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油市场4月分析报告

时间:2022-07-28 05:08:18

中国粮油市场4月分析报告

4月份,国内粮油市场整体稳中趋弱。供应显著提升、消费难有改善是导致行情趋稳的主要原因。

分品种看,小麦市场因面粉消费清淡、市场供应充足而维持平稳走势;玉米则因上市集中、饲料消费不振而有所下滑,这主要体现在华北玉米主产区,而东北临储持续收购有效支撑了前期不断走低的行情;稻米供需平稳,中晚籼稻略有走低,粳稻稳中趋强;国内大豆因临储收购结束行情有所回落,国际方面则因南美豆供应滞后而支撑美豆行情,国内豆粕虽面临禽流感疫情,但表现抗跌;棕榈油产量进入增长周期,而国内食用油库存居高不下,使得食用油价格显著下跌。

4月份,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39.76(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下跌0.9%;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为128.43(基期:2008年12月=100),较上期下跌0.92%。

小麦:供应充足需求稳定,5月陈麦价格坚挺

4月份,由于面粉消费进入平稳期,加工企业对小麦的需求维持稳定,市场供应相对充足,不仅有政策性小麦常时常量投放市场,各级储备轮换也陆续进入尾声。在供需平稳的背景下,国内小麦行情整体稳定,部分地区小幅下滑。

供需宽松行情趋弱

4月份,国内小麦整体呈稳中趋弱态势,个别地区就仓价跌至1.20元/斤以下。市场信息,河北石家庄、邢台等地为1.30~1.32元/斤,山东德州、济宁等地1.29~1.30元/斤,江苏镇江、宿迁等地1.24~1.25元/斤,安徽六安、蚌埠等地1.20~1.22元/斤,河南安阳、濮阳等地1.28~1.30元/斤,河南郑州、商丘等地1.24~1.25元/斤,河南南阳、驻马店等地1.18~1.21元/斤。黄河以北麦价平稳,黄淮及其以南地区弱势运行。

导致行情稳中趋弱的主要原因:一是面粉消费难有改善,当前中小型面粉企业的加工形势不容乐观,直接影响其对小麦的采购积极性;二是市场供应总量维持较高水平;三是政策性小麦投放底价较市场价明显偏低。

政策交易量价齐减

4月份,中央政策性小麦交易量价齐减。据统计,月内周均投放量为501.1万吨,较上月略增0.3万吨;周均成交量为75.7万吨,较上月减少39.2万吨;成交率为15.1%,降低7.8个百分点;成交均价为2308.1元/吨,降低19.58元/吨。

本月,河南2012年托市小麦至今未登台亮相。原因:一是目前河南尚有较大数量的2010年及之前的托市小麦,需及早出库;二是尽快消化陈粮有助于及早回笼收购贷款;三是掌握一定数量优质粮源有助于调控后期可能出现的行情波动。

强麦期价承压下行

4月份,郑商所强麦主力1309合约震荡走低,最低落至2506元/吨,为该合约上市以来最低。近交割月1305合约更是呈单边下跌行情,月末最低至2411元/吨。

强麦现货维持稳定,河南郑州优质麦出库价1.28~1.30元/斤,河北藁城及山东德州等地1.31~1.33元/斤。尽管期现货基差进一步扩大,但有效仓单数量大于单边持仓使行情承压走低。

从盘面看,目前1309合约在底部调整已有一段时期,后期逐步反弹走高的概率加大。随着强麦1305合约退出,新的规则执行,预计5月郑麦1309将回升至2580~2600元/吨区间。

长势良好病害不减

4月是我国小麦生长的重要时期,整体看,冬麦主产区长势良好,但依旧面临较大的病虫害威胁,据有关机构报告,全国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将呈严重发生态势,预计全年病害发生面积4.8亿亩,虫害发生面积5.3亿亩。

