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情绪特点及管理对策

时间:2022-07-28 03:40:13

浅谈大学生情绪特点及管理对策

【摘要】文章揭示了情绪的含义,从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及常见的情绪困扰阐述了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必要性,提出应加强大学生的情绪教育,消除他们的不合理信念,锻炼理性思考并发展学生情绪智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对策

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情绪有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之分。正面的情绪即积极肯定的情绪,如爱与温情、感恩、好奇心、振奋、热情、毅力、信心、快乐、活力、奉献、服务等。正面情绪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信自律,促进他们创造性的学习,养成良好习惯,从而不断地健全人格。负面情绪即消极否定的情绪,如恨、冷酷、嫉妒、愤怒、抑郁、紧张、狂躁、怀疑、自卑、内疚等。负面情绪使人意志消沉、兴趣低落,阻碍人们的健康成长和生活学习,对人生的成功起消极的作用。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特点,尝试进行情绪自我调节。情绪与我们如影随形,能否妥善管理情绪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人格发展、学业进步和人生幸福。

一、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大学生情绪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从社交看,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交往频繁,有的大学生开始了恋爱,情绪表现得更细腻、更复杂;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情绪活动随着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喜怒哀乐无常,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高兴时忘乎所以,看什么都顺眼,消沉时心灰意冷,看什么都别扭。情绪呈现不稳定状态。

3.情绪的掩饰性。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思想内涵的丰富,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情绪,如对一件事情或对某人明明是厌烦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或不在意的态度。

4.情绪的冲动性。大学生情绪的;中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情绪失控,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如果不予以引导,会给大学生本人以及社会带来危害。

由于大学生的这些情绪特点,容易产生一些常见的情绪困扰。情绪困扰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个体受到外界事物、事件等客观环境的影响或个体内部发生矛盾、冲突而无法及时有效解决而产生的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表现为:焦虑,自卑,抑郁,人际交往障碍等,综上所述,大学生学会情绪管理对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加强情绪管理,使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加以有效调节,保持良好、健康、积极的情绪状态,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情绪管理的对策

1.加强情绪教育

开设大学生情绪管理课程,加强学生的情绪教育,让学生能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并能运用语言准确的描述出来。让学生不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情绪干扰当前的活动,并能够从负面的情绪困扰中迅速恢复过来,而且懂得换位思考,能够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的情绪感受。

2.消除不合理信念

情绪的产生总离不开特定的诱发事件,但同样的诱发事件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因为对诱发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不同。这就要教育学生如何改变直接导致其困扰情绪结果的非理性信念,教导他们如何主动有力的驳斥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心理学家韦斯勒(Wessle)较为全面的总结出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这些特征是:(1)绝对化要求。即总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这样的信念,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周围的人必须对我好”等。(2)过分概括化。即以偏概全,以一概的思维方式。一次考试失利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惭形秽,自暴自弃等。(3)糟糕至极。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这种想法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焦虑、悲观等。因此首先应学会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念,并且探讨这些信念与所产生的情绪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某些困扰情绪之所以发生,是由于自己存在不合理的信念,这种失之偏颇的思维方式应当由自己负责。其次,可以通过与他人讨论或实际验证的方法来辅助自己转变思维方式,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动摇并最终放弃不合理信念。这样,随着不合理信念的消除,那些困扰情绪开始减少或消除,并产生出更为合理、积极的行为方式。行为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又促进着合理信念的巩固与情绪的轻松愉快。最后,个人通过情绪与行为的成功转变,从根本上树立起合理的思维方式,不再受情绪的困扰。

3.锻炼理性思考

理性思考就是个体将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作为一种自然规律,作为一件事去接受它,而不是把已发生的事情或正在发生的事情作为糟糕的事情来看待,并一致期待能阻止事情的发生。理性思考者能以较客观、合理的方式观察行为表现,不受外界评价左右,对事情能做出合理的分析。当然理性思考者也会有强烈的情绪,但会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理性思考的人会更加珍惜生命,通过思考和学习推动行为迈向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目标。相反,非理性思考则使人固执、自怨自艾、盲目冲动或要求自己和他人十全十美,由于对环境和他人要求过高,因而难于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在孤独和苦闷中生活,必然会产生许多情绪上的困扰。

4.发展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是检测自己或别人情感的一种能力,并对它进行辨别,用这种信息去指导我们的思维和行动。情绪智力包括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理解、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一言以蔽之;情绪智力就是情绪的自我认知、表达、理解、调节他人情绪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其核心要点是:认知和管理情绪(包括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自我激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成功需要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情绪智力是建立这一系统的必要条件。一个人的人缘、人际和谐程度都和这项能力有关。作为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情绪智力的重要意义,从以上五方面把情绪智力的培养纳入学校的整体运行机制中,将其作为一项教育内容和考核指标,在课程活动的安排、制度的建立、校风的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能发展学生情绪智力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贾晓明,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叶素贞等,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军训对大学生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论即时战略游戏的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