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性假设的内部控制要素的控制环境探究

时间:2022-07-28 06:37:39

基于人性假设的内部控制要素的控制环境探究

摘要: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基础,通过对人性假设理论在控制环境要素的分析,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自控管理,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将大大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成效。

关键词:人性假设;控制环境;内部控制

一、控制环境概述

所谓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是指重大影响因素。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要素中的最基础要素,是其他要素的根基。从定义中可知,控制环境的重要特点是影响因素,而这个影响因素对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建立、加强或削弱这个影响时,良好的控制环境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运行制度,而且可以使企业在应对可能面临的有利环境或不利环境时迅速做出调整,找到措施降低影响来保证内部控制的执行,进而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内部控制既然是一项管理活动,就离不开人性假设理论。

二、人性假设理论

人性假设理论大致有四种:一是X理论。是由麦格雷戈提出的,该理论观点是不能s束自己行为的人应该由相对自律的人管理。二是Y理论。也是由麦格雷戈提出的,是在获得相应报偿的情况下人是会进行自律的,并能发挥人的作用。三是社会人理论。该理论是社会因素占具主导地位,当职工对自身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会对管理者做出相对应的反应。四是超Y理论。是说人的需要和动机是相互结合的,当需要满足时就会自然而然影响到动机。

综上几种理论,看重和强调的是人在管理中的作用,而人又是最复杂的,几乎没有人愿意受到约束或控制,自由是本性,但人又是社会性的,只有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这时候动机就可发挥作用了。周围的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动机产生影响,促进人主动、自愿去接受别人的管理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因此,用人性假设理论来分析控制环境,有利于企业正确对待人在控制环境中的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且找到平衡点,这时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就会认真无误地执行下去了。分析该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能够无偏差的进行,同时各项内部控制措施可以有效的完成。所以,内部控制作为一项管理活动,真正要实现的理想境界是人的自制管理。

三、人性假设理论在内部控制要素之控制环境中的运用

(一)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依赖于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管理和监督内部控制人员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企业首先应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员工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正确理解,给予职工标准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准绳,可以形成非常详细具体的条款或细则,做到这些就可以认为是诚信的,是符合企业道德价值观念的。这是与企业的价值观相统一的,观念和行为上的认可,将使企业和员工融为一体,共同的目标就可以让员工各司其职。其次,做为管理层应起到榜样的作用,用亲身行为告知职工怎样才是诚信和具有道德价值观念的,也就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让职工能够亲身体会到之后,执行起来没有障碍,有了具体的感性体验,就知道如何更好的完成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了。再有,对于不符合企业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行为会接受怎样的处罚也一项一项列出,比起笼统的一句话不执行会怎么样效果要好,因为企业是在人性的角度建立制度,而不是强制性的,执行起来当然就有差距了。这样,职工在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时,有了执行的依据以及不该有的行为做到心中有数,就会严格认真的做好各项控制活动,这就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效果仅仅靠监督是达不到的,因为监督无法时时进行,而自愿的良好行为对个人和企业都是有益的。

(二)重视胜任能力

胜任能力是指具备完成某一职位的工作所应有的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管理层在确定岗位职责时应明确该岗位人员应具有的知识和能力。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要发挥其积极主动工作的能动性,必须确认其是否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如果不够或没有是否可以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训练帮助其达到或具备知识能力。从个人角度,在胜任该岗位时要了解所需的知识,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充分胜任,较好地完成任务。如果执行不了或不能完成,是否寻求组织的帮助或支持通过自身努力来达到该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企业的要求和个人的素质达到完美的匹配,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执行就会畅通,各个岗位如此,整个企业的内控环境就形成了良好的氛围。个体在这样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影响,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报酬;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另外,在执行偏差或有误时,能否得到管理层及时的指导和提醒,也是提高个人素质的关键。执行过程中的障碍能及时处理,反过来个人的能力在实践中的提高就得到了验证。所以,应充分重视胜任能力,否则带来的结果不仅是岗位职责无法履行,甚至可能起到了绊脚石的作用。