5月将是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期,气象部门预计后期西北东北部、华北西部冬麦区或出现干旱、干热风,而华北大部月降水量可能不足50毫米,平均气温偏高,或对小麦灌浆不利。

进口完税成本降低

据海关总署数据,3月份我国进口小麦28.9万吨,环比增6.7万吨,同比减24.7万吨;1~3月我国累计进口小麦69.1万吨,同比减少43万吨。分国别及进口金额看,累计进口加拿大小麦40.6万吨,平均完税成本2992元/吨,环比升20元/吨;进口澳洲小麦15.8万吨,其中硬粒、软粒澳洲小麦分别为2837元/吨和2628元/吨,环比分别下降266元/吨和84元/吨;美国软粒小麦12万吨,完税成本2570元/吨,环比下降108元/吨。

综合分析,5月份市场关注重点是新季小麦的长势及相关政策落地情况。依据往年经验,5月份陈小麦行情整体处于坚挺状态,5月初上市的新季小麦价格或较陈麦低0.08~0.10元/斤;6月份新麦大量上市,各地收购主体积极入市收购,价格将显著提升,黄河以北地区托市收购启动可能性较小,而沿淮地区启动可能性较大;7月份

玉米:5月有望筑底企稳,6月或将小幅上涨

4月份,我国玉米整体弱势下滑。东北上半月持续走低,后期随着收储深入而止跌企稳;华北则因上市量不减、消费不振而显著下滑;南北港口因到港量放大、库存居高不下,交易价格环比下跌;销区则因禽流感疫情影响,直接减少对饲料的消费需求。

东北临储收购行情止跌

4月份,东北玉米经过一段时期的弱势下行后,止跌企稳。其原因:一是持续进行的临储收购,起到了有效的“托底”作用,月底东北临储收购2477万吨,占东北玉米商品量的四成多;二是企业收购抄底心态浓厚,而且优质粮源显著减少;三是加工需求维持稳定,饲料及深加工需求虽处低迷期,但企业依旧维持收购。

据市场信息,目前黑龙江哈尔滨标准水分(15%)玉米收购价为2020~2030元/吨,吉林长春2130~2150元/吨,辽宁沈阳2150~2170元/吨,内蒙古通辽2110~2130元/吨。

华北供应放大价格下滑

4月份,华北地区玉米行情普遍弱势下滑,河北、山东等地跌幅显著。

据市场信息,河北石家庄地区14%~15%水分的玉米收购价为2120~2140元/吨,山东深加工企业收购价2320~2340元/吨,河南玉米收购价2220~2250元/吨,比上月底下跌40~100元/吨,说明市场缺乏有效的需求支撑。

造成华北行情下跌的主要原因:一是禽流感疫情对畜禽养殖造成严重打击,导致饲料行业整体下滑;二是市场供应量较大;三是不同区域间竞争导致价格走弱,如西北地区玉米与华北地区玉米共同争夺南方销区市场,而港口东北玉米和火车站台的华北玉米都形成竞争。

南北港口库存环比大增

4月份,销区对玉米的消费力度较3月份大幅降低,特别是禽流感影响到的东南沿海,更是对玉米的采购降至最低,而华南、西南等区域也因储备收购结束、饲料消费低迷等减少采购总量。不断调低的到站、到港价也让销区贸易及加工企业在收购时趋于谨慎,多以“随用随采”方式规避风险。

南北港口则因港口库存过高、收购不畅而出现平舱价格走低现象。月底,北方港口水分15%的玉米收购价多在2220~2260元/吨,平舱价多在2270~2290元/吨,分别较上月底下降60~80元/吨。而北方港口库存却高达350万吨左右,高出上月同期70万吨。

广东港口东北玉米成交价2380~2390元/吨,较上月跌60~70元/吨,由于北方港口库存压力较大,往南方的周发运量都在50万~60万吨之间,而上年同期仅30万吨左右。

