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时间:2022-07-28 01:51:22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摘 要: 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发挥出来,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从巧设悬念、援疑质理、学有所得、利用现代媒体等方面入手,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兴趣 激励措施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个体爱好并力求认识某一对象的带有情感的倾向。当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或活动产生兴趣之后,就会积极地去认识这个事物或投身于这项活动,甚至乐此不疲。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意思,可见,兴趣对人的认知活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学习而言,兴趣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成功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敏锐的思考力、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地发挥出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大小,往往对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难怪爱因斯坦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它在学校语文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堂上学生如果兴趣盎然,那么该堂课无疑就会有较高的教学效率,反之,就会效率低下。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根据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巧设悬念,引发兴趣

中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理,这种好奇心理能激发起人的求知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设置悬念,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因为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的心理期待状态,具有很强的诱惑力,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地去思考所遇到的问题。在设置悬念的时候,一是要尽量使设置的悬念有“新”、“奇”、“准”的特点,这样才能击中学生的兴奋点,激起他们的兴趣。二是要注意做到使设置的悬念“点到为止”。悬念不够“悬”,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悬念太“悬”,又可能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悬”要适度,引而不发,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手法来设置悬念,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北宋末年,西北边境的渭州城(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平凉)发生了一起打斗致人死亡的案件,一名军官失手将一名屠户三拳给打死了,是什么原因使军民相斗?这当中又有什么样的是非恩怨呢?这时学生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弄清楚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主要涉及三方人物:鲁达、金氏父女、郑屠。矛盾焦点:郑屠强占民女,勒索钱财;鲁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人物的性格也基本明了:鲁达疾恶如仇,郑屠仗势欺人,金氏父女胆小懦弱。这些基本的问题学生弄清楚后就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援疑质理,提高兴趣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对学问的长进是多么重要。中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节,他们富于想象,喜欢争论,其越来越独立的心理倾向,使他们开始越来越独立地思考问题,不再囿于老师的讲授或书本的描述。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利用一些疑问,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引导他们大胆质疑,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其学习兴趣。如《孔乙己》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句子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发现它有问题,说它是一个病句。“大约”表示猜测,不确定的;“的确”表示确定无疑的,这是一种矛盾的说法,应是一个病句。学生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一点并不能否认;但作者这样写,也是有他的道理的,这一点同样不能否认。于是我就告诉学生,先抛开这两个词暂且不管,思考这样的问题:第一,按课文提供的环境推断,孔乙己会不会死?第二,“我”有没有亲眼见到或亲耳听到孔乙己最终的结局?第三,在弄清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同学们经过热烈的讨论,最终认为孔乙己是必死无疑的,并说出了具体的理由:好吃懒做;不会营生;偷窃的名声在外,想干活也没人敢要;腿被打断了,行动不便,想干活也没人会要;死要面子,叫花子大概是不会去做的;周围人冷漠。“我”因为到“现在”一直未再见过孔乙己,也没有得到一点关于他的消息,所以用“大约”来猜测;但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酒店时的悲惨状况来看,他的死又是确定无疑的,所以在“大约”之后用“的确”来表示“我”猜测的结论。这是排除特例的一种常理推断,所以“大约”与“的确”二者在这里并不矛盾,这是从作者所要表达的实质内容的角度去理解的。同时我告诉学生,他们的疑问也是有道理的,从词语的字面含义的角度去看,这两个词确实是矛盾的。但这两种理解的着眼点不同:说它矛盾,是从词语的字面含义的角度理解;说它不矛盾,是从作者所要表达的实际内容的角度理解。这样学生心中的疑惑自然就消除了,在表面意思和实际内容之间也很容易作出取舍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疑问,能够激起学生兴趣,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其对事物的心理有时呈现相反的指向。他们有时不愿意向老师提问,宁可自己独自沉思或与同学讨论。这时老师应激励学生提问,对提出的问题大家互相讨论,各抒己见,这样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有时又会提出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让老师一时难以回答。这时老师要善于随机应变,既不可轻率地说不知道,又不可随便敷衍,以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既要能精心设计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以提高他们的思考力,使他们能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学有所得,巩固兴趣

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这是他们的目标。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产生这个目标的动机可能各不相同:可以是想进一步升学,可以是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可以是想不被父母惩罚,等等。因此,在学习中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功感,是保持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就有可能产生要学习的动机。所以在某些情况下,提高学习动机的最适宜的方式,是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认知方面而不是动机方面,依靠富有成效的教育成绩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1]也就是说,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时,他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周围人也会对他有一个较高的评价,他的学习兴趣就会继续保持,这样,他在学习上就处于良性循环之中。相反,一个人在学习中如果经常处于失败的境地,久而久之,他就会对学习丧失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在学习上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尽力让每一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学有所得,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感,是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让他们能各得其所,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感。例如文言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是让初中生比较头疼的一种文体。在学习它时,教师不能仅仅给学生串讲,让他们了解大意就行了,还要教给他们一些释词译句的方法,更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所学的方法加以运用。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感到学习文言文也不是那么难,那种畏难情绪自然就慢慢消失了。然后教师还可以精选一些比较浅显的故事性较强的课外文言文来让学生阅读,能将大意大致读懂就应给予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让他们对学习文言文有信心,有兴趣。

四、利用现代媒体增强兴趣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以电脑为基础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到多媒体技术,以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语文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所选课文内容涉及极广,有些课文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一定的多媒体手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一些介绍自然景物的课文,教师可以妙语连珠地讲解,但要让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有一个整体印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像《飞红滴翠记黄山》,若先让学生将这部电视风光片先看一遍,再进行教学,无疑能增强学生兴趣,效果会更好一些。有时课文中的某一片段也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理解起来更容易些。如《活板》中的制版这一环节,制作成多媒体动画可以让学生清楚了解制版这一过程是怎样的,既增强了学生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应以必要性为原则。虽然在教学中使用现代媒体有很多优点,但它的局限性也是不能忽视的。语文课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肩负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情感熏陶、思维训练等重任,这些精神领域的作用常常是物化的现代媒体技术无能为力的。“有的教师能用三言五语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并带有强烈的感彩或逻辑力量,它是任何技术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其简便易行又是不可企及的”。[2]因此,对现代媒体技术的使用要适可而止,不可滥用。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只有将其和各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学生兴趣的激励措施远不止上面讲的这些,教师不必拘泥于某几种方法,也可以自己创新一些方法。但不管怎样,有一条必须牢牢把握住:激发学生兴趣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切不可为了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96.

[2]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74.

上一篇:高校人本管理应充分关注教师的需求并给予积极... 下一篇:古装悬疑剧创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