(三)治理层的参与程度

治理层的参与程度对控制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就治理层的职责来讲,治理层和管理层是相对独立的,治理层和管理层的职责各有所不同。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及执行是由管理层制定的,而监督工作则是由治理层完成的。因而,保持独立性的特点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独立性治理层的监督就失去了作用;这也是发挥治理层主观作用的因素。没有独立性,何谈权威性;只有执行没有监督,各项制度的落实显得苍白无力。成员的经验和品德是保障监督功能的基础,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品德对于管理层来讲是一个坚强的后盾,可以有效处理棘手问题。治理层参与经营的程度和收到的信息及对经营活动的检查,还有采取措施的适当性都能体现治理层的态度和能力,可以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全民参与的正能量;激励管理层和执行者建立饱满的工作热情,这就是发挥人的自制作用。

(四)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

控制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的理念,管理层的理念即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以及具体控制措施实施环境的重视程度。具体来说,就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执行的重视程度,管理层是否让执行者感受到内部控制的执行对管理的作用,会促进执行者的落实。管理层如能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迅速做出回应,将大大提高执行者的执行力,这对于执行者来说得到了一种认同感,似乎一种无形的“手”促使执行者认真履行职责,执行好各项内控措施;对于执行不力或不主动的人员也会形成一种压力,进而改善控制环境。所以,管理层的理念通过一定的行为就能体现出来,要尽量避免出现问题时推诿或视而不见,伤害积极性和控制意识。再有管理层的经营风格,经营风格可以表明管理层所能接受业务风险的性质。了解经营风格,有助于判断管理层对待内部控制的态度,从执行者的角度也可能会去试探管理层的接受风险程度,最终影响的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

(五)组织结构及职权与责任的分配

组织结构为一个组织的整体运行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根据经营活动配备相应的职权,由此应承担的责任,这是内部控制执行的一个基础和保障。组织结构派生出来了岗位职权,组织结构中是否采用向个人或小组分配控制职责的方法,以使个人或小组充分理解职责和责任是各项控制制度实施的前提。合理的职权与责任的分配,不仅关系到相关人员对政策与程序的整体认识水平和遵守制度,还有助于_定其职责划分是否恰当合理。再有,职责与责任的分配是否考虑了适当的分离制度,业务活动的交叉在执行过程中会产生漏洞或想象空间,而违规者可能会测试成本的大小,一旦违规成本小就可能会出现执行问题;若问题隐蔽较深,待发现时后果就相当严重了。严谨和适当的划分组织结构及职责与责任,是能形成优良的控制环境,进而让可能的违规者没有空间来保障内部控制的贯彻落实。因而,对各层次的监督仍然不能减少,可以形成不同层次的监督体系或者进行不定期巡查从根本上堵住缝隙。

(六)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

人力资源政策的直接指向就是人。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中涉及到的聘用、培训、考核、提升、薪酬等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通过这些要素来体现个体的价值。从人性假设理论中也可以体会到,企业在运用人力资源政策时能否找到合适的,个人的理念服从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个人的目标和愿望在满足的同时工作能力也能得到企业的认可,并由此带来相应的报酬时,人的积极作用就被点燃或释放出来了。在此基础上,企业如果继续对其进行培训、晋升指导和薪酬的激励,则执行者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各项经营活动和工作中,获得了认同感,这是报酬所不能完全达到的积极因素,精神的支持将获得更长久的效果。对执行者自觉遵守内部控制制度,遇到问题不回避并主动反馈解决,能有效发现可能面临的风险采取预防或有效措施,内部控制的执行可能就形成了上通下达的良好沟通渠道。执行者会把自己真正当做企业的一员,认真和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内部控制环境变得优化了,内部控制制度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了。这在实践中也能得到验证,企业建立的好的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基本在于人的执行力问题;只有找到问题的本质,才能根本解决问题或根治问题。

人性假设理论是帮助人们了解了人的特性、人的活动心理和人的思维。在整个内部控制的创建、执行、监督过程中,发挥人的积极作用是内部控制有效的重要条件。一味追求制度的完美并没有错,而忽视了主体人的作用无异于掩耳盗铃。而控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否提供这样的条件或创造这样的机会,对人的思维习惯施加影响,从而真正达到治理层治理的效果。人的主观自愿体现出来,反过来带动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效果不言而喻。

上一篇:数字实验探究实现高效课堂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下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