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培养新型翻译人才

时间:2022-07-28 01:36:27

与时俱进,培养新型翻译人才

摘要: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向多元化,我国国际商务活动和语言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翻译的作用日益凸显。国际间的频繁交流,为中国的翻译市场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也为广大翻译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关键词:市场;翻译教学;人才培养;职业化

中国自80年代以来,翻译工作就呈现出“专业化、学术化、服务化、用途多样化、实务化、科技化六大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向多元化,中国加入WTO和申奥成功之后,我国国际商务活动和语言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国际交流更加频繁,以上六大特点更加凸显,综合素质高、专业精通、外语扎实、具备较强翻译能力的实用复合型翻译人才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翻译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正如季羡林先生所指的那样:“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会与碰撞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翻译始终都起着不可或缺的先导作用”,国际间的频繁交流,为中国的翻译市场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也为广大翻译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对各高校的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翻译人才应顺应市场需求,走向职业化”的呼唤。如何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如何让翻译人才培养走向职业化,是目前大学翻译课程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探析我国翻译市场现状入手,依托市场需求,剖析翻译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从而提出翻译教学服务于翻译市场,翻译人才的培养职业化的新思路,从而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

一、我国的翻译市场现状

翻译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中国融入世界,让世界走进中国。中国加入WTO 后,外企大量涌入,专业翻译人才在中外方之间沟通起着桥梁作用。得力的翻译将有助于外企实现“考虑问题全球化、处理问题本地化”的经营战略方针;此外,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竞争,准确、快速地掌握信息势必成为中国企业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不论中方企业还是外企,各行各业都需要一大批层次高低不同的翻译人才,翻译人才的培养显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翻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中国翻译业的整体水平不高,日常生活中的翻译错误现象比比皆是。无论是旅游指南,还是产品介绍,无论是名胜古迹的说明,还是街头巷尾的标牌,外文翻译差错已到了“俯拾皆是”的程度[3]。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却是一个“翻译弱国”。薄弱的翻译能力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经济发展的一大致命障碍。由于无法准确、及时消化来自国际上包括经济和科技信息等的巨大信息流,从而使中方失去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与此同时,翻译的效率和准确度决定了全球化的推进速度,在中国企业迫切需要走向世界的今天,中国翻译界的落后局面成为中国加入WTO 后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然而,我国翻译人才又奇缺。据2006年《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国内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达50万人。在册翻译公司近3000家,但大多数规模都很小,翻译人员多是兼职,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翻译人才总体缺口高达90%[4]中国翻译人才参差不齐,总体翻译水平不尽人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广大毕业生呼喊“工作难找,难以上青天”的今天,翻译市场却有大量的翻译席位虚席以待,这一怪圈的形成与我国的翻译教学有着直接的联系。

二、我国的翻译教学现状

中国进入WTO,全球经济多元化,翻译人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翻译市场需求量又极大。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摇篮的各个高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然而,目前各高校专业翻译教学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翻译课程设置失衡,课时偏少,翻译教学手段落后,翻译教材陈旧,翻译教学一般都限于传授基本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且多以教授文学翻译为主等等。这一切都与高校翻译课程的定位有关。“我国大多数高校培养翻译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主要是培养高校教师、文学翻译和口译人员,其培养模式基本上沿用传统的文学和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方法”[5]。这种模式是一种只注重文学技能的“专才”化培养和“专才”式的教育的传统模式。在此模式下,外语专业学生所学的课程一般都是些语言基本技能的课程,如精读、泛读、语法、修辞学、教学法、词汇学、英美文学、英美概况、语言学等。至于笔译翻译教学,一般都是到了专业本科高年级时才开设。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实践和揣摩,以获得不断的提高。然而,翻译教学的授课学时少,在加上以文学翻译为教学的主攻方向,学生缺乏必要的翻译技能训练,翻译课堂上涉及到实用文体的内容很少,翻译实践训练甚少,或即使涉及实用文体的翻译,如科技翻译、经贸翻译等,授课内容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只是讲解一些过时的实用文体的翻译技巧和理论,与翻译市场上的实用文体翻译相距甚远。此外,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即使其外语水平很高,若不经过大量的翻译实践锻炼,也不能成为合格的翻译人员,待学生去应聘翻译工作时,对翻译市场的实用文体的翻译倍感陌生,明显感到“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一切都得从头再来,这种只注重“文学技能”的专才式训练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所需严重脱节。或者根本无法在短短的试用期内胜任工作,结果与翻译工作失之交臂。产生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各个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翻译教学要国际化,与市场的需求找到契合点,我们必需改革我们的翻译教学。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各个高校应依托市场需求,积极改革翻译教学,促使翻译教学向多样化发展,将翻译人才的培养方略与世界接轨,让我们的翻译人才国际化。“翻译将起着非同小可的积极作用。翻译人才的需求将直接促进翻译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的翻译教学应站在世界的高度,尽快与国际接轨。”[6]然而,各高校如何在此大旗的引领下,锐意进取,积极改革翻译教学模式,实现翻译人才的培养职业化,使我们的翻译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市场,为培养复合型专业翻译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

