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心理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07-28 05:04:54

高职生心理问题的探讨

摘 要:高职生对学校环境,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问题产生不良心理问题,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心理适应

进入高职院校,是高职生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但随着学校环境、学习目标、生活方式、交往群体的重大改变,学生需要对自己做一番调整,以便更快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使心理上出现的各种变化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一、高职生心理不适应的具体表现

1、人际关系不适

离开了家,离开了亲人,多数学生开始住校求学,周围是陌生又新鲜的人际环境,他们渴望与人交往,渴望更多的人理解自己、关心自己,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以前不住校,缺少集体生活的经验,缺少与人交往的良好品德,于是出现了以下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一是不能很好的处理自己与同学(特别是同宿舍同学)的关系,过不惯集体生活。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性格特征等存在着不同,难免会有磕磕碰碰。有些同学不顾他人感受,我行我素,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二是不会恰当的处理与教师的关系。常常由于自己的矜持与自卑而失去机会,使得一部分学生不愿与人吐露心声,交换思想,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不能自拔,不少学生因此而内心孤独,整天恍恍惚惚,烦恼苦闷。

2、学习方式不适

中学时代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要求都由教师“手把手”地进行,而且总是有老师和家长督促,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进入高职校,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教师的“手把手”的教育,教师一般都是上课时来,讲完便走;没有了课堂教学循序渐进式授课方式,重复少,进度快;没有了大量的练习与课外作业。于是便出现了以下现象:不会听课、记笔记,不会利用图书馆,学得不扎实,或在汲取知识时为文凭而学。

3、生活环境不适

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是第一次远离父母和亲人,第一次远离自己所熟悉的环境而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自己独立地去承担,失去父母的臂膀之后由于独立生活能力的不足而又感到力不从心,感到无助与矛盾。虽然有些学生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但是由于经验缺乏、能力不够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出现许多问题。

二、 高职生心理适应的成因

1、需要受挫训练

高职生由于缺乏相关锻炼和训练,同时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给予及时帮助,因此学生的一些需要未必都能满足,就会造成相应的挫折感,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或调整,就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还会导致强迫、攻击、对立、退缩、逃避等消极自我防卫行为。只有个体与环境建立起和谐的依赖关系,才能满足学生身理需要{衣食住行}、安全需要{心理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2、自我调节失调

费罗伊德认为,理性与现实的自我,是个体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欲望与道德良心之间的过滤器。在费罗伊德看来,如果自我能保持它们之间的平衡,就会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否则就会导致神经症。由于欲望与现实的冲突、欲望与道德的冲突、现实与理想的冲突。面对这些冲突,自我调节所依赖的认知结构缺乏相关经验、技能,学生出现失衡状态和失控状态。同时,高职生又不能主动和有效地从别人那里取得援助,就会感到自己处在“孤立无缘”的处境里,而产生焦虑,表现出坐立不安、激动、浮躁、紧张与失眠等心理现象。

3、心理压力超载

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的学生容易产生强迫、敌对、偏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及人际关系敏感和睡眠问题,生活环境或生活规律的改变、遭受挫折、矛盾或冲突都是学生的压力源,应付各种生活事件会使人处于紧张和张力状态,如果这种状态长期持续不仅可能降低人体的抵抗力,同时也容易产生心理失调,诱发心理疾病。高职生面对众多生活事件,如异地求学、生活规律的改变、学习方式的更新,人际关系的丧失,自我地位的失落以及失眠和小伤病等等生活事件,都会使他们感到压力和无助。

4、自我同一性危机

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人对自我的本质、信仰和一生的前后一致和比较完善的意识。由于应试教育等原因使学生无法确立自我,没有确定的价值观与信念,容易显得彷徨,容易改变决定,对选择缺乏自信或逃避选择;人际关系不良;不快乐且常有孤独感;有的人有高度情绪困扰,人格不完整,焦虑程度较高,有精神病或自戮倾向;面对变化容易产生挫折感,常会制定出不切实际的目标,也无法面对挑战。

5、心理矛盾冲突

高职生常有自豪感与自卑感、新鲜感与恋旧感、独立感与依赖感、轻松感与被动感、孤独感与交往需要、理想与现实等矛盾。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内心矛盾冲突中,都会破坏心理平衡而引起心理疾病。

三、高职生心理适应的教育对策

高职生心理适应的教育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一方面需要学生自己的积极努力和不断实践;另一方面离不开学校和教师的引导、教育与帮助。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维进步的导师,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在教师,在学校。我们要以历史的、发展的和辩证的观点,科学分析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注意发现和调动学生思想和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1、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自我锤炼的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样他们就能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在生活中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韧不拔的心理品格。

2、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首先对全校的班主任教师进行心理辅导课程培训,了解心理咨询的概况,学习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好学生工作。

3、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工作

对于学生来说,重点是要让他们充分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并有效地利用这一手段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我们要利用各种形式,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保健的普及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进行:(1)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利用热线电话,直接回答咨询者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不和老师见面,打消了他们的心理顾虑,保护了咨询者的隐私。(2)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和邮箱。学生可以通过信件或邮件详尽描述自己遇到的问题,辅导教师针对学生信中提出的问题,思考对策,给学生回信。(3)当面咨询。学校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或专门活动室,就可以对少数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增强心理素质。

4、加强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借此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掌握良好的社会交往技巧,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经历,增强耐挫折能力,并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融入集体生活中。

总之,高职生的心理适应问题,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用多种途径去落实教育内容,以实现教育目标。从而帮助于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促使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上一篇:深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目标理论在创建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学生事务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