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师生沟通交流的必要性与原则

时间:2022-07-28 08:52:30

浅析师生沟通交流的必要性与原则

摘 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是有效交流的基础。本文简单分析了师生沟通交流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论述了教师与学生交流时需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师生交流 必要性 原则

教育不是强制认知(或认识),教育实践的核心成分是交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可现在很多学校都存在这种现象:除了班主任或辅导员因为要管理班级事务会跟学生有些交流之外,任课老师都是上课就来,下课就走,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是输出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关系。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这种缺乏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成效。

1.师生交流的必要性

1.1交流可以消除学生心目中老师高高在上的形象,缩小学生对老师的距离感

现在的学生虽然不再捧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信条,把老师当做泰山北斗去敬仰,但在学生的心目中对老师永远都是有些敬畏的,不管多么调皮的学生都是。这种敬畏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老师的课堂管理,也拉开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影响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作为老师有必要主动去缩小这种距离。

1.2交流可以促使学生接受教师本身,也更容易接受教师所上的课

甲要赋予乙一些东西,那也得乙愿意接受才行,如果甲给了乙一些东西,一扭头乙就给仍了,那又有什么用呢?教书就是这样,老师都想让学生多学点东西,可前提是必须得让学生愿意学。加强师生的交流和沟通就是最好的法子。圆满的环节设计,精妙的教学语言,恰当的媒体使用,适度的鼓励夸赞,当你认为自己把一节课上得精妙绝伦时,却发现有人在打瞌睡,为什么?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那么理性的,会用他理性的大脑去欣赏你的精心设计、精彩讲授,有些学生是很感性的,他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认真听他的课,即使听起来吃力;也会因为不喜欢一个老师而排斥他的课,即使他讲得很好。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多一些人文关怀,而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让他感受到:哦,老师注意到我了,老师很关心我。每个人都期待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关爱,一旦获得,就会变成动力。鉴于你的注意和关怀,再加上学生本来就有在老师面前“争宠邀功”的心理,接下来,他会在你的课堂上认真表现以不负你的信任和期望。

1.3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人,人是文化的存在,人是为文化所模塑的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时刻牢记,我们的工作目的绝不仅仅是传授某个专业的知识,更不是为了完成升学任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继承、传播和创造文化来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而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拢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的这种广泛性注定了我们的教育目的不是单单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就能达到的,它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和交往中用自己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深厚的文学造诣,健康的生活方式,理性的思维方式等等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

2.师生交流的原则

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与学生的沟通是必然的,但这种沟通不是随意的,我认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交流时要顾及自己的教师身份

绝不能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缩小心理和情感距离而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身份,与学生勾肩搭背、称兄道弟,这样你会没办法进行课堂管理。缩小距离绝不是没有距离,应该在人格平等的情况下保持为师者的威严,保留学生对老师应有的尊重。我这里的威严并不是端着架子、板着脸造出来的所谓威严,而是在和蔼的面容下强大的心灵所散发出来的自然而然的威严,使学生在你面前随意而不随便。

2.2交流的的作用应该是解放和激发,而不是禁锢和控制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应该试着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观察和了解学生,而不能从单一的维度对学生作出评价。比如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就是差学生,或者上课认真听讲的就喜欢,不认真听讲的就讨厌。这只能说明这个老师的控制欲太强,接受他控制的就喜欢,不接受他控制的就不喜欢。哲学家莱布尼兹说:“万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独一无二的世界。”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应该是只有各种各样的差异,却不应该有好坏之分。试着换个角度去考虑,本来的缺点也许就是优点了。比如有的学生伶牙俐齿,很爱说也很会说,不光跟同学说,甚至还抢白老师,好啊,搞个辩论会,让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当他获得了巨大的满足和成就感,感谢你给他这样一个机会的时候,告诉他:“你的口才的确很好,不过不应该在课堂上发挥哦!”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会明白你的良苦用心。

2.3交流不能总是老生常谈

有的老师一看到学生不好好学习了,就会说:“你父母拿自己辛辛苦苦工作挣来的钱给你交学费生活费供你上学,你还不好好学,你对得起他们吗?”说得挺感动,但问题是学生听的次数太多,早就麻木了,甚至会因为这些话给他造成的压力而反感。其实学生并不是不懂道理的,只是有的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贪玩成性,自己控制不了自己。老师完全没必要把一些大道理讲了一遍又一遍,没起到好作用,反而激起了学生的逆反心理。遇到学习习惯不好,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用行动去督促他就行了,只不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的艺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一定要有耐心才行。

2.4交流不应拘泥于形式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一定是课下的专门的谈话,也包括课堂上的提问和互动;然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一定是语言上的对话,教师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是与学生的交流,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必拘泥于形式,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领会你的关心和关注,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当然,这是需要教育智慧的,需要教师的不断学习和提高。

2.5交流一定要是真诚的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心,真正体现是在为学生着想。真诚是有效交流的基础。真诚的交流才能促进师生的理解和配合。

参考文献:

[1]张应强.中国教育研究的范式和范式转换―兼论教育研究的文化学范式.教育研究(京).2010.10

[2]杨开城,李向荣,张晓英.论教育研究的科学性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京).2010.10

上一篇:网络多媒体教室管理与维护 下一篇:职业生涯管理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