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时间:2022-07-28 06:02:39

试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创造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的发展和语文教改都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学最能胜任这一重任,我们应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引导思维活动教师课堂教学创新能力主体地位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的基础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语言内容充实最快,应用要求也最广,教学中若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远离现实,与生活脱节。因此,当今的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对事物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长期运用固定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维僵化,不敢创新。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其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把他们培养成思路开阔,妙思泉涌的创造性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强的人能够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觉来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一、立足文本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人的情感具有情景性的特点,故有“触景生情”之说。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每堂课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而且能为学生提供激发创新思维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培养创新能力。发散思维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提出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新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学了《称象》一课后,学生无不对曹冲小小年龄能想出称象办法啧啧称赞,但我并没有就此而止,而是乘兴让学生思考:在当时的条件下,不用曹冲称象的办法,你如何称出大象的重量呢?问题一提出,立刻激起了同学们创造性的火花,他们或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结果很多同学都想出了办法:有的提出用河边的泥沙代替石头,有的说用几个大小一样的水桶把水从船外搬到船里,等船沉到划线的地方为止,只要记住水的桶数,再称出一桶水的重量,就可以计算出大象的重量了,有的说用泥沙和水都不方便,而是用人,因为东西不听指挥,人听指挥,可以喊上就上,喊下就下,喊称就称。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打开了创造性思维的闸门。

二、引发学生求异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之处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并不是某种单一的思维形式,它主要包括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但创造性思维不仅仅是这些思维的简单组合,而应该是多种思维形式的高度优化和综合。求异思维是学生创新意识萌发的先决条件,是创新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对创新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就是从求异思维开始的。在教学中提倡解决问题思维的多、新、奇、活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使学生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找出最佳方案。如教学《狼和小羊》这篇课文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你喜欢狼还是小羊?碰到像这样的坏人该怎么办呢?想想该怎样结尾?按照顺向思维定势应该是喜欢小羊,因为凶恶的狼把小羊吃掉了。有位同学说:“我喜欢狼,因为自然界的动物都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听到这种说法同学们的求异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个个都像跃跃欲试,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这样一串串求异思维的火花闪现在课堂上。

同时可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 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措施。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科学研究如此,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也同样如此。

思维的流畅性也叫思维的丰富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多,思维的流畅性大,反之,思维缺乏流畅性。为了提高思维的流畅性,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于那些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则及时表扬,为他们大胆思考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我还常常突破“师传生授”的观念,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促使他们多思。学贵有疑,有疑而问便是学生多思的表现。在多思的基础上,学生会提出一些创造性的问题,因此,我经常训练他们多用“为什么?”“还有什么别的想法?”“假如……?”等句式来思考问题,提高他们思维的流畅程度。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燃起学生的创新愿望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就应当学会提出学习中的疑问。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质疑不仅是老师在教学中质疑学生,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老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甚至“奇思异想”。不管是问题正确与否哪怕啼笑皆非,只要能提出问题就是一种创新。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多思多想多问,在这过程中智力得以开发,脑子越来越灵活,创新潜能不断挖掘出来。例如在教《你们想错了》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让学生质疑,看到课题后想知道什么?有的提出了“你们是谁?想错了什么?是谁讲你们想错了?为什么说他们想错了?”老师再引入课文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积极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调动了学生好学的积极性,不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能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目的。

四、延伸文本 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

法国著名思想家狄德罗说:“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话中所谓的“想象”是指在已知的知识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自己从未接触或经历过的新事物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智慧活动的翅膀,是创造活动的先导。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科学天空,进行发明创造的强劲翅膀。大凡在科学研究领域有所成就的科学家百分之九十三都具有超人的想象力。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青少年时期是发展创造才能的黄金时代,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采取种种手段,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学完《小白兔和小灰兔》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灰兔听完了老山羊的话回家后怎样做呢?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小灰兔回家后也学着小白兔种菜,可是他惰性难改,结果种菜也种不成,仍然厚着脸皮去跟老山羊讨菜:有的说,小灰兔去参加了种植培训班,学习文化,科学种植,结果种白菜获得大丰收,还电话通知老山羊和小白兔去它那儿要白菜呢!有的说,小灰兔通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种植的方法和科学管理,从此它不再种菜了,而是开了一个种植学习班,把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传送给更多的人,大家照着小灰兔的方法去种菜,结果人人都有吃不完的菜,小灰兔成了人们仰慕的种菜大王……学生们的丰富想象不仅枝蔓横生,而且跨越了时空。……然而教材本身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做为老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大胆改革,只有老师具有创新精神,才会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笔者经常挖掘教材中留白部分,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让学生重新改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局。学生都有向善向美之心,都让卖火柴的小女孩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既对学生渗透了思想教育,也让学生与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比赛,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课文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悲怆壮烈的英雄故事,有妙趣横生的神话传说,有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致,也有激情满怀的时代颂歌。我们根据教材的这些不同特点创设情景,营造相应的氛围,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可利用课文内丰富的插图,在启发想象的低中年级课文中,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看图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等教学内容。凭借课文插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尽可能的让插图动起来,增强趣味性。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注重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它们会画些什么?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五、于设置悬念,诱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伟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浓厚的兴趣爱好对于求知者来讲,有着非凡的意义。而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创设恰当的学习兴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设置诱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时如身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小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深厚的兴趣及丰富的情感基础之上的,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如教学《桥》一文中,当小伙子被洪水吞没的那一刹那,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还没容他喊,一个浪头就吞没了他。他到底要喊什么呢?课文没有交代,也不必交代。作者在这里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让学生大胆想像,老汉在那万分紧急的特殊情况下,他究竟要喊什么呢?是怎样喊的,让学生以老汉的口气把想喊的话喊出来。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先前的课文中学生了解到老汉不徇私情,无情地把自己的儿子从人群中拉了下来,看起来老汉好像没人情味。但通过学生把自己置入故事中大胆思维,就自然感受到了老汉和常人一样也是一位慈父,他也是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如此学生就轻而易举地感受到了作者用笔的惟妙—“此处无言胜有言”。

六、挖掘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创新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在“自己学习——合作学习——质疑学习——发散学习”等教学环节中加强创新素质的培养。巧设预习题。即学习文本时需要查找哪些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横、纵向思维。对于历史体裁的课文,如《金色鱼钩》、写实景的文章《威尼斯的小艇》,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通过上网、查书等途径搜集有关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这些资料对学生学习课文时接受新知识大有益处,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横、纵向思维,帮助学生学会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巧找想象点,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创造性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形象,是创新能力的支柱之一。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在教学“为了帮我们缝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一句时,引导学生想象朝鲜老大娘是怎样帮助志愿军战士缝补衣服的呢?用一段话写下来。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已存在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出新的情节。经过这样的想象,使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同时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只有因势利导,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敢提问,善于提问,就一定会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效果。只要我们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创设不同的条件,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兴趣,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动机,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人的意志不可限量,人的想象奇异无边,人的智慧永远自由驰骋。培养学生的创新教育,为民族、为未来培养新时代的人才,我们语文教育之树才会绿满人间。

上一篇:探讨电子电工专业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下一篇:浅议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