畜禽养殖及深加工低迷

4月份,国内养殖行情继续走低,月末出栏肉猪及仔猪价格分别为11.67元/公斤和21.6元/公斤,分别较上月同期下跌0.64元/公斤和0.58元/公斤。猪粮比价在4月一度跌破5:1,达4.89:1,养殖利润也从上月末的一184元/头扩大到一236元/头。

东北酒精企业多下调出厂价格,由于走货缓慢,库存有持续增加趋势;玉米淀粉行情虽没有显著提升,但随着消费季节到来,对企业减缓库存压力将起到极大帮助。

进口减少国际低位震荡

据海关总署数据,3月份我国进口玉米23.7万吨,同比及环比分别减少23.5万吨和15.7万吨,其中进口自美国的玉米占99.8%;1~3月份我国累计进口玉米102.8万吨,同比减少41%。

据测算,3月份我国进口玉米完税价为2260元/吨,较上月涨85元/吨。

国际市场因缺乏实质性利好,CBOT玉米指数本月在600点附近维持震荡格局,最低跌至571.4点,创10个月来新低。

综合分析,国内玉米价格经历4月份下滑之后,预计在5月份将筑底企稳;6月份市场粮源将进一步减少,畜禽养殖回暖将推动玉米价格上涨,但幅度有限;7月份消费需求平稳,预计玉米行情将稳中有升。

稻米:早稻移栽渐入尾声东北春播条件改善

4月份,南方早籼稻移栽逐渐进入尾声,气温、降水等天气状况较好适宜春播;东北粳稻主产区前期低温阴雨天气对育秧工作影响较大,不过4月中下旬气温回升明显,有利于消除不利影响。国内稻米现货市场运行较为平稳。

籼稻市场价格走低

中晚籼稻市场供应较为充足,农户手中仍然有部分稻谷没有卖出,市场价格运行平稳并略有回落。湖南三等普通早籼稻平均价1.31元/斤,江西1.32元/斤;湖北三等普通中籼稻平均价1.31元/斤,安徽1.30元/斤;湖南三等普通晚籼稻平均价1.32元/斤,江西1.31元/斤。早籼稻与中晚籼稻价差缩小甚至倒挂,部分地区市场价格已经跌破早籼稻托市收购价。

随着新季稻谷播种,农户将手中余粮售出的意愿逐渐增强,市场供应量有望继续加大,而且目前进口大米价格仍然很有优势,对国内籼稻米市场的冲击仍然较强。较大的供给量导致籼稻市场仍将弱势运行,预计价格短期内仍难出现上涨。

东北粳稻市场低迷

东北地区优质粳稻基本进入各级储备库,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粮源质量相对较差。高水分原粮保管困难是此前市场供应量加大的主要原因,农户急于出售手中余粮对市场价格起到拉低作用。不过,目前市场优质余粮相对较少,也使得手中仍有优质余粮的农户不急于卖出。收购企业也不愿意去购买质量较差的粮食,而优质粮源又较难寻找,市场购销低迷。

从全国范围考虑,东北粳稻在进口大米数量激增的情况下,市场份额也受到一定影响,但其区位品牌优势仍然存在,后期市场优质优价的行情将成为主要的运行模式。

天气改善春耕受益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预计2013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为8760万亩,比上年增加113万亩,若后期气候条件基本正常,预计今年早稻产量为3370万吨,同比增加44万吨。

与此同时,此前东北地区气温持续偏低,雨雪天气偏多,土壤化冻晚,新季稻谷种植明显推迟,似乎将直接影响今年的东北粳稻生产。4月中下旬东北地区气温回升,各地气温开始接近常年同期,月底气温回升到20摄氏度以上。东北地区春播条件总体改善明显,粳稻播种也将明显受益。

进口大米数量高企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进口大米26.8万吨,上月为12万吨,上年同期为13.8万吨;1~3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69.2万吨,上年同期为23.9万吨。越南、巴基斯坦和泰国仍是我国进口大米最主要的国家,3国份额合计超过98%。从进口构成看,主要品种为低价大米,其到港完税价较国内同级别大米低0.3元/斤以上。预计后期进口量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早稻期货价格下跌

