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卫生学校生物化学教学的体会

时间:2022-07-28 09:32:14

浅谈中职卫生学校生物化学教学的体会

【摘 要】生物化学是一门内容抽象,知识点繁多,结构式、反应式复杂的学科,也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医学基础课,难教、难学和教好、学好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矛盾,本文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教师如何教好和学生如何学好生物化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体会;浅谈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高中扩招,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数量质量大幅度下降。最突出表现是学生基础差,缺乏扎实的生物学、化学知识,再加上生物化学是一门内容抽象、知识点繁多、结构式、反应式复杂的科学,使不少学生出现厌学情绪,那么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改善教学效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自己生化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1 讲好“绪论”是引导学生入门的关键环节

“绪论”是生化课的开头,讲好“绪论”课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入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如果一开始就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学生就会兴趣大减,即使后面的内容再好也难提高学习兴趣,有经验的教师,深知良好的开端对整个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力求通过“绪论”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生化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讲好“绪论”,在短暂的五十分钟内以求先声夺人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讲“绪论”时。除介绍本门课所要探讨的、掌握的内容及重要性之外,还穿插一些趣味性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些问题,使学生产生许多疑问,这样学生等着揭晓,怀着探索,追求的欲望,积极投入这门课的学习,如在介绍生化的研究内容时,由于物质代谢未讲,调节控制就无从谈起,为使学生有一大概了解,举个生活常见的例子,当你不小心划破皮肤时,在组织修复的过程中,新生的组织既不会长的高出皮肤也不会凹下去,而是恰到好处,再如:刚生下来的婴儿只有几十厘米长,十几年后,长成五尺高的小伙子,他们靠什么生长生育?学完生化课即可得到答案,这里,我抓住了两点:

①挖掘生命与物质代谢的关系,即人类摄取食物、消化吸收、中间代谢、生命活动;②组织修复:人体发育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从这些谈起学生爱听、想听,激发探索精神,造成一个强烈求知的心理基础,为接受后面的知识创造条件。

2 集中学生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两方面的因素,师生同步才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稳定而集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2.1 巧引新概念,吸引注意力

课堂教学是一种诉诸视听的认知活动,需要一种宁静的心境,高度的注意力,作为老师能否在每一节课一开始就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是本次课成败的关键,我们可以先演示一个实验,然后从分析实验入手,步步推进,导出事物的本质,又可讲一个与本次内容有关的故事,提出疑问,而后通过答疑而言归正传,也可复习上次内容,引申到要叙述的新概念上,即温故而知新;还可以从常见的感兴趣的现象谈起,抽丝剥茧,逐渐引入本课题。如在讲酶的概念之前,先引导学生复习化学学过的一些化学反应,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并加热到170℃时,可分解成乙烯和水。尿素加热到150℃左右时,可缩合成一分子的缩二脲,可见在实验室,合成某些有机化合物或使某些有机化合物分解,必须在强酸、强碱、高温等剧烈条件下才能进行,若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那就更难了,然后拿出一个试管,告诉学生,试管里的肉在37℃的盐酸溶液中保温了6个小时,还没有分解,然后问同学,你们吃了肉以后,几个小时就饿了,由此引出要叙述的主题,这样,一开始就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进入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

2.2 恰当的举例或有趣的故事,提升注意力

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讲起枯燥无味,听起来昏昏欲睡,此时若能插入一个有趣的故事或恰如其分的例子,既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达到明目开窍,触类旁通之效,如维生素一章内容繁琐零碎,为此,插入了这样一段故事,美国青年医生发现人和鸡都患“脚气病”,为解除人类疾苦,决心研究其病因,偶然中发现用米喂鸡,鸡病好了。米制成水人饮病自愈,经检验发现米中含大量V-B1,终于搞清了“脚气病”并非细菌感染,而是V-B1缺乏,这段插曲不但使学生了解了V-B1的来源,缺乏病及治疗,同时也从医生的发现、研究、调查、分析、结论整个过程中启迪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利用“图示板书”,保持注意力

“图示板书”不同于单纯的文字板书,它是图示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即图文并茂。在教学实践中,认真研究和分析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图形、表格、色彩和文字设计。运用“图示板书”可诱导学生高度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理解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在课堂上使用图示板书,既醒目节时,又能避免内容遗漏。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是边画边讲。如脂肪酸的β-氧化是脂代谢的重点,如果一下子把图全部展示出来,学生可能会因图的全貌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一点,并且,过早看到结果,听起来就乏味,学生也不知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在何处进行,若能讲到哪,画到哪,既直观又能集中注意力,逐步引导学生分析、推理,达到师生同步。关键部位用彩色标出反应的原子或基团,不但能刺激视觉,突出感知重点,还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3 启发式教学原则指导下的多种教学形式的运用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

由于生物化学本身知识结构特点,易导致学生畏难、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获得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3.1 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内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如讲维生素时,先讲一个故事,多年前,远洋航海的船员中,很多人都会得上一种奇怪的病,病人牙龈经常出血,眼球结膜出血,皮下瘀斑,疲惫无力,有些人牙龈溃烂,经常出鼻血,出现发热、痢疾、水肿、麻痹甚至肠坏死而导致死亡。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远洋航海的船员会得这种病?(等学生思考后,教师作答,缺乏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新鲜蔬菜和水果含有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含有V-C),继而引出维生素的概念。教师通过一组环环相扣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思维力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比较鉴别法,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这是一种说服力和吸引力较强的启发式教学法,生物化学知识点众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层出不穷,寻找和挖掘易于被中职生接受的方法,帮助中职生理解和记忆生物化学知识,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同类或相近事物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发现同类事物的共性和个性,而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则能使相比客体的本质更为清楚。而且能确切地认识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的混淆与隔裂,如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糖的有氧氧化和无氧氧化、生物氧化和生物转化等。通过比较,寻找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在异中求同,在同中求异,排除知识之间的相互干扰,理出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且易于记忆,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3.3 课堂讨论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化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很多知识点环环相扣,各章节内容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孤立地介绍知识点,要充分运用讨论法,揭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教活理论知识。

例如,在学习“糖的3条分解代谢途径”时,在分别讲解了这3条途径各自的特点后,引导学生讨论这3条途径之间有没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在学完“糖的6条代谢途径”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包括这6条代谢途径进行的条件、生理意义及各条途径之间的代谢联系。通过讨论、分析、评价,最终使学生明白,糖代谢的各条途径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各条代谢途径的进行都是与生理需求相适应的,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糖代谢的相关知识。

4 课堂提问和自命多选题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授课前,可以进行提问,以了解学生对上次课的重点是否掌握、难点是否搞清楚。从学生对难易问题的回答中来检查教学效果,收集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改变或调整课堂教学。

生化教学内容繁多,代谢变化复杂,教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听懂理解,课后也难以记忆掌握。这就需要在每章教学结束都要求学生自命多选题5-10题,作为平时考查成绩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柳晓燕,江新华.浅谈多种教学方法在中职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9):71-72.

[2]范启兰,等.《生物化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及创新[J].瀚南医学院学报,2006,26(1).

上一篇:在制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下一篇:论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