三、改革翻译教学,实现翻译人才培养的职业化

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发展与融合,新的综合学科边缘学科大量出现,翻译人才必须具有广博丰厚的基础,既要有文学素养,又要掌握其他学科的一般知识和一些实用文体的翻译本领,如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的产品介绍、机器安装、使用说明等,那么,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的翻译人才的培养职业化呢?

(1)关注教材的优化组合。目前,翻译教材的版本很多,各校选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要实现翻译人才职业化,首先就要关注教材,从教材上做文章。翻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及实际教学情况,同时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翻译市场的需求,尽可能地把多种教材重新优化组合,根据既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重新编排一本全新的教材,该教材既要考虑翻译理论,又要注重翻译技巧;既要考虑文学翻译,也要重视实用文体的翻译。同时,还要合理安排各部分之间的比重。

(2)翻译训练内容应侧重技术性文本。翻译训练是翻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训练的内容应包罗万象,但有所侧重。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上的腾飞,市场经济的形成,外语翻译的范围与领域和过去相比已呈现出更加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因此,我们的翻译教学除文学翻译之外,还应涉及到科技、技术、经贸、法律、商务、金融等各方面技术性的语言文本的翻译。目前,国际上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翻译,“世界翻译总量的90%以上是技术翻译和商务翻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技术翻译工作的翻译人员占翻译工作者的绝大多数是毋容置疑的中国外文局的黄友义在第六届全国口译论坛上从翻译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了对翻译教学的看法:①社会需要复合型知识型的翻译;②社会需要具有良好作风的翻译;③社会需要谙熟中译外的翻译。

(3)加强学生的翻译实践无论从翻译教科书内容的编撰上,还是翻译专家所取得的共识上,翻译是一种技能课。要提高翻译水平必须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翻译实践来自于三个方面:教师应经常给学生布置课后翻译作业;学生不断地自主训练,树立自我表现的翻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翻译活动。前两个方面比较容易做到。至于第三点要积极争取。加入WTO 后,外资企业的增多和大型国际商业性会展的举行给在校英专学生提供了培养实践能力的实战机会和场所。高校可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实践进行教学。可积极组织学生到外资公司进行参观、实习或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国际会展,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化、组织、协调和翻译交际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作者单位:武汉工业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周兆祥.翻译与人生[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78.

[2]季羡林.季羡林先生的贺词[J].中国翻译,2005,1:7.

[3]林戊荪.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J].中国翻译,2000,6:2.

[4]王立弟.北京外国语大学 翻译培训如何提高质量[J].中国翻译 2007,1:56-57.

[5]袁亦宁.翻译技术与我国技术翻译人才的培养[J].中国科技翻译,2005,1:53.

[6]黄友义.社会需要更多的实用翻译人才[J].中国翻译,2007,1:47.

上一篇:体育教育连续性的分析探讨 下一篇:物流绩效评价方法比较