本月郑商所早籼稻期货继续呈现单边下跌行情,早稻指数开盘于2634元/吨,这也是当月最高价。随后价格一路下行至2556元/吨的低点,最终在低点附近的2559元/吨收盘。

全月下跌75元/吨,跌幅2.85%,其间伴随的是成交量极度萎缩。虽然目前的早稻价格已经出现期现倒挂现象,但是市场低迷态势明显无法短时间得到扭转,政策的支撑作用也需要随着时间来兑现。总体看,在2500元/吨价位附近止跌企稳的概率仍然较大。

综合分析,中晚籼稻现货市场短期内仍将以弱势运行为主,东北粳稻的阶段性行情仍有可能出现。国内外大米价差较大提供了明显的进口贸易机会,进口量仍将高企,对国内稻米市场的影响也将继续。郑商所早籼稻期货价格弱势运行较长时间后,止跌企稳的可能性加大。

大豆:美豆库存处于低位,期价近强远弱持续

4月份,南美供给继续滞后,导致全球需求仍集中于美豆,加之美豆库存处于历史低位水平,支撑美豆期价,但南美供给延后导致远期供给压力增加,期价近强远弱持续,近远月价差拉大。临储收购到期,连豆期价大幅回调。

短多长空美豆走低

4月美豆基本面继续维持短多长空,利空主导CBOT市场,使得美豆期价震荡下跌,月末期价受到作物种植进度严重滞后的利多支撑,跟随谷物期价反弹。

本月宏观消息面持续偏空,中国一季度GDP远低于市场预期,中欧制造业PMI均低于市场预期,IMF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认为欧元区可能长期陷入滞胀。中国经济放缓和欧洲财政紧缩持续,令大宗商品价格承压,空头氛围持续。

数据显示,本月CFTC公布持仓报告显示,CBOT豆类品种资金面持续偏空基调。综合看,尽管南美短期供给延后,但中长期供给压力持续存在,而且南美供给高峰期延后导致远月期价下行压力加大,大豆熊市氛围浓厚,市场对远月豆价的预期非常悲观,主流机构观点看到1050~1100美分/蒲式耳。后期市场将会聚焦美豆播种期天气,如无实质性利好,期价仍将等待利空的时间窗口到来,以实现大家对远期豆价的底部预期。在此之前,价格走势将维持区间宽幅震荡。

临储到期连豆回落

4月,连豆指数震荡走低,持仓月环比略幅,临储收购结束,做空资金入场。月底按照内外盘的现货报价,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的差价升至370元/吨以上。本月国产大豆现货价格稳中有降,临储收购月底到期,政策支撑结束。本月主产区油粕价格走弱,使得主产区油厂压榨亏损加大,油厂收购积极性不高。

本月市场关注东北地区春涝,预计后期部分玉米种植地块或将因此改种大豆。尽管春涝或导致大豆面积增加,但大豆整体种植面积下滑趋势难改,国产大豆新作的供给将会更加紧张,这将支撑远月大豆期价,或导致连豆1401合约抗跌。技术面看,1401合约在4600元/吨一线有较强支撑,可在下方逢低轻仓买入。

猪价低迷支撑粕价

4月,国内豆粕期货价格大幅收跌,连豆粕指数月跌幅达5.69%,但跌势主要实现在月初,随后粕价在需求和库存紧张的支撑下止跌企稳。豆粕较其他豆类品种抗跌,总持仓量继续上升。豆粕表现较豆油强势,油粕比值继续下降。豆粕期现货价格同步下跌,月底沿海43%蛋白豆粕价格为3800~3840元/吨,月环比下跌100~160元/吨。

猪肉价格创出2011年1月底以来新低,反映国内生猪严重供过于求,生猪存栏高企支撑豆粕现货需求。禽类养殖需求依旧受到禽流感的负面影响,但由于禽流感疫情依旧可控,畜禽存栏短期并不会大幅下降。

