能反映一座城市的文明。通过多年努力,长沙市残疾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残疾人的生活明显改善,幸福感和满意度普遍提升,但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与广大残疾人的需求和期望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合力加以推进。努力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良好环境,为残疾人全面发展、平等参与、成长成才提供有利条件,提升残疾人群体的价值、尊严、权利意识,帮助他们实现价值、成就梦想、创造美好生活,为残疾人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上一篇:对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让呼伦贝尔市残疾人早日共享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