在供给偏紧、需求难以大幅走弱的背景下,短期豆粕价格仍将获得支撑,但在中长期偏弱的基本面压制下,价格难以大幅走高,由于中期豆粕价格存在继续下跌的可能,建议饲料养殖企业随购随用,控制豆粕库存水平。

油厂压榨亏损扩大

4月主要港口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继续下跌,月底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为4400~4420元/吨,月环比下跌100元/吨,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跌至4300~4350元/吨,月环比下跌200元/吨。

由于国内油粕现货价格下跌,且跌幅超过大豆成本跌幅,导致4月进口大豆压榨收益和港口分销大豆压榨收益持续负值。4月内盘油粕价格跌幅小于外盘豆价跌幅,月底近月船期大豆压榨收益下跌至盈亏平衡点附近,企业在外盘点价后,仍可在内盘油粕远月合约做相应套保,以锁定利润和风险。

3月进口同比再降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3月大豆进口量达到384.14万吨,同比下降20.4%,月环比略增;1~3月大豆进口同比减少13.63%。1~3月国内大豆进口降幅明显,而豆粕出口增幅显著,加剧国内大豆及豆粕的供需紧张态势。

3月进口继续严重依赖美豆,从美国进口的数量达330.76万吨,而从巴西进口仅41.99万吨,1~3月从巴西进口量同比下降83.25%,高需求和低库存并存,使得美豆期价在南美丰产压力下仍难以大跌。

综合分析,5月美豆期价在反弹之后可能出现价值回归,期价呈阶梯式下跌行情的可能性较大。鉴于5月豆粕供给将随南美大豆到港量增加而上升,而短期需求利多支撑有限,中期需求利空较多,5月豆粕价格仍存在下跌空间,建议5月饲料养殖企业维持随购随用的豆粕采购策略。

食用油:库存依然居高不下,市场情绪延续悲观

4月份,国际原油价格走弱,南美廉价豆油上市,棕榈油进入产量增长周期,多重利空致使国际市场食用植物油价格走势明显弱于油料和粕类。受外盘影响,加之库存居高不下,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继续大幅下跌,市场情绪较为悲观。

豆油价格继续大跌

4月份,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继续大幅下跌,单月跌幅达400~500元/吨。市场心态疲弱,购销不旺。一是国内食用植物油终端消费疲弱,分销商及中间环节拿货不积极;二是市场预计后期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将下降,豆油出库成本预期回落;三是国内食用植物油库存一直居高不下,市场心理较为悲观。

5月份,预计国内豆油现货价格仍有下跌空间,并接近年内底部区域。未来几个月,低价南美大豆大量到港、豆油供应增加,国内食用植物油市场进入传统的消费淡季,国内豆油购销仍将不旺。在高库存、低需求的压力下,预计未来2~3个月国内豆油现货价格将在底部区间运行,操作上用油企业可随用随购,投机资金可陆续建趋势性多单。

利空因素:一是5月中旬后,低价南美大豆将大量到港,市场看弱心理不会改变;二是终端消费市场需求疲软,前期急于抄底的贸易商出现较大的账面亏损,进货意愿受抑;三是随着CBOT5月合约的到期,基金逼仓行为将会结束,CBOT大豆跌破支撑位的可能性大增。利多因素:一是经历自2011年2月份以来近26个月的下跌后,国内豆油价格累计跌幅在3000元/吨以上,市场普遍认为向下空间已有限,趋势性资金将陆续布局;二是阿根廷大豆单产低于预期,美国农业部在5月供需报告中可能有所表现;三是今年南美大豆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后延,上半年中国进口大豆数量将低于去年同期,在5月下旬前这一因素对市场有一定支撑。

临储菜油抛售停止

4月份,国内菜油现货价格稳中有降,跌幅为50~100元/吨,相对于豆油和棕榈油现货价格较为抗跌,国内菜油和豆油、棕榈油之间的价差也扩大到历史高位水平,菜油消费处于竞价劣势,市场购销不旺。

4月,国家临时存储食用菜籽油在18日进行一次竞价销售后,就停止销售。截至月底,今年临储菜油累计拍卖60万吨,实际成交0.66万吨。

高底价、低需求是今年临储菜油成交率低迷的主要原因。

5月份,预计国内菜油现货价格仍将在当前价位运行,大幅向上、向下均不易。政策在5月份出台的可能性较小,市场多在观望。

利空因素:一是进口菜籽所折菜油价格低至9500元/吨偏下,下拉国内菜油价格平均水平;二是国家对进口菜籽管制放松,具有竞价优势的进口菜籽数量有可能增加,所折的低价菜油将冲击国内市场;三是新作菜籽在5月下旬将开始收获,并在6月集中上市,供应增加的预期,抑制5月份的需求。

利多因素:一是陈菜籽进口成本居高不下,所折菜油出库成本向下也难,对国内菜油价格下拉空间有限;二是政策预期也支撑国内菜油价格,目前政策因素即是最大的利多因素,而其不可控性又成为最大的风险。

棕榈油陷库存泥潭

4月份,港口棕榈油价格继续探底,单月下跌幅度为100~200元/吨,小于同期豆油下跌幅度,棕榈油与豆油之间的价差缩小。由于棕榈油到货速度较快,加上购销不旺,港口棕榈油库存维持在历史高位水平。

5月份,预计港口棕榈油仍有下跌空间,高库存压制下,市场将陷入底部区域的价格泥潭。操作上仍建议随用随购,不建议大量囤货。

利空因素:一是低价南美毛豆油上市量趋增,棕榈油价格需要保持在较低水平,才能维持竞价优势,以利于出口;二是目前国内港口棕榈油库存仍在130万吨以上,继续处于历史偏高水平,棕榈油去库存化将是一个长期过程,抑制贸易商的追涨热情;三是国际原油价格走弱,不利于棕榈油的能源消费。

利多因素:一是天气转暖,有利于国内外棕榈油消费的增加;二是从2011年2月起,棕榈油价格已累积下跌4400元/吨以上,跌幅近42%,处于2009年9月以来的低位水平,市场认为向下空间有限,趋势性资金将陆续进场;三是市场对7月斋月节前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需求看好,有利于马盘棕榈油期价反弹。

进口数量同比下降

海关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不含棕榈硬脂)70万吨,较2月份大幅增加42.9%,去年同期为58万吨;1~3月我国累计进口食用植物油187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6.3%。其中,3月份棕榈油进口45,8万吨(不含硬脂),1~3月累计进口棕榈油109万吨,同比下降5,6%;3月份豆油进口3.2万吨,1~3月累计进口豆油19万吨,同比下降39%;3月份菜油进口15.6万吨,1~3月份累计进口菜油38.7万吨,同比增加69.4%;3月份菜籽进口23.7万吨,1~3月累计进口菜籽81.8万吨,同比增加5.22%。

3月份到货的油菜籽折合完税成本5350元/吨,比2月份上升190元/吨。3月份到货的毛豆油折合完税成本9195元/吨,比2月份上升75元/吨。到货的24度棕榈油折合完税成本6790元/吨,比2月份上升235元/吨。到货的毛菜油折合完税成本9940元/吨,比2月份上升20元/吨。

综合分析,5月下旬后,低价南美大豆将大量进入国内市场,CBOT盘大豆很可能结束自去年11月份开始的近6个月的盘整向下,豆油仍是食用植物油中最弱的品种。原料成本下降虽然同时利空豆油和豆粕,不过若粕价跌幅偏大则利多油价。国内食用植物油库存仍居高不下,现货操作仍建议随用随购,及时锁定利润。

上一篇:作文教学,兴趣为先 下一篇:如何在历史课堂落实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